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四十五歲的戴文鵬,一年多前和兩位三十出頭、任職園區電子公司的工程師合開IC設計公司——風助科技,看準微軟已規劃將讀卡機(用來讀取有如電子身分證的IC卡)規格納入視窗二○○○的商機,著手設計讀卡機晶片。
公司登記資本額初期僅有新台幣四百萬元,沒有辦公室,也無人支薪。分別專精於IC卡、應用軟體和IC設計的三人各自在家工作,平日靠電話和電子郵件聯絡。點子多、不喜繁文縟節的戴文鵬開玩笑說,「現在流行講虛擬,我們也算是虛擬公司。」
今年初,風助科技終於搶在大公司前頭開發出第一顆鍵盤、讀卡機二合一IC,並即將進入量產。雖然不願透露預期的利益,曾在美國矽谷飛利浦、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等公司做了十二年的IC設計工程師、回國後在工研院服務七年餘的戴文鵬快人快語地指出,「做出一顆IC,三輩子吃不完。」
根據工研院電子所統計,一九九六到九八年設計公司家數出現較大幅度的增加(九家);去年一年間,台灣多了三十四家IC設計公司,從九七年的八十一家,激增至一百一十五家,家數之多,全球僅次於美國。再加上難以計數的小型工作室,形成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在想像力上較勁
新設立公司資本額規模大多落在上千萬到一億元之間,但資本幾百萬、人數十人以下的小公司也所在多有,今年三月宣布成立的世紀半導體,在裕隆集團支持下一出手就是十億,實屬罕見。
繼承台灣傳統中小企業快、狠、準的衝勁,小型IC設計公司也以俐落的身段,此起彼落地上演以小搏大的戲碼。
位於台北市民大道上的驊訊科技,總員工數不過四十人,以一顆3D音效IC挑戰英特爾設立的規格,攻占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場占有率。換句話說,新出品電腦中,每四部就有一部裝有這顆可傳出四聲道立體音效的晶片。
台灣生產呼叫器內的PLL(高頻鎖相環路)IC一向為日商所壟斷,兩歲的和茂科技卻以高品質、低價的產品取得台灣廠商五成的使用率。同樣是呼叫器中的晶片,資本額一億四千萬元、由亞全生產的Decorder(解碼)IC在眾多大廠的夾殺下,搶到亞洲三分之一的市場。
「IC設計業不是比資金多少,而是在想像力上較勁,」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教授朱博湧說。制勝的戰力也不在人數,和茂科技行銷業務副總經理洪乃權指出,「只要抓得住市場機會,一家二十人的公司表現不會比兩百人的公司差,」因此他從一家三百人的設計公司跳槽到三十人的和茂。
小型設計公司創業者通常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不分你我的革命感情和默契。為精簡人力,創業者各懷絕技,掌握目標產品的核心技術,也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這樣才能在時效和品質上取得優勢,」資深設計工程師蕭景瀚指出。事實上,IC設計公司最基本的配備只要三人,「一個做設計、一個做layout(布局),剩下一個人就是總經理,負責做前面兩個人不做的事,」瑞昱半導體副總經理陳進興說。
因為本小,所以利多
造就IC設計業這波榮景,最大原因是「這是一個本小利多的行業,」鈺創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盧超群說。
「本小」的最大功臣是至九○年代中期發展成熟的半導體垂直分工體系,設計、製造、測試、封裝各盡其職,IC設計業者將製造釋放給下游業者,無需自建晶圓廠,等於省了上億美元的設立開銷,大大降低IC設計業的進入門檻。
另外,九六到九八年半導體業的不景氣,加上製造公司產能寬鬆,使得IC設計公司取得晶圓容易,小型設計業者順勢而起。九五年半導體景氣正熱時,設計業者甚至必須預先付費才能投片(生產),工研院電子所所長胡正大回憶,「當時想創業的人都要面對投資者的問題:就算做得出產品,到哪裡找晶圓?」後來的不景氣為設計公司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靠智慧的設計公司所需的資本原就不高。陳進興估計,一家十人的公司,購買電腦設備和設計軟體,再加上頭兩年薪水、租金等支出,設立資金只需兩千萬元。新創立的設計公司採取的策略通常是穩紮穩打,在賣出兩、三項產品後才有增資的打算。
台灣工程師素質高、薪資比先進國家低,都是IC設計公司經營成本低的原因之一。一位投信公司資深分析師指出,和美國的IC設計公司相比,台灣設計公司一般的營業利益是美國公司的兩倍,因為「在美國雇一個工程師的錢,在台灣可以雇用兩到三個。」
即使需要資金,投資業者自三、四年前驚艷於電子業的高成長性,從金融、營建業大量轉向,資金如春雨沛降,灌溉設計業。前一代創業者為了發員工薪水,將自有房屋抵押借款的窘境幾乎已不復見。「一有團隊要出來創業,幾千萬元的資金已經在那裡等了,」做消費性IC設計的亞全科技總經理高俊傑觀察。
具潛力的設計公司更是創業投資基金爭相傾注的標的,「平均一天有一家創投公司打電話來問需不需要資金,」台灣少數幾家通訊IC設計公司之一的和茂科技總經理藍桂騮說。設計公司反過來篩選投資者,因為「輕易稀釋創業者手中的股份,可能會讓決策更複雜,」以音效IC為主力產品的驊訊總經理鄭期成,在他隨時傳來電玩聲響的辦公室裡說。
因為本小,所以利多。從整體數字看,設計業平均每位員工賺一千一百多萬新台幣、資本報酬率是每一百元淨賺二十元,遠高於半導體製造業的五百六十多萬和四塊多(九八年數字)。「台灣設計公司賣一顆IC、賺一個資本額是常見的事,」出身IC設計業、嘉誠創業投資公司總經理黃鋕銘說。
另外,IC設計業商機處處,三C產品(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電腦、通訊和消費)的種類和功能快速繁殖、演化,為IC設計業者布建出無限的創意空間和獲利機會,利基產品唾手可得。亞洲的廣大市場和生產製造重地近在咫尺,使台灣IC設計業深具潛力。「這個行業處處有寶,」蕭景瀚說。
台灣是IC的國際舞台
身處電腦王國台灣,資訊IC業者更占盡地利之便。個人電腦及周邊產品中,台灣成品在全球市場占五成以上的就有掃描器、主機板、鍵盤、滑鼠、監視器、集線器等項。IC業者就近供貨,就近服務,加上議價空間大,「同樣的產品國外廠商往往不是對手,」鄭期成簡潔地說。也因此,資訊IC占台灣所有IC產值的比重達六○%以上。
地利讓資訊IC業者準確、快速地掌握市場資訊。三十三歲即創設創惟科技公司的黃佑充在主力產品——萬用串列埠(USB,Universal Serial Bus)轉換IC尚未推出前,透過在電腦公司當高階主管的老同事,知道主機板上的一顆硬體監控IC在當時由美國國家半導體壟斷,價格高昂。創惟的工程師花了三個月就把這顆IC做出來,價格是國家半導體的五分之一,每月出貨量達八十萬顆。這顆IC不只為創惟打出名號,「也讓我們新公司去年還可以發得出年終獎金,」黃佑充在創惟位於深坑山上的辦公室說。
隨著下游電腦廠商在世界的前線攻城掠地,資訊IC業者也乘風而起、借力使力。黃佑充自信地說,「我們根本不用急於進軍國際舞台,台灣就是國際舞台。」
機會和低門檻是催促設計工程師從大型設計公司或研究機構出走的吸力;空有一身工夫、卻在大公司中苦無施展空間的懷才不遇,則是出走的推力。
一位從知名大廠出走的設計工程師表示,大公司產品策略早已規劃好,工程師想做的東西常無處發揮;而且一家公司上百個產品往往只有兩、三樣產品出頭,主力產品以外的營業額只占五%,邊緣的人看不出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出來創業是,「想要證明自己也能做出產品來,」這位設計師雄心萬丈地說。
與傳統中小企業一脈相傳,彈性是小型設計公司最大的優點。洪乃權笑著說,「我們公司所謂的定價程序,就是我和總經理兩個人談一談就決定了。」同樣的事在大公司可能需要經過冗長的決策程序。
策略上,小型公司則發揮天賦的靈活度,有的跟隨主流市場以低價取勝,雖然利潤不高,但勝券在握,跟隨的速度愈快,愈早在產品熱潮冷卻前切進市場,獲利愈大;有的尋找偏門的利基產品,避免和大公司正面衝突。五十歲自工研院退休、將退休金和積蓄用來創立方陣科技的張基平,就以發展短距離的無線通訊IC為公司策略,「大公司做長距離,我就做短距離。」
創造產品的差異化
即使不是與大廠短兵相接,部分IC產品重疊性高,在競爭壓力下業者也需另闢蹊徑,創造產品的差異化。專做消費IC的祥采科技用兩年時間研發一顆語音識別IC,就是為了在為數不少的消費性語音產品中建立獨特性。祥采總經理、IC設計的年資和台灣半導體歷史同齡的林緒德表示,「每個公司都必須這樣做才能生存下去。」
然而,小而靈活也有極限。市場變化快速,產品生命周期短,一樣產品就算賣得好,得意不過幾年,並甚至數月。小公司產品線單薄,往往只能靠單一產品在獲利時大賺一筆、儲糧以備青黃不接之時,接著再開發下一波的利基產品。「常常產品接不上來,公司就掛掉了,」一位投信業者說。
相較於小公司點的出擊,稍有規模的公司都採取線(同時保有數條產品線)或面(多條產品線,幾代產品同時開發)的攻勢,同時迎擊多變的市場。具企圖心的小型設計公司也都漸次加寬產品線。
但是,急於擴張產品線也容易使戰力有限的小公司模糊焦點,備多力分。「一般小型IC設計公司對於把戰線拉太長存有顧慮,」黃鋕銘說。
規模是小公司先天的限制。尤其半導體的景氣已復甦,晶圓代工廠漸漸出現滿載,規模小的IC設計公司將更難投片。松瀚科技總經理鮑世嘉說,最近已經有小型公司接了單,卻因為晶圓代工廠產能已滿,生產不出來。
儘管IC設計業進入障礙低,但要由小變大、更上層樓卻是困難重重,因為要提高技術層次、增加產品線,就得投入加倍的資源,「美國的設計公司有很多也是做到百萬美元的規模就難以突破,」盧超群觀察。雖然如此,盧超群也表示,有長遠發展的企圖和「做大」的目標才是設計公司成長的先決要件。
鈺創堅持向上開發高階產品
創造世界少有的記憶體IC Fabless(無晶圓工廠的設計公司)模式的鈺創科技,擁有員工一百六十人、營業額二十億元,「我們不是很大的公司,但卻是第一的公司,我們有企圖心,」盧超群在新近落成的鈺創科技智慧大樓裡如此表示。聽來謙卑,卻又充滿雄心壯志;大樓底下是中山高速公路飛馳的車流。
九年前,當鈺創從十幾個人開始時 ,就繪出做世界級產品的願景。「既然要做,就要在世界上做出特色,」被員工形容是「永遠在思考如何進步」的盧超群說。
因此,儘管這是個創新未必比跟隨有利潤的時代,鈺創仍堅持自創品牌、不做OEM,堅持向上開發高階產品,不往低階走。
鈺創的路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九一年鈺創科技成立,參與國家級的次微米計畫,致力開發記憶體IC技術。成立第十個月,第一顆中國人自行研發的4Mb(百萬位元)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完成,九三年則接續開發出16MbDRAM、4MbSRAM(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隔年提升製程良率,將原訂五年的次微米計畫提早一年完成,「當時世界都刮目相看,」鈺創科技超大型積體電路研發處資深副總經理丁達剛說。
九七年當世界DRAM市場連續兩年大崩盤,鈺創生聚教訓,做出與世界大廠NEC、三星同級的16MbSGRAM(同步繪圖記憶體),九八年做出超越世界級的繪圖記憶體。
去年DRAM景氣一片委靡,全球產值下降三○%,鈺創的營收卻增加近三○%,表現得非常出色。
今十月間,鈺創台灣第一顆混合訊號整合晶片,同時宣布新開關系統整合晶片(System On Chip,將多項系統功能整合進一顆晶體中)的產品線。
追求世界級演出的決心
盧超群追求世界級演出的決心,貫徹到內部管理上,是對員工紀律和榮譽的要求。生產的是在一平方公分的晶片上,整合五千萬顆電晶體的超大型積體電路,盧超群比喻,精密的程度就如同將相當於將兩倍半的台灣人口縮小放置到大拇指指甲上,較一般邏輯IC要求更高的精密度,一點錯都不能出,因此鈺創內部嚴格要求紀律。
榮譽感則是驅動員工追求卓越的力量。在一次盧超群例行的「走動式管理」中,他告訴工專畢業、負責包裝工作的小謝這段話,「英特爾是創造人類文明的領導者,你包的東西是給英特爾使用,你站在文明尖端的尖端,能輕忽自己嗎?」盧超群說,小謝聞言榮譽感油然而生。鈺創是英特爾四大供貨商之一。
人力資源運用上,鈺創放長線、培養全才。「一個設計人員進來,我們替他想的是十年的培訓計畫,」丁達剛說。
一般公司為求立即的效果,常讓工程師重複做同樣的工作。但鈺創為設計人員輪調工作,學習不同部分的設計技術,以訓練精而廣的設計人才。輪調也可刺激創新,因為丁達剛認為,「工程師老做一樣東西不會創新。」
做DRAM註定受景氣牽連,鈺創的對策是加強技術、慎選產品,發展抗景氣力強的利基產品。例如繪圖卡用的記憶體,速度比平常記憶體快一‧五到兩倍,是很多大廠都沒有的產品,價格不易隨市場擺動。
另外,鈺創半年一次規劃產品,以靈活因應變局。一項產品則同時有兩代在進行開發,才能在前一代漸被市場淘汰時立即有產品銜接;而研發工作常是提前兩、三年進行。
鈺創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和每一個新設計公司一樣,鈺創也曾有過風雨飄搖的時期。次微米計畫一開始不被看好,即使計畫已進行了兩、三年,「還是很多人不相信我們會成功,」丁達剛回憶。
享受打最難打的仗
九三年,不到四十人的鈺創走掉一批十多人的核心工程師。「那時園區都在謠傳,說鈺創快倒了,」丁達剛笑著說。但是盧超群和幾個幹部並不急於闢謠,集中火力於研發產品,「雖然廚子走了一大半,菜還是得出,」盧超群輕描淡寫。丁達剛則表示,那時剩下的工程師一人當幾個人用,年沒過、假沒休,結果使計畫提早一年完成。等到公司成長,謠言無疾而終。
產品剛出產時也曾遭退貨,盧超群每天埋頭應付。「他是個很靈活的人,總想盡各樣方法解決問題,」丁達剛說。
去年獲美國工程國家院士榮譽的盧超群說,追求世界級的高品質,讓鈺創跟著世界領先者跑,好像順勢搭上列車,覽盡世界美景,留在原地風景未嘗不美,但境界不同。和盧超群在一場論文發表會中結識、受邀自美國返台共同創業的丁達剛表示,「我們enjoy(享受)打最難打的仗。」
在盧超群擘劃的未來,鈺創將抓住通訊、網路產業興起的風潮,從現有繪圖記憶體的視覺產品,往語音產品蔓延(鈺創在美國的子公司聿勤科技已開發出無線電訊用的RF(Radio Freguency,射頻)IC,以及從記憶體的灘頭堡向邏輯IC前進。世界正極力發展而台灣遲未跟上的系統單晶片,鈺創也已規劃出時程計畫,確定能漸次推出難度更高的新世代產品,步步展現新的風景。(蔡慧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