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三年前台灣科技大廠搶建晶圓廠的熱潮後,目前全台灣最hot(熱門)的投資標的,就是TFTLCD Panel (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面板)。
以ABS稱霸全球的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視LCD為奇美異軍突起於台灣高科技界的秘密武器;明?電腦轉投資的達?科技,被視為明?股價再飛沖天的大利多;大同轉投資的中華映管 為搶得頭彩,全面封鎖華映的量產訊息;創投老大哥中華開發一口氣就投資四家LCD廠;而奇美奇晶光電還拒絕中華開發的投資。六家廠商總計有一千億元的資金,在近兩年內擁入這個市場(見附表)。
雖然資本密集、技術又密集,LCD魅力無法抵擋。根據工業局的資料顯示,去年全球在TFTLCD面板的應用市場達新台幣三千億元,預估到民國九十四年,將達到新台幣一兆的水準,平均年成長率達二○%。
即使今年才有中華映管、達?、奇晶與聯友開始量產,工業局估計到民國九十二年,台灣TFTLCD面板將占全球的二七.四%,超過韓國的二六.五%;民國九十四年甚至會占有全球五成以上的產品。「TFTLCD可望繼IC之後,成為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主管產業發展的經濟部次長尹啟銘說。
液晶顯示器元年
一場瘦身運動,今年開始席捲桌上型電腦,以及你的生活周遭 。以電腦螢幕來比喻,若說現在桌上型電腦所使用的映像管( CRT)式的螢幕是相撲選手,那TFTLCD簡直就是世紀末美少男柏原崇,既苗條又俊美。
LCD所占空間與耗電量只需映像管式的四分之一,而且沒有輻射問題,唯一的缺點是價格高出CRT三倍以上。不過TFTLCD的應用相當廣泛,中、小尺寸者可做為數位相機 ,大尺寸(十吋)以上則普遍用於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螢幕( LCD Monitor ),甚至可做液晶顯示型電視螢幕(LCDTV)。
由於價格仍偏高,目前全球生產的LCD仍以筆記型電腦為大宗。根據日本﹁電子時報﹂(Electronic Journal )的估計,民國八十八年會有五九%的LCD被用於筆記型電腦、六%桌上型顯示器、五%攝錄影機液晶顯示幕及汽車導航器等其他多功能用途。一般預期,最遲在二○○五年,LCD就會取代CRT,成為桌上型電腦螢幕的主流,「二十年內,所有的顯示都會變成平面,光是取代現有的桌上型電腦,市場就無窮大,」達?科技行銷協理熊暉說。
正因為LCD面板的應用市場廣袤得望不到盡頭,也吸引無數廠商競逐其中;其中研發TFTLCD技術長達十餘年的日本與韓國,是全球領先的佼佼者。
在宏?集團內力主發展LCD產業的明?電腦總經理李焜耀表示,零組件是資訊產業最重要的附加價值,其中又以平面顯示器的附加價值最高。以目前台灣出廠的筆記型電腦多半未加裝CPU(中央處理器)來計算,一片薄薄的LCD,可占一台筆記型電腦成本的五成。
台灣雖是筆記型電腦的大國,今年預計占全球出貨量四六% ,明年更將占到五三%的比重。不過,除了元太科技與工研院擁有小尺寸LCD的技術之外,筆記型電腦所需的大尺寸(十吋以上)LCD,全數由日、韓進口,是近年來貿易逆差的頭號元兇。「三、四年前廣達電腦的林百里處於景況低潮,就是因為LCD貨源太不穩定,」一位LCD業者說。
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台灣能發展LCD產業,是幸運之神的眷顧。台灣業者很早就企圖透過各種關係,尋求自日本移轉技術;不過,研發許久卻無法獲取高額利潤的日韓,在發生金融風暴之前,絕口不談技術移轉。
亞洲金融風暴鬆動了日本廠商持續投資LCD的意志力。光電協進會產業分析師李勝吉分析,日本廠商最後願意將最新技術移轉給台灣,是因為金融風暴後,日商終於受不了巨額的投資累積及回收緩慢所造成的嚴重虧損,而由三菱電機率先與華映簽下技術移轉合同。光是去年就有五家廠商和台灣簽署技術移轉合同,「情勢實在是峰迴路轉,」聯友光電副總經理羅方禎說。
此外,日商此舉也有「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策略意涵在內。李勝吉指出,由於台灣廠商的量產技術出神入化 ,日本將技術與設備較成熟的產業交給台灣,在量產良率、成本上將更具競爭力;更何況簽訂技術移轉協定時,也約定量產後必須回銷一定比率的面板給日本,在目前這個大缺貨的節骨眼上,「日、台合作,最眼紅的大概是韓國吧!」李勝吉笑著說。
經由技術移轉取得技術,可說是最好、而且是唯一的路。一位投信分析師指出,台灣業者一年前投資時,市場前景不如現在樂觀,即有部分業者希望能省下技術移轉金,自己慢慢研發 。但現在的情勢是:誰先量產,誰就先賺到銀子。決定自行開發的奇晶,今年七月才量產,富士通就已訂下奇晶三分之一的產能;而富士通也為了確保代工品的品質,必然會協助奇晶做十五吋面板,並解決量產問題。
主流尺寸,亦步亦趨
LCD與半導體一樣,是屬於投資金額龐大的產業;但與半導體產業不同的是,LCD一旦選定一個生產尺寸,機台設備就很難更換。因此,是否選對了主流尺寸,將決定一個廠的成敗。
目前占LCD需求最大宗是筆記型電腦,螢幕的主流尺寸是十三.三吋,桌上型電腦的主流尺寸則是十五吋。不過,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專案經理簡旭昇則表示,筆記型電腦螢幕頂多發展到十五吋,桌上型則有再往上拓展的空間。達?與聯友都主打筆記型電腦用的十三.三吋面板,華映與瀚宇彩晶選擇的玻璃基板,則以生產十五吋最具競爭力。
至於奇晶光電所選擇的玻璃基板尺寸則較其他業者都來得大 。奇晶光電副總經理許庭禎表示,這種玻璃基板做十四.一吋的面板,最具成本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這個尺寸也可以隨主流尺寸的變動而隨時調整,十七、十八吋的面板都能做。「筆記型電腦的主流可能會停留在十四吋,但對桌上型螢幕來說,十四吋也剛好是entry level (門檻),」許庭禎說明奇晶選擇生產十四吋面板的策略性考量。
六家廠商個個士氣如虹,不過,台、日、韓科技大廠一股腦投入LCD的火熱情況,也引發市場的憂慮:是否又將重蹈DRAM流血競爭的覆轍?
目前市面上最普遍的說法是:明年第一季、最遲到明年第三季,LCD將供過於求。達?科技的行銷協理熊暉表示,明年開始,台灣有五家企業加入競爭,原來的日商夏普、韓國三星電子以及LG,都在擴建新廠。以一家新廠量產可以增加整個產業一五%到二○%的產能速度,但假設筆記型電腦的需求僅維持在一五%成長率的速度來看,明年全球LCD應該會供過於求,態勢似乎十分明顯。
不過,產能增加是一回事,需求的大幅擴增足以消化供給的激增,卻幾乎是同業的共識。熊暉表示,去年LCD面板需求成長六成,造成市面上LCD面板的嚴重缺貨,其原因即在於低價筆記型電腦的風行,促使筆記型電腦的需求遠高於市場預期;在低價風潮暫未有歇息之勢前,需求的擴張仍然樂觀 。
另一方面,桌上型電腦用的LCD面板(LCD Monitor Panel ) ,也可能自今年開始爆發強勁的需求力道。熊暉表示,以歷史的經驗來看,一項產品的需求若是超過一百萬台,就會進入成長期。八十七年LCD-Monitor 出貨量正式突破一百萬台,約在一百三十萬至一百五十萬台之間;若以此推估,今年LCD-Monitor的出貨量應該有爆大量的潛力。再加上LCD面板未來還可望被大量運用於網際網路伺服器與通訊器材,「大量的應用還沒開始被實現呢!」同時是LCD面板上游與下游廠商的中強光電總經理張威儀說。
再者,雖然產能擴增,設備利用率卻不一定能滿載。達?科技總經理陳炫彬表示,TFTLCD面板的主要材料是玻璃(主要由日本硝子生產),今年已經開始缺貨,明年更會缺得一塌糊塗;也就是說,台、日、韓大廠實際的產出應該會相當程度低於產能的擴充。
「更何況另一個關鍵零組件LCD的驅動IC,也因為IC廠的產能都被拿去生產更hot 的通訊IC;沒有足夠的產能生產驅動IC,哪來的生產過剩?」陳炫彬說。
此外,產業特性也限制了LCD出現技術進步而導致價格慘跌的可能。李焜耀表示,IC的技術進步在於切割晶圓的間隙 :技術每向前跨一步,一片晶圓能產出的IC就成倍數成長,供給自然成倍數成長,單位IC價格也就跌跌不休。
但LCD的技術愈進步,產量卻愈少。一般人希望IC愈做愈小,以能在同一個單位面積內放置更多的IC;但電腦螢幕當然是愈大愈好。因此,技術愈進步,愈有能力切割出愈大尺寸的面板,產量不會成倍數增加,價格的跌幅自然有限。
更何況價格愈跌,對需求的刺激也就愈有好處。目前LCD尚未能取代CRT的主要原因,其實就在於CRT的價格遠低於LCD;陳炫彬認為,倘若因自然競爭導致正常的跌價,使LCD的價格與CRT的價差在三倍以內,到那個時候LCD取代CRT可能會演變為不可逆轉的情勢。
誰與爭鋒?
六家台灣一流企業同步投入TFTLCD產業,到底誰能跑第一?除了資金之外,「技術(包括量產技術與良率)、客戶的掌握程度,以及生產的管理(buttom-line)將是決定誰上、誰下的關鍵因素,」長期在美國杜邦服務、一九九六年被達?延攬回台的熊暉說。
每座LCD廠的投資金額不下於半導體晶圓廠,至少要花上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元新台幣,因而六家廠商的主要股東,幾乎都是財團與高科技大廠的一時之選。華新麗華和華邦電子投資的瀚宇彩晶,成立的資本額是兩百億元;一般咸認資金不是問題的奇美實業,也為了LCD向銀行團聯貸了八十億元(但目前奇晶還未向銀行團聯貸)。
不過,台灣大廠對上百億的建廠經費卻沒有時間皺眉頭,在一、兩百億的資金投下之後,馬上得準備投入更多資本。達?一廠才興建一年,今年八月,位於龍潭的達?二廠已經破土,預計在年底要進行第二次增資。據瞭解,位於龍潭渴望園區的達?二廠,占地達十八公頃,可以容得下六個廠。達?的未雨綢繆,可以看出這個產業的前景。而預計年底第一個廠才量產的奇晶光電,也已在規劃第二個廠。
光有投資還不夠,是否能找到好的技術伙伴,也決定了競爭的優劣。二十五年前甫自學校畢業的羅方禎在任職於美國西屋公司時,就在實驗室做出全球第一片TFTLCD因而大出風頭。他表示,這一行不是誰先做出第一片LCD就定出高下 ;聯友過去有長期研發中、小尺寸LCD的經驗,所以對量產的掌握度佳,「譬如聯友擁有獨步全台的五道光罩技術,就較其他企業還用七道光罩來得有競爭力,」羅方禎說。
也有一位分析師表示,量產技術、客戶的掌握度高低與長期資金的不斷投入,將是決定勝負的三個因素。以這三個標準來看,誰能在良率的達成度最高、誰又能擁有最多下游穩定而長期的客戶,且有資金的不斷挹注,誰就能在這個世紀大對決上穩操勝券。「不過,真正的決勝點,應該會發生在第二、三個廠以後,」李焜耀表示。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雖然LCD的大競賽在台灣熱翻天,不過終究還是居於老三的地位。根據NRI(野村總合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去年韓國在全球TFTLCD的占有率,已在韓國政府的全力支援下 ,由一六.五%擴增到二五.四%,其餘則是日商的天下。
另外,根據韓國﹁經濟新聞﹂的報導指出,待台灣業者成功量產之後,未來全球TFTLCD市場將由日本、南韓與台灣分別以四五%、四○%與一五%的比率分占。以全球TFTLCD市場在二○○二年預估有一百八十五億美元市場的規模推估,台灣將可占有約三十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略遜於工業局的估計。
不過,台灣業者的估計更為樂觀。陳炫彬表示,多年來台灣在資訊工業上已建立了一套大規模量產管理的know-how(管理技能),更何況LCD在生產管理的複雜性更高於IC,且LCD面板的主要運用產品——筆記型電腦、LCD Monitor的生產地都在台灣,在產品接近市場的優勢下,台灣沒有理由不能與日 、韓並駕齊驅,甚至超越日、韓。
此外,過去台灣在半導體業良率奇高的量產技術與快速的組裝技術,也為LCD產業扎實打底。由於TFTLCD前段製程和半導體完全一樣,中間再加上曝光、蝕刻等步驟,最後才組裝,「政府為LCD投入的成本遠低於IC,但卻有這麼好的成果,歸功於IC產業成功所外溢的效果,」尹啟銘說。
雖然前景看似大放光明,不過,官員也對此一產業的未來發展,抱持著更為審慎的態度。尹啟銘表示,目前台灣大廠都自日本引進量產技術,但由於生命周期頂多兩至三年,未來該如何銜接下一代的技術,將是一大難題。更何況目前台灣各廠都忙於建廠或試產,無暇顧及研發,不利產業於台灣生根。
此外,由於人才奇缺,大規模的挖角情況也在近兩年盛行不已,部分老資格的廠商,就因技術團隊集體跳槽而損失慘重;李焜耀也認為半導體產業吸納太多的高科技人才,將可能阻礙光電產業的迅速成長。
雖然如此,產業界仍然張滿了風帆、個個蓄勢待發。陳炫彬表示,達?二廠打算自行開發第四代的技術,「有人說這樣的風險太高,但是若要成功,就要take risk(冒險)!」陳炫彬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