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忠謀:Leader是願景的容物

莊素玉
user

莊素玉

1999-06-01

瀏覽數 22,050+

張忠謀:Leader是願景的容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9 / 6月號雜誌 第156期遠見雜誌

問:經營高科技公司,你的經營理念如重視誠信、不能貪污等,與高清愿(統一企業總裁)很像,你認為呢?

答:我有一樣和傳統產業很不一樣,我對創新的重視恐怕傳統產業比較少,我對開放環境的重視恐怕在傳統產業也比較少。所謂開放環境就是在公司裡面,任何人都有機會、有自由跟任何別的人講話、表達意見。

問:傳統產業比較重視股東?

答:他們嘴巴說重視員工,可是要行動來證明。他們的行動,我覺得顯示出股東還是最重要的,股票漲了股東賺錢,員工沒份。

開放型的管理模式

問:感覺上台積這個公司很大氣、堂皇,堂堂正正的,而且很有紀律,是一個方正的企業。因為你強調誠信、紀律,然而同時還可以成為開放型的組織,這一點倒是令人驚訝。

答:我覺得開放是必要的,沒有一個成長很快、做得很好的公司不是開放型的。

問:除了藉由box lunch和員工建立開放型的管理模式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運作模式顯現出台積是一個開放型的公司?

答:我常常打電話給差兩、三級的同仁。我們絕對不是一定要先跟直屬的人講,再跟他下面的人講。假如是有action的話,我希望那個人做什麼事情是照正常的途徑來做。因為我不能把副總差來差去,總經理都不知道,這就不好了,因為副總是對他負責的。我也不能叫處長去做什麼事情,副總不知道,那就影響了副總的職責。

所以假如有action,我就照正常的途徑,可是假如我要討論事情、問別人的意見,也許我要得到資料,也許我要瞭解一件事情,我們有的事情很複雜,技術問題很複雜、客戶問題也很複雜,我要瞭解真相,就可以直接跟任何人講話。那些人假如覺得我不夠清楚,也許是在開會的時候聽見我講了幾句話,顯示出我對問題不清楚,他們也會自己來告訴我:「董事長,這個事情你到底懂不懂?」我說不太懂,他們就會告訴我。

問:你覺得台積是不是已經朝向開放型的管理模式?

答:已經開放了,我覺得已經很開放了,我一直就想開放。

問:為什麼開放型組織對高科技公司那麼重要?

答:因為你知道愈多,你的決定品質愈高。而且非但資料要愈多,還要真實的資料愈多。這不能夠只有倚賴幾個人告訴你,那幾個人雖然是善意,但也不見得都知道。

舉個簡單的例,假如我們跟一個客戶有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一個美國的行銷工程師去訪問時客戶告訴他的。我最好是跟客戶自己談,第二好就是跟這個聽到消息的行銷工程師談,他當然也把他聽到的事情告訴他的主管,他的主管又告訴他在新竹的主管,那已經是傳了兩、三次,不太對了。我的辦法是直接打電話跟頭一條線的行銷工程師談,我不要聽他們的副總來告訴我。

很多事情打破台灣人的想法

問:剛剛講的創新,你怎麼建立台積可以真的有創新的文化?

答:創新跟開放有關係。開放可以說是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有相當自由的象徵,而增加創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每個人的才能都發揮出來,就是要賦予他自由。這些都是自由不同的層面。開放是自由的一個層面,有話要表達可以自由表達出來,可以跟任何人表達。創新就是把潛在的創新能力發揮出來,假如員工覺得事情可以創新,就敢做事情。所以整個是一套的、環環相扣的,不能要創新、可是不要一個開放的環境,這就互不相符了。

問:很多人都覺得你在五十四歲創辦tsmc(台積)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一般來講四十歲是中年轉業的時期,你在五十六幾歲創立tsmc 需要一種魄力,你是抱著怎樣的心情?

答:我五十四歲開始籌備,五十五歲時成立,五十六歲時tsmc已經開始生產。我抱著什麼心情,也許是有點外國思想吧,因為那時我剛從國外回來,並不覺得過了五十歲就不能創業,也不覺得五十歲是老。老實說,那時在美國有許多人邀我去做這個、做那個,當他們知道我五十幾歲的時候,最常說的是:「這正是人生的黃金歲月。」

問:那需要很大的魄力,有沒有更不容許失敗的感覺?

答:其實我年紀更大時創立世界先進,那需要更大的魄力,我連那個都不覺得有什麼稀奇。事實上,我認識的美國朋友六十歲以上再創辦事業的所在多有,並不是那麼少見。

問:十二年來,你也打破很多台灣企業的做法,比如你打破台灣企業的老二主義,擁有要創辦世界級規模的企業的想法。

答:我很多事情都打破台灣人的想法,我覺得應該打破就打破。這和我的背景有關係。我在德州儀器(TI)做德儀半導體的總經理,德儀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跑到這裡來要開創tsmc,和PHILIPS(飛利浦)談判時突然被當做落後國家的小公司,我就很不習慣。我認為可以把公司做到世界級,這也是當時我心情的一部分。

非但PHILIPS 小看我們,連自己人,也就是政府,開發基金也是我們的投資者,投資案要經建會通過,在經建會開發基金我就聽到他們說:「我們只要辦起來,世界級根本想都不用想。」經建會有位部長問我跟誰競爭,我說是美國及日本的半導體。

我們現在還是主要和他們競爭,因為所謂「專業晶圓代工」的市場,即全部的半導體晶圓市場,現在大部分晶圓製造還是掌握在大公司手裡,所以我們是跟大公司的晶圓廠競爭。譬如Intel(英特爾),我很希望和他們成為伙伴,可是我在跟他們的晶圓廠競爭。所以其實我們的競爭者不是聯電,我看的是大公司的晶圓廠,因為目前百分之九十幾的晶圓製造還是掌握在他們手裡。

所以當時那位經建會部長問我要跟誰競爭,我說是大廠,他說你憑什麼和他們競爭,其實當時我「專業晶圓代工」的構想已經想得相當透徹了。我覺得我們的服務會比別的晶圓廠還好,那時候已經有些無晶圓廠的設計公司。而且我們的商譽也會比別家晶圓廠還要好,因為大公司做晶圓代工是當成副業在做,我們是專注在做,商譽會比他們好。這位部長就笑著說:「你要靠中國人的商譽去跟人家競爭,我看是很吃虧的。」

PHILIPS 把我們當做落後國家在談判,雖然態度還算客氣,但是言談之間總有看不起的意味,而我們也不太看得起自己,這個現在已經好多了。我剛到台灣來,很多人稱我是美國來的工程師,其實我已經好多年不做工程師了,我是管相當大的企業的人,tsmc的規模最近便超過我以前管的德州儀器的事業。我帶來的觀念在當時的台灣的確不是很普遍的。

看對機會就能以小搏大

問:不過德州儀器是國際級的公司,它的整個架構、制度都在;當年你開創tsmc是帶著一群以工研院為主的子弟兵,怎麼樣讓他們的觀念跟得上你,架構快速起來?

答:搞了許多年啊,十年差不多。

問:那也很快,不容易。

答:在科技界,以小搏大並不是那麼難的事情,只要真的有本領、有好的策略、真的勤奮去做,那是做得到的事,而且層出不窮。你看美國最近十年、二十年,小公司超過大公司的案子層出不窮。

問:為什麼會有這個特質?快速起來、快速地衰落。

答:科技界最大的特質是變化非常快,大公司可能一下子不小心沒看到環境的變化。所謂環境有各種不同的環境,看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書也好、看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書也好,環境可能是客戶的環境、競爭者的環境,也可能是供應者的環境;我記得安迪葛洛夫列了六個可能環境的變遷。

科技界變化非常快,你只要看COMPAQ(康柏),前兩、三年不是很好嗎?怎麼一下子就不太行了?DELL(戴爾)本來是小小的,現在一下子要趕上了,這個就是最近的例子。COMPAQ就是有了盲點,沒有看到DELL看得到的,連CEO都被炒魷魚。

IBM在九○年代初期沒落得很快,CEO也被炒魷魚。IBM是多大的公司,可是Microsoft、Intel也是吃掉了它原來的領土,這還只是最主要的侵犯者,還有很多像COMPAQ 這樣的公司也在吃它的市場。現在包括CEO整批人都換掉,急起直追,目前又好一點了,但好並不是在PC這方面好,PC已經是回天乏術,現在它自己定位做伺服器方面。

這些案子都顯示科技界變化得太快,簡直是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IBM沒落了,而DELL的創舉便是直接面對客戶,而且每一台電腦都是量身訂做,這種技巧打敗了COMPAQ。所以為什麼科技界能夠以小搏大,就是因為它的變化快,使得小公司有機會,小公司只要看對了機會,而大公司沒有看對的話,小公司就有機會超過大公司。

與競爭者的董事長成為partners

問:十四年前你創立tsmc看重的就是專業代工的市場,是世界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

答:是,晶圓代工在一九七○年代就有人做,專業的晶圓代工我們是第一家。

問:占有率多少?大廠的占有率又是多少?

答:我們大概占全世界晶圓市場四%左右。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問:其他九六%?

答:分散給很多家,像Intel還有自己的晶圓廠,TI、MOTOROLA(摩托羅拉)也有,這些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整合性元件製造廠)慢慢釋出了。最近十年我們重寫遊戲規則,tsmc開創時並沒有什麼設計公司,經過幾年的發酵後,一下子就像雨後春筍般出來了。所以頭幾年我們辛苦得一塌糊塗,因為設計公司還不普遍,一九九一年以後就快得一塌糊塗,現在有幾百家,他們在世界的占有率只有七%。

我們大部分的生意也是從這裡來,可是我看到的是另外九三%的生意,也就是大公司自己做晶圓,像TI、Intel、MOTOROLA,日本就是NEC、TOSHIBA、HITACHI,都是自己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所以我們的競爭者是這些大公司的晶圓廠,我希望跟他們的董事長、總經理是partners,可是我跟他們晶圓廠的廠長就是競爭者,他一定是跟董事長講自己做比較好,因為如果給tsmc 做,他就不能建新廠了。

問:為什麼你跟他們的董事長會是partner呢?

答:這是互贏,我們替他們做比他們自己建新廠做要有利。我們服務又好,平均成本又不見得比他們高,所謂平均成本是平均好幾年的成本。他們如果生產線常滿載的話,成本比我們低,因為我們要求利潤,他們自己的晶圓廠不賺他們的錢;可是如果他們的晶圓廠不滿載的話,那成本就很高了,我們的平均成本都不見得比他們高。而他們還要花很多錢來建廠,這是很頭痛的問題,甚至他們沒有錢,因為一座晶圓廠大概需要十幾億美元。

問: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榮景還有多少年?

答:市場跟技術有關係,技術如果能進步很快,市場會愈變愈大,成長的速度也會很快。

如果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榮景還會持續十年到十五年,因為十年到十五年當中技術的成長速度會跟以前一樣。我預料假如技術成長的速度轉緩,市場的成長也會轉緩,可是那是十年、十五年後的事情,這是就整個半導體市場而言。

問:大廠九三%的市場如果釋出,對專業代工廠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答:沒錯。

問:是不是兩者有加乘的效果呢?

答:是。可以即使是技術成長緩慢了,但大廠繼續釋出的話,專業代工廠的榮景還是會不只十年、十五年。

領導不能做太多妥協

問:從一開始企業的三個基石:願景、文化、策略等,你眼光抓對了,當初你怎麼掌握到這個方向?

答:憑幾十年的觀察及經驗。我常常說,每天接觸很多資料、跟很多人談話,可是很多資料還不夠使你具有洞察力,還要思考。而幾十年的思考使我認為專業晶圓代工是機會。

問:你長期觀察累積出來的洞察力、思考力及判斷力,怎麼樣形塑台積的文化,而且很快地讓同仁可以跟上你的水準?

答:領袖如果沒人跟隨就不成為領袖了。雖然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對的,但沒人跟著你,你就不成為領袖,這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我覺得沒有什麼技巧,領袖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及願景,他要能堅持,要能讓別人相信他。願景是讓組織有一個更高的目標可以跟隨,領袖只是目標的容物(vessel)。

最近看一篇文章講英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他遜位後換他弟弟做,他後來很痛苦,覺得英國人欠他似的。這篇文章中說他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在英國,皇帝只是帝王體制的容物而已。這用在我們談到的內容,我便覺得領袖只是願景的容物。

當然領袖的性格很重要,所以也不是什麼人做都一樣,但皇帝的確是帝王制度的容物,什麼人做都一樣。

問:你怎麼讓人願意跟隨你呢?大家都說因為你很強勢、很專業,你的看法?

答:強勢其實和執著滿有關係。很多時候領袖要領導不能做太多的妥協,他一定要執著,而且要自己有信心,講起話來很有情感,人家聽起來就會覺得滿強勢的,這和個性有關係。

一個領袖不可能說「你們幫我賺錢,這是我的目標」,即使說「我們一起賺錢」也不夠,必須有一個比較理想的願景。因為人通常不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賺錢的確是一部分的目標,但是對很多人來說,更大的目標是要做出一點事來,有成就感、使命感。我講的願景,就是給大家一個使命。領袖假如自己很相信,就可以變成磁石吸引別人一起走。而且領導者不只要有願景,也要有策略,可以說願景是目標,策略是達到目標的藍圖。

問:你為什麼能夠這麼堅持而且有信心呢?

答:領導者最大的責任就是想出團隊能夠達到的目標,而且是值得達到的,並不是遙不可及、也不是很容易。所以,只要達到目標,就會令大家覺得很值得、很有成就感。

企業的學習文化加速團隊成長

問:你能在短短十二年建立台積的團隊,而且滿嚴謹的,是怎麼做到的?你同時用了國內外的人才,怎麼去結合,可以搭建起這個團隊?

答:十二年其實是滿長的時間。COMPAQ 十七、十八年,即使不算迪吉多的購併計畫,也已達到約兩百億美元的營業額,比我們更快。他們早我們五、六年開始,我們再做五、六年也達不到兩百億,加上他們買下迪吉多,所以現在應該是三百億了。DELL、Intel也都很快。你說台積成長快也對,可是以世界級標準來看,我並不覺得台積成長有多快。

至於怎麼組織一個大企業,因為以前我有經驗,管過比現在還大得多的公司如德州儀器。那時候人多,錢也值錢。台積在最近的營收規模才剛達到我當時在德儀的規模。

問:但你從無到有……

答:我在德州儀器雖然不是從無到有,也是從很少到很多。

問:你對快速成長有沒有一套心得?加速團隊成長的秘訣是什麼?

答:必須要有一個learning organization,一個學習的組織,提倡這樣的企業文化使組織隨時都在學習,而且保存學到的東西。

問:然後可以分享,還可以更新?

答:對、對。

問:你怎麼去搭建這樣的組織呢?

答:跟選擇的人很有關係,這很重要。我要用的人,同時也要求他們用的人都是學習型的人,我相信我們用的人都是還在學習、而且學習速度快的人。

問:不管年紀多大、什麼位置?台積的人學習慾望都很強,你在挑人時怎麼知道他有這個特質?

答:看得出來,我自己也是學習型的人,一個在學習的人只要一、兩個鐘頭談話就可以找到了。

讓知識累積

問:什麼樣的機制讓台積的良率是九七%,製程一直不斷改進而且很透明化,大家可以累積起專業代工的技術知識?

答:台積每一個新廠都被要求和老廠一樣,設備、製程都一樣。有些人不贊同,新廠的人可能要自己發揮,但我們要求新廠先跟老廠一樣,等到做得跟老廠一樣好,再試新東西。這時至少有一個基礎,假如嘗試不成功的話,還可以回到原來的製程,這就是累積的好處。假如每個廠都不一樣,若有人離職了,找不到人代替,他的知識也跟著他走了。

我也很贊成以前營運副總蔡力行的做法,即由各廠代表設立技術委員會,要改大家一起改,如果風險太大,也可以一個廠先改,效果好的話再全面改。資訊的流通已經使得知識沒有壁壘,我最深惡痛絕的就是把資訊據為己有,恐怕讓人知道了,自己的地位就沒那麼重要。碰到這種情形我是很不高興,所以我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問:你一直強調「虛擬工廠」,是不是也要知識的累積及知識管理,才有辦法往這個方向走?

答:虛擬工廠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的工廠是一樣的,客戶可以選擇自己建廠或是找我們。虛擬工廠在保密、成本、品質至少要跟自己的工廠一樣,有些地方比自己建廠更好,例如產能的彈性,從一個月一千片的需求要馬上增加到下個月五千片,這是很難的,可是我們能夠快速地適應。

我們要讓客戶把虛擬工廠當做寶貝,因為比他自己建廠更好,這我們在許多方面已經做到,但不會滿足於現狀,理想境界是可以很快調整,成本則不一定會比客戶自己建廠低。但事情本來就是還有發展的空間是最好的。

(方雅惠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