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拋開課本快樂閱讀

洪蘭
user

洪蘭

2000-08-01

瀏覽數 18,700+

拋開課本快樂閱讀
 

本文出自 2000 / 8月號雜誌 第170期遠見雜誌

交出了成績單,這學期終於結束了。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在漫長的暑假開始之前,我照例檢討一下這學期的教學。我發現我常常在趕進度,雖然跟在國外一樣的用心教,但是我的進度老是落後。一樣是上兩小時,但是這裡的兩小時卻不能講完一章。我拿出授課筆記,仔細地看,突然之間,我明瞭了。

我們的學生在高中分流太早,又因聯考的命題方式,除了課本滾瓜爛熟之外,其餘不考的東西一概不知道,也沒有看課外書的習慣。所以,當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現象時,我往往要再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例子才行,這些例子的例子當然會占去很多上課時間,所以我就感受到進度落後的壓力。

我很為這個現象憂心,不只是學生上課吸收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不看課本以外的書,他的人生經驗就非常有限,品德也無法得到健全的培養。書本是個無聲的老師,從書中,他可以接觸到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人物,透過書中人物經歷的「感同身受」可以培養他的同理心、同情心與是非的判斷。比如說,看過《梅崗城的故事》的人很少不為美國南方黑人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動容,這本書在「種族岐視」上所傳達的訊息遠比青年守則或公民課本來得深入人心。品德的培養是要潛移默化的。透過書本,我們讓孩子知道社會規範的實質內涵,為什麼這個人的行為被大家所尊重而另一個人的行為被大家所不齒。它也使學生有遠大的志向,有榜樣可以模仿。我曾經做過醫學院推薦甄試的口試委員,當我問這些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平時看些什麼書,能否舉出一本最喜歡的書的優點時,大部分的學生都張口結舌,答不上來;當我請他們舉一個心目中想效法的好醫生時,來甄試醫學院的學生竟然無法回答,僅有一個學生說「史懷哲」,我再追問他本土的中國醫生時,他想了很久,最後答「國父」。我們的學生不看課外書,孤陋寡聞到了令人汗顏的地步。國外的學生可以在大學時念藝術史,後來拿到諾貝爾化學獎(Roald Hoffmann) ;也有大學時念考古人類學,後來進哈佛醫學院(寫《株羅紀公園》的Michael Crichton就是),這種情形在台灣有可能嗎?在我們花大錢買儀器,蓋大樓時,我們是否應該先檢討一下最基本的學生素質、通識底子的問題?

現代社會網路資訊發達,多媒體的傳播更是無遠弗屆,但是我們的學生知識仍然貧乏,生活智慧尤其低落,他們有片斷的資訊,卻沒有系統化的知識,更談不上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上。沒有豐富的常識,就不能期待他們會有遠見。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年青人讀書,讓他們的生命多一些內涵!(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