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九月,近一年來飽受台幣升值壓力和保護主義重擊的台灣,驚魂甫定。
結束了一場暴風雨,短暫的安寧,卻是下一場暴風雨來臨的前奏曲。因為,伴隨著關稅降低、貿易門戶大開之後的,是大批正在摩拳擦掌、俟機大舉攻境的洋人洋貨,所掀起的另一股進口旋風。
正當與我貿易往來頻繁的美、日等國,紛紛把箭頭指向台灣,準備大顯身手之際,國內敏感的人卻察覺出,另一張新面孔--韓國,早已搶先一步,悄悄地登陸了。
根據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月報顯示,我國在今年上半年,自韓國進口總值為二億四千三百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億美元,在所有進口的一百七十餘國中排名第十三;但增加的幅度七三.六%,卻遠遠地較排名第一的日本(增加率五四.四%)和第二的美國(增加率三二%)超出甚多。
韓國貨到處可見
走一趟台北街頭,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從吃的(韓國梨、蘋果)、穿的(韓國製衣服)、用的(韓國家電)到街上跑的(韓國汽車),韓國貨總是毫不經意地隨處可見。
在台北市幾處著名的購物市場,如睛光市場、四平街、城中市場、頂好市場、通化街和公館等地,近來,韓國貨也成為新寵,無論是衣飾、家庭用品或是土產,普遍受到歡迎。
一位在旅行社上班、經常出國旅遊的林小姐,指著身上剛從城中市場買來色澤艷麗的T恤說道:「棉麻混紡的上衣,一件才三百元,韓國貨又便宜又好。」
七月下旬,號稱全國第一家連鎖經營的家電商「東帝士」,一口氣在全省開設了十家直營店。
「東帝士」本身並不生產家電用品,五項主力產品:錄放影機、電視機、微波爐、除濕機、電冰箱,有三項是和韓國大宇公司合作,由韓國製造進口,再掛上「東帝士」品牌銷售。
「好戲還在後頭」
根據一家直營店透露,開幕迄今,韓國家電平均一天的銷售額近二十萬元,「幾乎佔了全天營業額的二分之一」,利潤相當可觀。
「東帝士」家庭用品事業部經理林志興,環視著四周堆放著樣品的辦公室,自信滿滿地說:「這只是暖身運動而已,好戲還在後頭。」
住在台北市光復南路的彭太太,不久之前花了六千塊買了一台韓國微波爐,她喜孜孜地說著:「我本來想買美國貨,但是我聽人家說韓國的微波爐很不錯,價格又便宜。而且,別人告訴我,美國的微波爐也是韓國替他們做的……。」
另外一位住在三民路的田先生,則花了一萬三千元買了一台電視,「我本來不知道是韓國貨,買回家之後才知道是韓國製造。用起來還不錯哩!比國產貨還便宜兩千塊三塊。」
種種跡象顯示,韓國貨來了!不知不覺中,韓國貨已經一腳跨進來了!
韓國,這個近幾年來一直被我們視為外貿市場上最強勁、兇悍的競爭對手,現在卻毫不畏懼地把它的攻擊目標轉進敵陣--台灣。
韓國貨為什麼會來?為什麼以往對台灣市場毫不在意的韓國人,突然對台灣有了興趣?
有人說,這是政治因素,也有人說是經濟因素。
政大國貿系主任梁滿潮指出,韓國與我國的經濟結構十分類似,產業的替代性很高,因此韓國一直認為在我國市場中沒有發揮的空間,對於「把產品賣給台灣」,始終興趣缺缺。
互補性貿易
然而,在國際保護主義瀰漫之際,和我國同屬貿易出超國的韓國,無可避免地也遭受到相當大的壓力。「我們進軍台灣,主要目的是為了分散市場。」三十八歲的韓國貿易中心館長李鍾一,一邊翻閱著桌上的資料,一邊用不太純正的國語解釋著。
韓國著名的大貿易商樂喜金星公司台北分公司總經理權泳國,坐在位於敦化南路中鼎大樓華麗的辦公室裡,以流暢的英文說著:「台灣的市場並不足以吸引我們,我們認為這應該是一種互補性的貿易行為。」 權泳國進一步指出,中、韓兩國在貿易上面臨了共同難題--對美國大幅順差,對日本則大幅逆差。為了減少兩國對美、日過度的依賴,彼此應該拋棄過度競爭的意識,加強互相採購,甚至互通有無,以共同改善對美、日的貿易關係。
艾德蒙總代理僑信公司總經理何金藏則認為,韓國貨在此時「入侵」台灣,來得正是時候。
「過去,台灣市場相當閉塞,韓國貨即使想進來,也找不到門路。」何金藏相信,我國多年來對進口貨品施行高關稅政策,多少也阻斷了韓國貨進口台灣的意圖。
從去年七月一日起,我國宣佈降低進口關稅,使得進口貨物的成本降低。同時,由於近一年來韓圜升值的幅度並不如台幣來得大,也助長了韓國貨進口台灣的優勢。「這對韓國來說,不啻為最好的時機。」何金藏分析。
僑信公司從去年開始和韓國三星集團合作,直接向三星採購家電產品在台銷售。何金藏以他的實際經驗判斷,在未來所有進口貨中,韓國貨量大、質好、價格便宜的實力最被看好,殺傷力也最強。
無心插柳
以錄放影機而言,在台灣一年四十萬台的總需要量中,「三星」原本期望能達到一成左右的佔有率。然而,從去年十月正式進口迄今,不過短短十一個月,不僅已衝破了「三星」的預期數字,何金藏透露,到今年年底,訂單將超過五萬台大關。
以往對台灣市場進不在乎的韓國,無心插柳之後,彷彿發現到另一個桃花源,令韓國人喜出望外。
金星的權泳國坦承,台灣的市場已超過了他們的預估。雖然在金星遍及全世界的貿易網中,台灣目前仍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點而已。但是,他深信,台灣將是一個值得深入挖掘、打持久戰的新戰場。
韓國幾家著名的大商社金星、三星、大宇、現代……,有的來台設立分公司,有的則在台尋覓代理商,似乎說明了韓國人對台灣的胃口愈來愈大。
十年前,韓國的工業技術水準落後,國內如果有人要買韓國貨,大部委託一些單幫客直接從韓國帶回或是跑到韓國貨集散中心--永和中興街選購。
「那時候,是永和中興街的黃金時代,旺季的時候,一個月可以做好幾百萬的生意。」一位呂姓老闆回憶,當時一般顧客選購最多的貨品,不外乎是絲被、椅墊等手工藝品或者是水果(蘋果、梨)、香菇、高麗參等。「買家電用品,第一個總是想到買日本貨,沒有人要買韓國貨。」夾雜著濃濃的山東腔,這位韓國華僑老闆感嘆地說:「現在客人愈來愈少,大家好像對這些韓國土產已經失去興趣了!」
十年後,代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的家電、汽車……,「韓國早已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三商百貨國際事業部副總經理陳君毅,以多年在國外與韓國人交手的經驗觀察,如今韓國的產品,品質、條件俱佳,外貿競爭優勢多於劣勢。
以量制價
以韓國兩項最具競爭力的家電產品和汽車而言,動輒數百萬台的外銷數額,生產規模龐大,成本壓得很低,使得韓國在價格上佔盡上風。
同樣規格十四吋彩色電視,國產貨最便宜的要九千五百元,韓國貨只要八千三百元。聲寶公司事業規畫處協理莊棟樑,深深感受到這股「以量制價」威力的可怕。
代理銷售韓國現代汽車的王記汽車公司,去年進口Pony一百八十輛、Stellar一千三百二十輛,結果不到一年全部銷售一空。
受到我國政府對進口汽車數量的限制,王記汽車常務董事王公燮,指著廠棚內一輛閃閃發亮的一千六百CC Stellar,苦惱地說:「一千五百輛的配額,貨源有限,我們老是求多於供。」
與現代、起亞並列為韓國三大汽車公司的大宇汽車,不久之前,把台灣的銷售代理權交到東帝士集團手中。大宇近半年來在歐、美最暢銷的車種Remans,也預訂在明年初登陸國內市場。
雖然東帝士只取得了二百五十輛的配額,數量少到「灑在地上就看不見了」。但是,有了前次代理銷售喜悅汽車成功的經驗,東帝士汽車事業部總經理陳由哲,盪著一臉的笑意說著:「眼光要放遠,我們看的是未來。」
從事汽車銷售工作十餘年,實地比較過美、日、韓三國汽車工業的陳由哲指出,在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美國裡,大宇能在一年三百萬輛進口車的容量中,攻佔十萬輛的銷售數額,讓他有絕對的理由相信,他手中正握著一支威力十足的秘密武器。
擋不住的趨勢
「我們不在乎數目少,任何一個市場都是從零開始。」揮動著雙手,陳由哲語意裡充滿了勃勃的雄心。
韓國汽車相繼加入銷售戰場中,雖然裕隆汽車公司內部一名高級主管認為,從數量上來看尚不足以對國產車的生存構成威脅,但是,他也承認,從整個大局來看,政府對進口車配額可能逐年放寬,影響也會愈來愈大。「這股趨勢似乎擋不住了!」他搖搖頭嘆道。
很多人也開始意識到,國內的業者恐怕要面臨一場新的艱苦戰爭。
「任何有利的條件他都具備了。」政大國貿系主任梁滿潮預測,韓國貨甚至極有可能取代日貨在台灣的地位,成為進口貨的明日之星。
僑信總經理何金藏也同意這種說法。他相信,未來的消費市場將是「三分天下」的局面,國產貨、韓國貨、歐美日進口貨各據一方,互別苗頭。
研究韓國經濟發展的經建會經濟研究處專員吳家與分析,未來韓國貨如果大量進口,首當其衝受到波及的將是國內的家電業。
聲寶公司莊棟樑也承認:「韓國貨不好惹,但又不能不惹,這場硬仗恐怕躲也躲不掉。」
培養迎戰實力
儘管韓國貿易中心館長李鍾一再三強調,台灣並非他們外銷的主力市場,他們也不會像日本一樣,把產品一股腦兒地「傾銷」到台灣來。但是,「市場的動向往往取決於實際供需」。三商百貨陳君毅認為,只要有市場,韓國貨不可能不來。
面對韓國貨的來襲,外貿協會亞太組組長李儀榮倒有不同的看法,他深信,「從長遠來看,只要我們具有足夠的雅量,韓國貨即使來了,這又何嘗不是刺激我們進步成長的誘因。」望了望窗外滿街奔馳的車輛,他懇切地說。
在自由競爭的大前題下,我們的貿易大門已經敞開了,似乎很難阻止韓國貨漂洋過海來和我們較勁。
消費者的嗅覺永遠是最敏銳的,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這是必然的結果。然而,三商百貨陳君毅的疑問是:國內業者是否早已開始鍛鍊身體,培養足夠的實力,迎接這場即將來臨的戰爭?
趙耀東看韓國貨外銷
當韓國現代汽車在去年年初以低於每部五千美元的售價打入美國市場時,確曾給美國國內汽車市場帶來一些震撼。深入探討其原因,當可發現不外以下數端:
汽車震撼市場
一、韓國在零組件國產化政策下,零組件對日本依存度較我國為低--一九七九年韓國政府為達到汽車零組件國產化的目的,對一一五家零組件廠,各給予二億韓圜的融資。因此其小轎車自製率高達九五%,採用日本零件並不多;且因獨立開發新技術及新車型能力較我國為高,對日本的依存度甚低,所生產的小客車自然其有相當競爭能力。
二、韓國工資成本較我國為低--根據韓國勞動部資料,一九八四年韓國製造業平均每人每月薪資約為二七四美元,而我國則為三七一美元左右,韓國薪資約僅為我國的四分之三,因此,在勞工成本方面,韓國汽車亦較具優勢。
三、韓國汽車廠規模較大,設備利用率較高--一九八四年我國六家汽車廠共生產十一萬二千輛小客車,而韓國的十五萬九千輛小客車,則多由現代、大宇兩家公司生產,其設備利用率自較我國為高,而且因大規模生產,其成本較我國為低,售價自然低於我國,且有能力輸出。
四、韓國政府行政指導汽車廠分工生產小轎車與客貨車,避免過度競爭,並且以內銷補貼外銷方式加強其出口競爭能力。
至於錄放影機方面,韓國產品較我國具兢爭能力的原因可歸納為:
錄影機競爭力強
一、韓國有大財團投資,進行大規模生產,極力減低生產成本:反觀我國因投資小,生產量低,單位生產成本偏高。
二、韓國採保護政策,計畫至一九八八年才開放錄放影機進口,且其內銷市場大於我國,不但可以內銷培養外銷,又可以內銷補貼外銷。
三、韓國廠商能主動積極引進技術、拓展外銷:我國廠商對研究發展重視不夠,多採觀望態度。
四、韓國走低級品路線,儘量壓低售價。
五、韓國錄放影機的外銷策略是,拓展初期儘可能降低價格,即使賠錢亦在所不惜,希望能在國際市場上建立穩固的地位後,再賺錢來彌補,有較長期的規畫,而韓國大企業的關係企業眾多,截長補短、互相支援,有能力忍受外銷初期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