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韓國瑜市長到香港。第一天就見到了港府特首林鄭月娥,與港商簽下26億的訂單。電視上,韓粉機場蜂擁,記者不斷發問:要不要選總統?
去年,一瓶礦泉水、一碗滷肉飯,韓國瑜手無寸鐵打下江山,攻占台灣深綠堡壘——高雄。在台灣,甚至全球華人政治圈,投下震撼彈。「台灣怎麼會有像韓國瑜這麼不一樣的政治人物?」
有人比喻韓市長像明太祖朱元璋,苦民所苦、基層揭竿、立功開國。有人說,韓流捲起,是他接地氣、反精英、反論述。
也有人說,和高雄少有淵源的他,半年內快速崛起,十分像在商業領域中的新創公司(start-ups)。他採取了「破壞式創新」,用新思惟、新視野,打開新局面。
「破壞式創新轉向政治界」,這是今年2月26日《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一篇專欄的篇名。文中指商業世界常用創新手法已跨進政治世界。
這種情況歐洲歷歷在目。今年2月,英國11MPs脫離傳統工黨和保守黨,自立門戶,引起軒然大波。2017年,39歲的馬克宏贏得法國總統大選,他也在前一年才創共和前進黨。
2014年後,歐洲新創的小黨不下100個,他們正虎視眈眈,準備攻下EU的議會,奪取發言權。
「他們是第三波新創公司,從一般商業到社會企業,現在進入政治事業」,一位歐洲觀察家分析。這些政治新創公司衝破了政治與技術的藩籬,化不可能為可能。
打破傳統政治界線 深入了解基層困境
「破壞式創新」是1997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在所著《創新的兩難》書中提出的。它是指企業透過科技性的創新,將產品與服務,以低價、好用、便利去吸引非主要市場的客人。也就是用創意,破壞舊有市場,開發新市場。
最簡單的例子是「線上大學」,完全打破傳統要去學校註冊,要到教室上課的限制。再如阿里巴巴集團的電子商務,打破傳統零售方式,帶給消費者的方便、價廉。
「破壞式創新者」通常是資源少、規模小、沒有包袱者。他們比傳統公司動作迅速敏捷,隨時調整;他們更接地氣,了解顧客的真正需求。用新腦袋、新眼光去解決問題,創造新價值。
韓國瑜現象,不就是台灣政壇的破壞式創新?他打破藍綠壁壘分明的界線,明明是政治選舉,卻只談經濟民生。他深入基層了解農漁民的困境,講義氣、說真話,揭開了穿西裝精英政客的政治空話。他沒有錢、沒有權,但是卻打贏了這場原本穩輸的仗。
如果韓國瑜未來有機會參與2020年總統大選,他是否仍會用「破壞式創新」顛覆台灣政治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