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裡我說了一個故事,那是關於我早年在大學時參與的一個實驗。
當年,為了換取二十美元的酬勞,我自願參加麻省總醫院的一項研究,他們告訴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要了解老人跌倒的原因。他們不能把老人帶進實驗室,要求他們不斷跌倒,所以就付錢請窮學生來做這件事。
我到了醫院,對方讓我把反射器放在膝蓋和手肘上,然後要我在鋪著軟墊的走道上反覆來回行走,而實驗室裡幾乎一片漆黑。我每一次走下走道,就會有四種情況輪流發生:要不我腳下的地板陷落,然後我就跌倒;要不地板會向右傾,然後我就跌倒;或是綁在我右腿上的一條線會被拉緊,然後我會跌倒。你看出那個模式了嗎?如果這些情況沒發生,我就得故意跌倒。(我想這是要模擬老人如何才能故意跌倒?)
如果我聽起來有些怨氣,是沒錯。在接下來的三個小時裡,我在那個凶險的走道上來回走動兩百次。老實說,研究助理確實走進實驗室裡很多次,問我是否想停止實驗。我是想,非常想,但我還沒拿到那20美元,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大筆錢,所以儘管我身上開始冒出瘀青,我還是繼續跌倒。
實驗最後,主持實驗的教授現身,她告訴我,我被騙了。她說,這個實驗實際上是要測試跟經濟效益相關的韌性。即使我在實驗中任何時候喊停,也能拿到那20美元,但他們很想知道我能堅持多久。結果呢,我是唯一一個笨到堅持整整三個小時的志願者。
過去這段日子以來,我們聽到許多談論關於堅持和毅力的價值,而確實有大量的研究將這些特質與工作表現和成就連繫起來。但我在這裡重複這個故事,是因為現在我認為這個事件儘管是堅持和毅力的完美範例,但卻非永遠是最好的行動方案。畢竟,我頑固地決心完成整個實驗造成我跌倒近乎兩百次,還浪費了三小時寶貴的時間,只為了拿到跟跌倒一次就能回家的人同樣的報酬。在工作和生活中,當我們在某條路上不斷絆倒、跌跤時,與其拍拍身上的灰塵再試一次,或許這正是時候自問,我們是否只不過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我明白,這個建議或許跟你對一本闡述如何提高潛能上限的書期待的有所牴觸,但當我們在某個目標上堅持太久,反而無法完成其他目標。例如,堅持三小時在那個跌倒的研究上,我失去了可以用來學習的寶貴時間。同樣地,如果你不斷追著一個拒絕你的潛在客戶,你有可能錯過好幾個會更有成效的會議。或是,繼續跟那個帶著負面心態而不願改變的人約會,你就錯過了獲得正向關係的機會。還有,持續把你所有的創意、時間和精力都埋進一個糟糕的工作裡,你就是在消耗可投資於發現更好工作的心理資源。
放棄的人有時卻是贏家。防禦力、韌性和毅力很寶貴,但那只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你試了本章其他所有的策略,但情況並沒有改善,那麼很顯然你得轉換跑道了。因為事實上有些情況是無法補救的。如果你在工作中一直不受尊重、不被看重,那麼你並不需要更強的防禦力,你要的是另一份工作。如果你處於受虐的關係中,你不需要注射抗壓疫苗,而是必須要離開。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心裡明白你目前的職涯規劃不會引導你找到你的北極星,那麼你需要的不是休假,而是嘗試另一條道路。而且,別再拖了,立刻就去做。當你在人生中挖的壕溝越深,你就越難從裡頭爬出來。
所以,儘管保持樂觀很好,但若你真的不快樂,而且你又有改變的條件,就別再逞強。我現在說的人就是你嗎?誠實面對自己吧!與其打一場會使你最終飲恨的敗仗,何不選一場有機會打贏的仗呢?
本文摘自:《共好與同贏》,尚恩.艾科爾著,歐陽端端譯,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