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美國歷史上唯一力爭學校經費、減免學生學費而遭州長「轟動革職」的一位大學校長。在他離職二十年後(一九八六年),教育專家投票公認他為「美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及「創意與洞察見識上最受崇敬的人物」(the most admired person for creative and insightful thinking)。
被譽為「智多星」的克拉克.科爾(Dr. Clark Kerr)校長一九一一年誕生於美國賓州農村。那時只有五%的十八至二十一歲美國青年可入大學就讀,如今美國青年入大學人數已增加四十四倍,比例也增至五0%。他這位農村青年畢生致力於普及美國大學教育,改寫了美國教育史!
勞資糾紛仲裁專家
科爾足跡所到處,總是洋溢朝氣與希望。在史華斯摩大學(Swarthmore College)時代的他就擔任學生代聯會主席,並利用三個暑假周遊美國東北部、南部、西部,教育民眾一些保護關稅的常識和加入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tions)的重要性。那時美國百姓並非熱望接受教育,許多對教育的敵視態度卻激起自此盤旋科爾腦海五十五年的宏願。
一九三二年大學畢業後,他原想進哥倫比亞法律學院深造,但西部之旅他看到經濟大恐慌的淒景,明瞭貧窮問題之後,深覺在小城市當個律師實在沒什麼意義,就轉到加州史丹福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一心立志服務大眾的他又到柏克萊加大主修經濟博士。
二次大戰太平洋岸煤礦工罷工,科爾自願擔任勞工協議人,從此他替自己開創了一個新事業--「勞工經濟教授」,而且成為西部最出名、最忙碌的仲裁專家。他以公允態度與強硬作風,應接不暇地處理了五百多件重大勞資糾紛。
一九四五年開始,是科爾教育生涯的轉捩點,他回母校柏克萊加大擔任「工業關係研究所」首任所長,在華倫(Earl Warren)州長支持下,潛心勞工協議研究、主持勞資會議,出版許多巨著。「工業主義與工業時代的人」(Industrialism and Industrial Man)一書為他贏得全國勞資問題專家美譽,他並榮任杜魯門總統勞工管理委員會秘書。
柏克萊加大首任校長
一九四九年考驗時機來臨。加州大學校董會威脅所有不簽效忠誓約的教授將受革職處分,教授們怒氣沖天,科爾那時雖已簽了效忠誓約,但因負責「教授權利與終身教授委員會」,就全力為教授們在校董面前據理力爭,所以柏克萊加大在一九五二年甄選首任校區校長(chancellor)時,教授提名委員會一致推舉曾熱心襄助的科爾。
現任柏克萊加大校長赫曼(Dr. Ira Michael Heyman)追述說:「科爾當時獲任新職第一件事,就是翻查字典中對其新職稱的定義,但查了半天只找到「英國大學校長之意,是個榮譽頭銜,擁有辦公室,但所有實務卻由副校長代理」。當然為事踏實的科爾一上任就重寫了他自己對chancell的定義。」
在柏克萊加大六年校長任內,科爾不但為這所學府紮穩了良好基礎,而且也界定校區校長職權。經過四年努力,當時加州大學總校長史普勞(Robert Sproul)不能再操縱柏克萊校區校務,自此建立加大總校長充份授權給分校長的君子作風。
諾貝爾獎得主西柏格教授(Dr. Glenn Seaborg)說:「科爾一接掌柏克萊加大,就把因效忠誓約而搞得四分五裂的校園頓時凝聚在一起。」他開始學術規畫,刪除已有的就業學系(vocationl departments),強化大學研究工作,重整社會科系,尊重學術自由,聘請一流大師任教,興建學生活動中心,校園處處朝氣蓬勃。
發揮策畫領導長才
校內師生對科爾讚不絕口,他自己即回憶說:「我一經重事會任命後,就去東部開美國高等教育會講,聽到一位名較長說柏克萊加大將不再列名為全美六大白較,緊接著煞有其事地討論有那幾所大學將取代柏克萊,幸好遠些預測終被證實是錯誤的。」
一九五八年科爾升任加大總校長,他的第一要務就是擴充加州大學體系與聘請傑出教授,在加大總校長任上,科爾發揮了他思慮周密的策畫領導長才,將美國高等教育帶至「全面提升」的境界。
在做法上,他採取四項改革策略:
(一)闡揚大學為「研究學府」的功能:他對幕僚第一個指示是「讓我們馬上去找新校區」,因此將原有加大六個重鎮加上三個新校區Irvine, San Diego and Santa Cruz,成為九個校區的加州大學,使美國原屈指可數的幾所研究大學,突增了許多。就像福特造汽車一樣,科爾的使命是要建造「現代化」的加州大學,提供美國莘莘學子一種學費低而素質高的大學教育,加州大學學生人數在科爾總校長任中增加一倍。
(二)改變當代人們對公立大學的看法,使公立大學在二十世紀成為聲名遠播的領航者。在每件實務上,他再三強調「追求卓越」,把加州大學的行政領導力轉為分層負責,聘用那些有見識魄力者擔任分校校長,如年僅三十六歲的查爾斯.楊格(Dr. Charles Young)為最大一所分校--洛杉磯加大--校長。他並獨具慧眼、匠心策畫,將九所加大分校辦得各有千伙。
此外他重視教學,以防杜研究大學通病,關心學生生活、教授素質。所以柏克萊加大在科爾總校長任上躍升為一流學府,擁有十二位諾貝爾獎得主及排名第二多的全美國家科學院士。
發展大學多元化功能
(三)普及現代大學的教育哲學觀:一九六三年他的新著「大學功能」(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震撼了教育界,科爾主張將原以研究為導向的大學,發展為多元化功能的大學。他認為大學是由數個環節緊密相繫,諸如大學部、研究所、人文社會學家、專職學院、行政人員等,每個環節應淋漓盡致發揮功能。因此要辦好一所大學,就要匯集校友、議員、企業家、農人等社會上每一份子的力量,以令然展現大學多方功能。
(四)建立大學多層次系統的全國模式與大學教育普及化:為解決當年加州多數青年想入大學的困難,及許多四年制大專學院、二專、三專欲速升格的挑戰,科爾邀請各私事院校校長午餐,策謀加州高等教育系統改革之道。待各人觀點溝通同意後,鄭重推出加州高等教育重大規畫(the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明示高等教育各層次的角色;大學應重視博士研究所教育與精深研究,州立學院(the state college)須加強大學部教育與培育專業人才,而二專(junior college)該提供一、二年級基礎課程及職業技術訓練。
所以加州各高中排名前八分之一的畢業生可入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rlifornia)就讀,名次在前三分之一者能入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而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開放給每位高中畢業生選讀。如此每個層次的大學均有其應肩負使命。
這項高等教育重大策畫不但使美國大學走向普及式的教育,而且兼顧教育系統層次分化的導向,加州的高中生因而在當時人人有免費大學可讀,而無我國升學主義之弊病。
徹底實現「有教無類」
在九年加大總較長任內,科爾強調培育人才的多重管道,追求卓越、普及教育及系統策畫,因此加州各大學之門永遠開放給求知者,較私立名校更徹底實現「有教無類」,加州模式旋即為全美各州普及大學教育之典範。
可惜一九六四年怕克萊校區爆發「自由言論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科爾呼籲教授們應肩負其責,主張以理性的「學生處分條例」來解決過度偏激學生之不當行為。校董會不願接受,加上保守派的雷根競選州長得勝,馬上實現選前諾言「整飭柏克萊動亂」,首先削減大學一0%經費,且建議徵收學費,科爾部以凍結學生入學還以顏色。
雷根州長緊接著首次召開校董會,會上要求科爾辭職,科爾一口拒絕,並嚴正申斥這種以政治因素干涉大學教育的舉動,雷根州長只好勉為其難答應,若科爾肯辭職,即取消原先削減大學經費方案(如今科爾幽默地回顧說:「我的智慧值三千萬美元,價錢不錯哩!」)。
辭去加大總校長職務
科爾校長革職消息傳來,教育人士群起譁然,美國大學教授學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伸張正義,美國教師聯盟(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挺身抗議遊行,柏克萊加大教授會決議公然指責,加州大學各分校舉行學生示威遊行。在此公憤聲中,科爾發表了肺腑之言:「我離開總校長職務就像當年任職時一樣,懷抱著至高的教育熱忱。」
在科爾遭受政客抨擊之刻,敬重他的卡內基教學進展基金會(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會長披佛(Alan Pifer)先生立刻拔刀相助。他一聽到科爾被革職的新聞,尚來不及通知基金會董事,即電洽科爾是否願接受該會高教委員會會長新職,經科爾同意後,披佛快馬加鞭在科爾被革職二十四小時內,發佈科爾擔任卡內基基金會高教委員會新會長新聞,加州的損失頓時成為全美國教育界的斬獲。
在「卡內基」貢獻良多
科爾將他在柏克萊加大治學研究不苟的態度、尊重他人意見之傑出仲裁本領及多年校務行政才華,盡然轉用於全國高等教育策畫、評估層次上。
他聚集全美高教菁英,馬不停蹄奔波各大學與政府首腦間,明瞭各州高教現況,甚或遠至他國參酌切實做法。針對各重大教育問題,展開嚴謹研究,提出解決建議方案,從而審慎評估。
科爾在卡內基任中成為國際上對高等教育有傑出貢獻的先知。柏克萊加大特設置科爾獎(Dr. Clark Kerr Award),每年頒給對高等教育有卓越貢獻的任一國學者。
追求「至善」的科爾卻對這些成就不以為然,他坦率指出卡內基高教委員及其後高教政策研究會(the Carnegie Council on Polic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的研究仍有三項缺點:(一)高估政府與高教人士從事革新的意願。(二)低估社會與教育改變之後果;如某些學校沉淪,中產階級的享樂主義。及(三)對高教的人、物力資源期盼過高。
退而不休
一九八0年科爾自卡內基基金會退休。綜觀科爾一生,在其事業每一點上,都散播了光與熱,贏得無數讚譽。
他曾輔佐六位美國總統籌擬高等教育改進方案,擁有各學會所頒的傑出成就獎章,包括美國大學教授會、學院董事會、加州大學、教育發展學院(the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美國教育評議會(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及卡內基基金會,另獲得三十七個世界各國大學所頒榮譽學位,且為歐洲許多先進國的教育顧問及香港中文大學校董。
他的著作有十一種語文譯本,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幾份刊物如時代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商業週刊、今日心理(Psychology Today)及變革(Change)均有專文報導。
退而不休的科爾仍不斷著書立說,一九八0年推出新著「三千個未來」(Three Thousand Futures),這是至今唯一描述美國在二次大戰後三千所大學輝煌成就的名著。一九八二年出版「工業社會的未來」(Future of Industrial Society),一九八四年完成「校長造就不同大學」(Presients Make a Difference),一九八六年推出「大學校長的多姿生活」(Many Lives of Academic Presidents),今年正著手寫「科爾回憶錄」。
摩頂放踵利天下
在科爾朋友同僚心目中,他是個誠實、率直、樂觀且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他有像我國傑出教育思想家蔡元培那種「柔亦不茹,剛亦不吐」的風骨,待人慈祥愷悌,謙光中流露出至誠襟懷,處事有條不紊,分秒必爭。
一位哈佛校長曾說:「只要和科爾在一起,他絕不讓你浪費光陰。」賓州州立大學歐斯華校長(Jack Oswald)每接到科爾電話,即打上領帶整裝待發。最令人欽佩的是科爾在會議桌上有超人本領,可將大小爭論歸納成每個人心悅誠服的一致協議。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需要,也會出現懷抱「士不可不弘毅」理念的偉人。一個嗜好園藝,能在嚴冬辨認五十棵蘋果樹的農家子弟,以「摩頂放踵利天下」的抱負,成為改變美國教育史的巨人,科爾的立德、立功、立言,更帶給我國人「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