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口的總數已經從本世紀初的十六億,增加到世紀末今天的六十億 ,主要原因在於環境衛生和醫療保健的改善與進步,使得人類—— 尤其是新生兒—— 死亡率大幅降低,平均壽命也逐漸延長。現代人不僅愈活愈老,而且愈活愈健康。 以台灣為例,日據時代的台灣人民平均壽命只有二十七歲,光復初期為四十五歲,如今已接近八十大關 。
人口不斷成長的背後似乎隱藏著人口爆炸、資源耗盡的危機。不過,目前不論是已開發或是未開發國家,生育率均呈現戲劇性的下降局面,全球人口成長漸趨緩和,不太可能再度出現本世紀的空前盛況。光復時期的台灣婦女平均生育九‧六個小孩,去年已降至一‧六左右。目前美國的平均生育人數為二‧○,勉強可以維持長程的穩定成長;日本和西歐均不及一‧五,負成長的情況已接近危險邊緣; 至於過去二十年來強制執行「一胎化」政策的中國大陸,其一‧八的生育率已位居開發中國家最低。
過去五年來,聯合國人口組織︵UN Population Division︶已數度向下修正人口的成長預估,預計二○三○年,全球人口總數將增加至八十億, 並可望在二十一世紀結束以前達到一百億。不過,一般認為這些數據仍然偏高。
﹁白髮覆蓋地球」,導致經濟蕭條
人口爆炸的危機或許已經解除,但現階段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卻引發出另一個新的危機,而且更為嚴重,那就是人口老化的問題。目前全球工作人口與退休人口的比例為一○○:一一,預計在二○五○年將拉近到一○○:二五。屆時年輕人必須分擔的老年退休金和醫療費用,將十分沈重。
美國《商業週刊》將現行的退休福利制度比喻為一樁吸金大弊案,一點也不誇張。最早入會的成員,提領的利息是後來入會成員的本金;一旦新成員愈來愈少,就會發不出利息;最後加入的成員,可能連一毛錢都拿不回來。後生晚輩替先進前輩「買單」的大前提是必須有足夠的後輩陸續進場,才能分擔費用;也就是說,人口必須維持穩定成長,才能確保資源充足,達到平衡。否則愈早進場,享受愈多,好像先到先贏,頗有分贓不均的嫌疑。如此一來,在一個高齡化的社會裡,傳統「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的理念,恐怕不再適用,而是變成前人不斷砍樹,讓後人無法乘涼。
此時此刻開始獎勵生產,似乎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為下一世紀的主要成年人口,早在本世紀就已經出生了。趕搭千禧寶寶流行列車的年輕男女,或許能夠創造另一波的嬰兒潮,但充其量也只是杯水車薪,助益有限。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各界最擔心的問題莫過於政府是否擁有足夠的財政能力,支付金額龐大的退休津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當局若不積極設法開闢財源,任何的解決方案,例如廣設老年安養中心、訂定老年福利法案,終將淪為空洞的口號。
其實,經濟學家擔心的反而不是退休金能否能如期發放,而是一個高齡化社會對整體經濟造成的影響及威脅,尤其當全球的主要富裕經濟體都相繼邁入老化階段時,經濟成長和生活水準都將遭受嚴重衝擊。如何維持一個老化社會的繁榮,才是刻不容緩的重大議題。
根據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以目前工作人口與退休人口比率逐年拉近的趨勢來推算,預料在二○四○年前,日本的經濟成長率將會降低○‧七五%,美國和歐洲也會降低○‧五%。經濟成長率一旦降低,將直接波及生活水準,預計在二○五○年左右,日本的生活水準將會降低二三%,歐洲為一八%,美國為一○%。從這些數據不難想像,「白髮覆蓋地球」的蕭條景象將在下一個世紀蔓延開來。不過,經濟學家仍抱持樂觀態度,認為只要每年提高一─一‧五%的生產力,即可彌補落差。問題是,如何才能確保高齡社會的生產力繼續成長?
延後退休年齡 、留守勞工市場
先進國媒體開始研擬對策,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提出延長退休年齡的看法。生活富裕的現代人重視休閒,因此,提前退休的風氣愈來愈盛行。《經濟學人》呼籲政府及業界千萬別再鼓勵、甚至強迫員工提前退休,以減輕高比例的銀髮休閒族對勞工和資金來源造成的衝擊。晚一點退休,就多交一點稅金,也慢一點領退休金,看似簡單的邏輯,其實不無道理。更何況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生物學的理論可以做為訂定退休年齡的依據。在全球金融界呼風喚雨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今年七十三歲;而台灣科技界的教父、台積董事長張忠謀也已年屆七十。
具體實現延後退休的理想,有待個人重新安排教育、工作、休閒、養老等人生資源的分配,以及企業界主動參與配合,提供工作機會,尤其是彈性高、待遇佳、低勞動的兼職工作。就算業界願意響應政府號召,但是勞工結構的調整牽涉到整個企業文化的改變,說起來容易,實際執行並不單純。
長久以來,人口學家不斷提出「以質制量」的觀點,解決人口成長趨緩,以及人口結構老化造成生產力退縮的問題。照理說,精英人才的生產力較高,創造的財富也較多,一旦收入所得高,相對的納稅金額也高,較有能力負荷退休人口的重擔。
無獨有偶的,八月三十日的美國《商業週刊》亦針對老化社會的問題,提出全新、近乎另類的看法,頗值得玩味。《商業週刊》認為得天獨厚的「小皇帝」,憑著傲人的資源與優勢,正好可以解決人口老化所引起的生產力降低問題。
生小孩等於添皇帝
現代人孩子愈生愈少,造就了一群個性驕縱、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其實被寵壞的小孩並非一無是處,他們的特質也不是那些背負優良傳統、任勞任怨的長輩所能模仿企及的。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沒有後顧之憂,長大後做起事來比較捨得,也更勇於創新突破,這種無畏的精神,是另一種形式的積極進取,成就也應該相對更高。
傳統的農業社會,養兒育女為的是增添人手,下田幫忙。然而工業社會、乃至於目前的高科技社會,只要是機器和電腦做得到的,必定會取代人力,因此真正需要的是精英和人才。
其實,在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的同時,也應站在下一代的立場想一想。論人數,勢單力薄的下一代勢必不敵人多勢眾的上一代。試想:一個三代單傳的獨生子女, 如果雙親健在,雙親的雙親也健在,雙親的雙親的雙親還是健在,一個人就得肩負十四個直系親屬的重擔。雖說老來乏人照料的景況不勝淒涼,但是讓一個正值壯年期的有為青年成天伺候老先生、老太太,情況豈不更慘?
等我們「老到哪兒也去不了」的時候,還是得指望那些怎麼看也不順眼的小皇帝,把我們「當做手心裡的寶」。與其消極負面地一味批評、感慨,不如以寬宏大量的態度,竭盡所能提供所有可得的資源,全力栽培下一代,幫助小皇帝蛻變為精英,化優勢為生產力,確保經濟繁榮。
再次回到退休福利制度和非法吸金弊案的比喻。占多數的老年退休人口坐吃占少數年輕工作人口的財富固然不公平,但是多一點贓物讓大伙兒瓜分,總比粥少僧多、眾人搶破頭好吧?無論如何,地球人口老化問題應是新世紀的一個值得關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