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五十歲的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在日本留學五年,原本最想做的事就是創業,而且要走流通業。沒想到二十二年前因為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愿要做超級市場,而進到統一企畫部,為統一企劃通路事業。
一進到統一,他就埋首統一超商二十年,陪統一超商走過六年的虧損,也陪統一超商一起社內創業,親手栽種創業的幼苗,長成大樹。
他說他自己從小不出色,學業成績不夠好,但他立志走進社會的大學中,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人,他所謂出色,是集很多人的優點在身上。
他隨時保持receiving(接收)的態勢,不斷學習、觀察任何一個出現在他面前的人的優點 ……。他可以為了觀察座落東京銀座的STARBUCKS咖啡,深夜在已打烊的店門口及對街,一直站著觀察一個小時……。
在得到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愿充分支持與授權下,他又如何為集團不斷培養人才,開創出新事業?
因為不出色,所以很認真
問:你如何不斷地自我成長與提升自己的能力?
答:我覺得「觀察」滿重要的。一個人對自己周遭環境變化的觀察力很重要。我想這跟我的個性有關係,我基本上不是很出色,做事情也不是很突出,別人看起來也許覺得好像是個很普通的角色,但我內心會想怎麼去把事情做好。
我的個性讓我覺得自己要很認真地去做事情,但很認真做事情,最後要有結果出來啊,結果不好的話,永遠沒有辦法出人頭地。所以我養成學習的習慣,認識的人無論大大小小,我都會看他值得我學習的是什麼,或是你講了一個很好的觀念,都會進到我的腦筋裡面。
在這種情形之下,我蒐集到很多的情報。我已經習慣跟人家講話或者看一樣東西,就是要準備一種receiving(接收)的態勢,而不是give(給)。所以我每到一個地方,甚至參加人家的一個儀式,回來就會有很多的想法。一般人不會有這種感覺,看了就過去了。養成了學習的態勢,到最後累積了很多東西,一下子就會有很多想法跑出來。我喜歡逛街或是到國外看很多新的事物。
問:你都到國外逛,不在國內逛?
答:國內事實上不方便,我在國外逛街比在國內多,因為國外時間也比較多。在台灣有一個問題是不方便,所以7- ELEVEN才會這麼成功,如果台灣已經很方便的話,我相信7- ELEVEN就不會那麼出色。
問:所謂不方便是指什麼?
答:譬如,在日本你可以搭電車,在美國可以開車,移動方式很方便;但在台灣不一樣,一定要想好要搭什麼公車、或搭計程車,或走路要走到哪裡,很複雜,這是我為什麼到國外逛街的原因。
問:你從小覺得自己不是很出色,所以一直在觀察、一直在學習?
答:是,學習別人的好處。
問:什麼時候開始的?
答:很早,差不多青少年的時候,高中時代就開始。從小我就知道自己不出色,因為考試都不是考得很好,所以我讀書的時候比人家辛苦,人家讀一個小時,我要讀三個小時,成績還不一定比人家好。我覺得自己實在太笨。所以決定在踏入社會之後,一定要變成一個非常出色的人。所謂出色就是集很多優點在身上,很簡單,就是去學學人家;我覺得念社會大學是比正式大學容易的。
問:那時候你也不會感到沮喪,反而生出另一股動力?
答:年輕時真的很沮喪,很內向、很沮喪,好像什麼好的事情都輪不到自己。從小學開始就很沒有自信的人,怎麼變成可以handle(掌管)一個事業,覺得很想像不到。但事實上我已經體驗到很簡單的道理——去學習別人,把別人的優點變成自己的優點。所以我常常鼓勵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書念得不夠的人,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辛苦的日子是在日本熬過的
問:你如何走過那一段沮喪的日子?
答:我認為留學期間的衝擊很大。第一個是觀念上的突破。在台灣看到社會不是很進步,到日本之後,二十五年前正是日本商業剛剛起飛時,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我就想:台灣將來一定會變得像日本一樣。
第二個是,我到日本留學時(一九七二年)不像你們那麼幸運,當時要匯錢到日本是很難的,都要靠自己打工。一到日本,才下飛機我就去打工了,因為算一算錢不夠用了。父親給我三千美元說,不夠的話要我自己去想辦法。那時還很高興,因為從來沒有拿過那麼多的錢,但到日本才發現,這三千美元一下子就不夠用了,若繳學費的話,一年就沒了。
所以,那段日子我每天下午四點至晚上十點在東京的中國餐館洗碗盤,養成我很堅忍的毅力。因為那種是勞力的工作,我從來沒有做過,所以做完工回去,「叭」地倒下去就睡得像死人一樣,一覺到天亮。這個工作做了半年,後來也做過停車場的收費員。之後,我就感覺,再辛苦也沒有那個時候那麼辛苦。
問:所以後來的事情都可以克服?你在日本一共幾年?
答:一九七二到一九七七年。
問:你覺得後來工作期間,再苦的日子也沒有那一段時間苦是不是?
答:我覺得沒有,至少沒有那麼讓人體力透支,因為那是勞動的工作。
問:你會不會懷念那段日子?
答:不會,但會回憶。如果現在要我去住日本,我不去,我不住日本那種環境;連吃飯桌子都那麼小,還要跟人家一起在公共浴室洗澡,我覺得人生存的價值在哪裡?
問:你為什麼對流通那麼有熱誠、那麼有興趣呢?
答:這跟我的家庭背景有關。我家是書店、文具店,我從小在那種場所跑來跑去,有時還要幫忙,到大學時我都可以訂購書籍了,知道哪種書應該訂、要訂多少本,已經會幫父親做採購了。
幾度想走
問:對年輕人,你最想給什麼樣的建議?
答:甭通按那走來走去(不要換工作換來換去)。
因為你到其他地方,還是得重新開始。人還沒有到一個新的地方時,就會覺得那新的方比較好,因為沒有接觸嘛。事實上不見得。
問:據說你在統一超商工作期間,好幾次想一走了之,是什麼時候的事?在哪個階段?
答:一走了之啊,有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從日本回來的時候,因為不適應這裡的環境,總覺得做事、方法、環境與日本都不太一樣,很不習慣,才兩個禮拜就想走,那是第一個想離開的階段。
問:為什麼沒有走?
答:後來就忍下來,既然回來了,就忍耐再做做看。一做下去當然就是忙碌,繼續投入,做到後來,這中間遇到的是統一超商初創業時的困難。
第二個階段就是當你沒有辦法跟主管做很好的溝通時,當然覺得挫折感很重,在那種情形下就想,既然自己的理念無法實現,乾脆走掉。因為那時候對我來講,我在公司裡的職位不算很重要,無論經驗、年資都比那些人低。我才剛進去,人家已經做了好幾年,當時統一調過來的都是課長級,或者襄理級的,而我還是小毛頭。
那時有些觀念沒有辦法被接受,比如既然是引進7-ELEVEN,就是要用7- ELEVEN這個logo做招牌,但是他們認為應該是統一超級商店,這種落差就滿大的。我們辛辛苦苦地去跟人家合作,應該用人家的招牌,結果卻要強調統一超級商店,整個感覺又不是很現代感,跟年輕人不能夠match在一起。因為與上面觀念有落差,我差一點就被fire(解雇),因為觀念沒有辦法溝通。後來沒有被fire是因為我吞忍下來,接受他的想法,但是心裡還是很不舒服,我就會想,是不是不應該再待下去。
第三次就變成自己面對這個事業。在擔當一個事業部的主管後,思考的因素就改變了,以前還可以說是因為上面總經理的意見和我們不一樣,現在問題則在事業部要自己負全責。當那麼多事業部裡只有我們虧損,好像是我們把人家拖累,人家覺得你是「了錢囝仔」(賠錢貨),面對老闆問你:「什麼時候會賺錢?」我們實在很難交代。那種感受也是不好受,後來就想乾脆算了、不要做了,離開好了。
但回到公司看到同仁,他們根本沒有感覺到我去開了什麼會、或者碰了什麼釘子,我也不能跟人家講什麼。在那種情況下,就想:「啊,還是再;下去!」好幾次都是這樣子。
曾經也發生過,自己好像很難突破,或者說遇到瓶頸想越過這個難關,卻覺得相當困難的時候,帶領的部屬又沒有辦法跟自己的想法一樣快、看得那麼清楚,有時候教導他們的過程會讓人心力交瘁。有一陣子我的確心力交瘁;為了讓他們能夠很快地跟上、步入正軌,我付出很多心力,覺得太累、太累了,就會有「是不是離開」的想法。
我想,人遇到挫折的時候都一樣,一次又一次,到後來為什麼還是走原來的路,當然有很多環境的、感情的因素,或者是覺得自己應該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前景,我還可以往這個方向走,一定會成功。畢竟世界各地都有成功的例子值得嘗試,至少7- ELEVEN Japan(日本)給我很大的啟示;它成功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我為什麼不能做得那麼好,對不對?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外面的人來挖角。
朝向自己的目標最重要
問:大概什麼階段開始就有人來挖角?
答:在我主持事業部的時候,就有人要挖角。那是十幾年前了,像萬客隆這些流通業都還沒有來的時候,就有人透過獵人頭公司邀我吃飯、去談談。
問:你根本沒有去獵人頭公司遞資料,人家就自動找上你?
答:是啊。對方開出的薪水甚至比我當時的高了倍數以上,但我並未接受。第一,我不瞭解對方;第二,事實上我覺得,在這個事業體工作,高(清愿)董事長也滿授權的,他不會管東管西,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即使我到別的地方,也不會比這裡更好。
如果到外商公司,薪水當然都很高,但是經常變來變去、跳來跳去的,改變仍然滿大的。我去的話,將來會不會變成這樣子?
有的是家族公司,家族公司好不到哪裡,因為它沒有公司的運作形態,組織各方面可能都是自己人,我去的話,也沒有辦法改變整個企業的運作模式,這是主要的考量。到最後我覺得,還是能把自己的心安下來、朝自己喜歡做的目標與方向去做,這樣是最好的。
問: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又怎麼把心安定下來?
答:就目標而言,基本上我覺得,有些事情你不喜歡,即使要你做,也不會很起勁,說不定就表示這種工作不適合你。以現在的行業別來看,流通業可能就是我要走的方向。曾有一次上面要我調到麵包廠,我就跟我的上司說,如果調我到麵包廠,因為過去沒有管理工廠的經驗,對個人來講可以學到新的東西,但是對公司的貢獻卻可能很有限;如果我留在原位,這是我的專長,我相信可以貢獻得更多。
問:那時候你已經在超商部做多久了?
答:已經做四、五年了。
問:開始有心得的時候了。
答:對,而且我會進到統一最主要是為了連鎖店而來。因為我吵著要回來,大家就乾脆讓我試試看。那時候超商經營得很糟糕,而當時超商的中級主管又想轉到離家近的工作,就讓我回來將超商「死馬當活馬醫」。
所謂的命運,有時候就是這樣子。應該說是timing(時機)啦,因為剛剛好你碰到那個時段,在那種情形下,人家想回到母體、你想到超商,你就到超商去,接下來就看怎麼去經營了。
問:回到超商是你的目標,那時候你的心已經安定下來了嗎?你的心怎麼安定下來?
答:那時候超商事業部還是有一些起伏,我接掌之後,經過整頓,使它轉虧為盈,但一路走來仍有很多挫折,包括外面的壓力及主管的壓力。因為高先生也有壓力,雖然我已經把統一超級商店公司合併成超商事業部,他還是要對他的老闆負責、對董事會負責,所以他當然很急,他問我:「你什麼時候才會賺錢?」有些人在會議當中也這樣講,我就覺得很窩囊,我沒辦法跟他講:「我明天就賺錢。」我只能盡力而為,有一天一定把它做起來。
問:就這樣一直很不順利嗎?回來以後整頓了多久才賺錢?
答:兩年就賺錢,那時候我把七十五個店關到剩下四十幾個店。我檢查過這些店後發現,有一半的店是虧錢的,便決定關掉那些賠錢的店。因為若門市本身都沒辦法賺錢,怎麼有餘力養後勤?沒有辦法,少虧就是賺。
當時大家對關店的動作都感到很惶恐,覺得我好像是來收攤子,不是拯救他們的。那時候大家還是有點期待我回來,因為我本來就是超商的人,大家都是老同事。
不把部屬當棋子
每個主管的作風都不太一樣,我是屬於比較溫和的,我不是把部屬當棋子,或者是很跋扈的那一種。我還是有我的道理、愛我的部屬,關店當然要跟他們解釋:沒有辦法,我們一定要關店,不走這條路就沒有明天,我們可以從明年開店質好的、賺錢的店,這個企業就會愈來愈好。後來他們才安心。
隔年我們開始開店,把以前很多躲在巷子裡的店拉出來開在主幹道、三角窗,再改變裡面的結構。慢慢的,大家開始有信心,達到一百個店是在民國七十五年時,我們就盈虧兩平,那是一個很振奮人心的消息。我覺得當時的主管顏博明對我的幫助很大,他滿授權的,如果綁手綁腳,也就沒有今天。
問:把賠錢的店關掉,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做這個決定是不是很難?不然早就有人做了,為什麼你敢做?
答:這種狀況經常發生在我們周遭,很多事情你會優柔寡斷,好像棄之可惜。然而如果你精算會發現,有些東西根本沒有價值,它只是侵蝕其他產品的利潤而已,你就必須把它砍掉,但有時候難免迷失。
早期統一麵包要做到一百五十種麵包 ,後來決定剩下五、六十種,麵包廠就跳腳,覺得7- ELEVEN不講理,怎麼可以這樣大幅砍掉產品。我說簡單啊,你有五、六十種暢銷品,乾脆只賣這五、六十種,這就是80/20法則;既然這部分產品已經占八○%的銷售量,就不用發展那麼多的產品來做剩下的二○%。
問:你提到不要把部屬當做棋子,但你又滿會促使他們去做這個、做那個,動作也要強調速度,中間怎麼區別呢?
答:所謂不要當做棋子就是不要把他們當做工具,他有人性的一面,不能把他當做機器,或者只是指使的工具,要從人性面去思考。基本上,賦與一個沒有企圖心、熱誠的人大責任是害了他。有些人只要做自己的工作就好,不願意承擔那麼大的責任;但是有的人不一樣,他願意接受挑戰,你給他機會,他覺得非常好、會exciting,這種人才是你要給他責任的。這不是千篇一律,而必須因人施教、因材適用,所以你不能夠用一個法則做所有不同的事情。
問:你很會觀察、學習,不過有一段時間你也覺得部屬跟不上你的想法?
答:不是部屬跟不上我的想法,而是我看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有一種衝動要趕快實現看到的事情。我的期望值比較高,在我內心的時間表就是希望能夠馬上實現,這給部屬的壓力也滿大的,他們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會提議開創性的東西,他們當然也會很辛苦,因為一方面要做現有的工作,一方面又要應付我這種未來的、開創性的東西,這是難免的。
讓年輕人跟組織成長
問:你剛剛提到有些挫折,比如說怎麼帶年輕人,因為你要開創、要整頓,需要人手擴充,可是年輕人有時候又很慢才能達到你的要求,那怎麼辦?你如何與人力短缺的現況妥協,但又能兼顧組織的成長?
答:第一,你要選對人,也要選對中間主管。如果選對了主管,你給他一個很清楚的目標跟方向,他就會朝這個方向走,若發現他的技術面比較差,就從旁協助、指導,成功率就滿大的。
一九九四年時,我手下的一位主管告訴我,7- ELEVEN從九四年開始就不能再展店了。我在年度發表會聽了以後相當驚訝,心裡想:「哇!糟糕了,如果按照他們這個計畫,表示7- ELEVEN已經無法發展了。」但我內心仍然覺得應有很大的空間。
那位主管就是由下往上 ,即從底下把那個數字整理之後,變成最上面總的目標,不是由下往上的設定方法,當然上下兩方面都要去協調、討論。但是他沒有再整理,自己也沒有vision(願景),所以,把這些資料拼湊起來後就是等於零。
我嚇一跳,認為這樣不行,馬上果斷地換掉經理,因為我要的是每一年能夠有一百個店、兩百個店的發展。我提出了「兩千年、兩千店」的目標,而他跟我的想法差距實在太大了,我當然要找一個比較有熱誠、有企圖心、能夠衝的主管,所以我立刻走馬換將,換掉這位比較不積極的主管。
接手的主管找對了,便朝這個目標一直走。我告訴他可以往哪個方向開店、哪個地區還有很大的空間,一路這樣走上來。到後來他們的速度超乎我想像的快,今年已經超過三百家,光是一年就開了三百五十家店。
做不好,走馬換將
問:剛剛你提到人很重要,走馬換將也是管理者需要的學問。如何走馬換將?
答:很簡單,主管大致上有三種:第一種主管對自己要走的方向、目標都很清楚,可以自動自發地朝這個方向走;第二種主管雖然沒有很大的野心、企圖心,但是當你跟他講你要達到哪個目標,他也會朝著你的目標與方向去努力;第三種是不知道自己要怎麼走,我們告訴他要朝哪個目標、方向走,他也不知道怎麼走,或者是走得很慢,這就絕對要把他換掉了。如果遲疑,你馬上會失敗。我從經驗中學到,用人也是滿重要的。
問:那你覺得好的主管要有什麼條件?年輕是不是問題?
答:年輕……資歷那些都是其次,最主要是他要有熱誠。最近很多企業家都在講熱誠,張忠謀也在講,我想這是基本的一個重點。
第二個就是要能夠堅持。很多事情有困難,但是你要能夠堅持。然後要講求速度,光是有目標、方向而沒有速度,一樣沒有辦法成功。
問:你怎麼去觀察主管有沒有這些特質?
答:基本上,跟部屬相處的時間有的長、有的短,有些甚至是新進的。相處幾年、十幾年,你就非常瞭解這個人是不是有熱誠?做事情是不是積極?是你說一樣、他做一樣,或是你還沒說他就自己在做了?或者是不是有責任感?我想這些應該看得出來。即使是新進職員,也可以在面談中瞭解他屬於什麼樣的人。
做事情也一樣,態度積極與否以及速度是可以觀察出來的;比如一件案子、一份公文是不是到你那裡就不見了,沒有速度感。有的人想得很多,報告的時候講得很複雜,或者天花亂墜,那種人我覺得速度太慢了。當然,不是每個人能都具備這些要素,你便要去push。
當我發現某個主管速度比較慢時,就用很嚴重的語氣告訴他:「趕快、趕快,這不快一點會有危險!」我會誇大,讓他覺得自己要趕緊加速,他又慢下來的時候,就要再推推他。
不是每個主管都擁有這些特質,因此要在工作環境裡形成共識。事業本身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共識,部屬跟主管之間要能夠形成共識,然後go,他便會受到感染,覺得如果自己沒這麼做就跟不上別人,也拖累整個團體。
企業成長沒極限
問:講到人,統一集團二十年來一直在投資,也有一些新的計畫持續在做。到底企業成長有沒有極限?企業存在的目的又是什麼?這樣擴充你會不會害怕?
答:我覺得所謂的極限是,有一天你要做什麼,而自己沒有能力,那就是你的極限。要做新事業卻沒有人,是極限;要做什麼事而你不會,也是極限。
引進新事業,我有我的熱誠、動力。我看到STARBUCKS(星巴克咖啡)好、看到宅急便(日本的一種戶對戶的快遞公司)好,就會有一種衝動想要把它引進來。你問我會不會怕?我想我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因為我有外國做得好的老師,不用怕。
問:要做「宅急便」是因為你有據點,7- ELEVEN是你的據點。
答:這是其次,最重要是日本有成功模式,照這個成功的模式去做就好。第二個你要想,有人就可以做,但人到底從哪裡來?翻開7- ELEVEN的人力庫,沒有一個是懂運輸的,捷盟還有,7- ELEVEN沒有。我認為只要一個人有熱誠,就可以變成leader,他會去學習、吸收,雖然他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會變成專家。
我們曾經有主管就是這樣子培育出來的。這個主管念的是企管、做營業的,我覺得他相當有熱誠、衝力,有個工程單位需要整頓,我就把他調到工程單位當主管。結果工程單位經過一、兩年的改革,從本來等於是勞工型的部門變成智慧型的部門。因為他的熱誠、動力與責任感,使他想盡辦法進步。
後來經過兩、三年後,我又發現管理單位某個主管滿慢的,沒有效率又缺乏創見,我跟他講什麼,他也沒有辦法按照我的意思做,人家是舉一反三,他是講一都無法完成一。所以我又把這個工程單位的經理調到管理部,結果管理部也開始進步了。
這個例子就是說,除非是必須具備高科技、特殊技術等的專業工程師,做為一個管理職的經理人,有的工作其實可以這樣考量,只要他懂得用底下有專長的人。所以,人是滿重要的。
高先生常講:「人就要多培養,人成本較高,但可以把他當做一種投資。」
問:他常這樣子講嗎?可是他的投資並不是想像中花錢讓你去受教育,你們的投資在哪裡?
答:企業裡面常常會有一個問題,我們會說老闆捨不得花錢,不是老闆捨不得花錢,是我們沒有用心。7- ELEVEN做了很多訓練,訓練課程從底層的到高層的都有,甚至包括文化、藝術的薰陶,我們最近才辦了一個慈善音樂會。
讓夢想成真就是動力
問:你們一直在開創新事業,為什麼有那麼多想要引進新事業的動力?為什麼你想要開創新事業的動力那麼強?
答:所謂動力,就是企圖心,也可以講是夢想、理想。我在國外看到很好的東西時都會想,台灣如果也有不知該有多好,因為在國外生活過,也感受到台灣真的缺少這個東西。有時候也會覺得別的國家交通秩序、道德觀念都很好,為什麼台灣做不到?這種事情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但我們經營事業的人是有能力把事業做起來的。
譬如我們覺得7- ELEVEN很好,希望帶回台灣, STARBUCKS也一樣。但光是覺得很好,在台灣要怎麼開花結果?民間有比較強的動力,如果政府也有這種動力,譬如說法治各方面,都能夠很徹底去模仿、學習一些標竿,我相信台灣會變成很強的國家。
問:這股動力就是你講的熱誠?
答:你要有熱誠,像高先生(統一企業集團高清愿)就充滿熱誠,他對現在的事業非常、非常有興趣,這就是熱誠。熱誠會產生動力,可以實現理想,我想這也是一種基礎,讓我們去做很多新的嘗試、開創新的事業。
問:你說成長的極限可能是沒有人才,或者缺乏做事情的know-how,那為什麼你們的人才可以源源不絕呢?STARBUCKS才引進沒多久,現在又要做宅急便?
答:很簡單的道理,今天假設有個我們從來沒做過的新東西,譬如高先生要做速食麵,我們就找日本專家;要做沙拉油,就找日本第一的製油公司合作,引進的都是最先進的技術,本來不會做油、不會做麵,最後也變成會,這方面不是什麼大的困難。有時候他說我們寧可去跟人家合作,然後我們快速地引進。
我不是什麼事情都天不怕、地不怕,而是因為我心中有一個指標。我引進STARBUCKS或其他新的事業,當然都會找很好的partner,一方面有國外成功的模式,一方面有具熱誠的leader很快地吸收人家的know-how或技術,就容易成功。我為什麼會有自信?就是這幾個原因所構成的。
老闆給我一個舞台
問:熱誠為什麼可以一直持續?例如你在7- ELEVEN已經二十一年了。
答:這是價值觀的問題,與老闆有很大的關係。今天老闆如果不授權,或者把你管得死死的,做起事情可能不順暢,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子跟老闆鬧翻的。我算滿幸運,因為高先生滿授權的,他給我一個舞台。
我在當學生時,就打算未來不想到公司上班,而是想自己創業。我在日本念書時,曾想開超級市場,所以就一頭栽進去研究便利商店。我覺得便利商店非常好,想要研究得非常透徹,有機會可以把它帶回台灣。回來之後,因緣際會認識高老闆(高清愿),他有心發展便利商店的事業,我便投入統一企業集團。
另外一點是自己個性的問題,也就是責任感的問題。做一件事情時,我會思考怎樣把它做得非常成功,這種熱誠會使你不是站在個人的利益去想,也不是站在團體的利益去想,而是在經營一個夢想。尤其是在你逐漸發現自己所做的跟這個夢想愈來愈接近時,動力也會愈來愈強。為什麼能維持這個動力,我相信原因就在這裡。
問:可是你的夢想好像愈來愈大?
答:7- ELEVEN發展到現在,我的想法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我不在追求薪資、待遇啦或者什麼,當然這是個人的因素,但是我的價值觀已經改變了。對我而言,已經變成如何對這個社會有更高的貢獻,以經營一個企業為例,就是創造你的員工、你員工的家屬這一群人的幸福,而且要讓他們更幸福。
我的責任是,給他們更好、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有升遷的管道、發展的空間,讓他們的實質待遇、物質上的或是薪水、福利等更好。要讓員工覺得,自己在這個企業裡面好像在一個很好的、很幸福的社會,就是理想國。
建立一個理想國,讓這些人覺得,跟你一起打拚是很有意義的;進而發揮影響,讓人們覺得沒有7- ELEVEN生活會不方便。壓力當然會愈來愈大,但是你會覺得自己對社會還是有一點貢獻。做了很多新的東西,事實上到最後也是這樣。講到這裡,你說誰賺了多少錢?高老闆也沒有賺多少錢,我們也沒有賺多少錢,但整個社會好像愈來愈進步,感覺上好像愈來愈具現代感。
問:是因為你們企業引進了很多的……
答:對!至少你已經對這個社會有貢獻了。Duskin(日本樂清公司,是做清潔租賃公司)的老董事長最近剛去世,他講過一句話對我影響滿大的。他說,一個人的成功與生存價值的多少,是看你對別人正面的影響有多少,也就是說給別人的有多少;你只是接受別人給的,或者你是付出者?或者你是幫助別人、關心別人,讓別人有發展與成長的空間,而不是都只占別人便宜、欺負人,只要自己好,別人怎麼樣不管;短期的投資就是這樣,不管投資者的死活,自己賺錢就好。
所以經營企業到現在,怎樣做更正面的事情,讓很多人更幸福,讓社會更幸福,讓事業更順暢,這個就是人生的價值,這就是我想的。
組織內創業的三大訣竅
問:經營事業的訣竅是什麼呢?你一直是在組織內創業,在統一集團裡不斷地開創新的事業,而不是一個人出去創業。社內創業有一陣子在日本很流行,你覺得社內創業要成功有什麼訣竅?
答:最重要的是有一個事業的方向跟目標,譬如說你要經營STARBUCKS,人家已經在國外很成功,我們當然要想別人成功,我們在國內應該也會很成功,這是一個夢想。社內創業,第一你要選擇對的事業,最簡單就是這樣子。你說自己開創,譬如現在的葵可立,創造自己的冰果室就是他的目標和方向。
第二個就是要選擇適當的人才。什麼叫人才?也是高董事長給我的影響,就是人的品德重於他的才能。所以,7- ELEVEN所有的幹部主管,事實上都是品德重於才能,這是我們的取向。因為如果要把很重要的事情託付給一個人,你會選擇你最信任的人,對不對?什麼叫信任?這個人會不會出賣你、會不會胡扯?選擇人,人品是滿重要的。然後要有熱誠、有責任感,即使他對這個領域不是很內行,但是經過我們給他時間與培養,可以變成一個人才。要讓一個事業成功的因素就在此。
問:品德基本上可以歸納出哪些條件是比較重要的?品德之外,還是要有相當程度的才能,「才能」的定義又是什麼?
答:品德是指為人,有先天跟後天的因素。所謂先天因素指這個人的本質就是很好;後天因素則是指給與這個人教育,因為他可能不瞭解這個環境,或者是他不瞭解道德規範。
道德規範是人訂出來的;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叫品德差、什麼叫品德好?品德好就是堂堂正正,不收人家的回扣,不收人家的好處,對事情很負責任,這就是品德,非常重要。其中當然包括一個人觀念的問題,例如是否很重家庭觀念?或者是不是讓人家覺得很可靠?有的人很會吹牛,但有的人很踏實,有什麼就是講什麼,這種人你會認為比較可信。所以,選擇品德好的人,「好」是指物質或態度可以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而瞭解的。
才能當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為經過後天的培訓,沒有才能可以變成有才能,這是我的看法;除非這個人真的很笨,那就沒辦法。
問:你們開創的新事業都是在流通業的領域,所以基本上「才能」還好?
答:「才能」還好?
問:就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例如他沒有才能,但是如果在流通業待一段時間,不管做什麼都可以適應。
答:那也不一定……其實,你是學什麼的並不是很重要,我覺得大學教育只是一個基礎教育。常常有人說為什麼你都不會擔心,其實我並不是生來就很有自信,而是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慢慢去學習、體會,其中當然會遭遇到很多困難、挫折,但慢慢的,你就會更成熟。
我跟高先生(高清愿)在一起的時候,也常常從旁學習,看他怎麼待人處事。有時候我們是學不來的,因為有些是來自他的個性、或者特質,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旁去學習他的優點。所以我認為企業內部的標竿學習很重要。
問:你剛剛說社內創業的訣竅第一個是方向和目標,第二個是人的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訣竅?
答:社內創業的訣竅第三個是要找到一個對組織同仁產生影響力、領導能力要好的負責人。門市部也一樣,門市部的好壞取決於店長,店長如果能帶人,這個門市部效率一定會很好;如果店長不會領導人,跟職員搞得不愉快,甚至有什麼意見不當面跟職員講,寫在交換簿上罵人,大家每天都見面,但交流是靠交換簿,這是最差的一種管理方法,這種主管還是會有。
我覺得真誠很重要,也就是對上、對下、對人、對事、對物都要非常真誠。人家說「天下父母心」,為什麼我們覺得他們好?因為他們是真心愛我們,雖然有時候會罵人,比較嚴格的還會打人,可是小孩子還是很感謝他們的父母,還是覺得父母對他們最好,除非是問題家庭。
我覺得企業的經營也是一樣,不是要你很會做人、很會鼓勵員工,而是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真心關心他、沒有騙他;若只是一直說對他們很好、要考慮他們的福利,卻沒有去做,他們也會感受到,那是沒有用的。
強調人文教育
問:那你怎麼去培訓人才呢?
答:方法有很多,例如給與教育訓練,分成好幾種。
第一是在公司內部安排訓練課程,高階層的教育訓練也有,除了定期辦演講會以外,我們也滿強調人文的教育。
我常常想,要改變一個人的作風或格調、水準,不單要專業知識的教育,人格方面也要教育,包括社會面的問題,以及藝術、人文等方面。讓一個人過更好的生活,讓他知道除了工作以外,也要重視生活、重視家庭,帶領家人接觸音樂、美術。
所以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公司也辦一些繪畫班,讓他們學素描、寫作或書法,從潛移默化中去改變,我們還辦音樂會,漸進地影響他們的觀念及生活,從當中才能落實。很多事情要以人本為主,才能夠改變、重新改造他們。而不是老是說為什麼他就是不認真、太消極、沒有格調,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事實上,應該從各方面去教育同仁,愈高層次的教育愈要當成比一般專業訓練還重要。讓他們知道當一個主管要有一個主管的風範,差這個時代太遠的話根本不行,我們就是朝這個方向來做。
第二就是從實作方面去訓練。
今天早上有一個經革會,就是針對OFC,這種會議就是一個trainning。因為我們的店數在增加,每增加七個店就要設一個supervisor(區組長),不可能光靠課堂上教的就成為一個出色的supervisor,還必須從見習當中去學習。也就是邊做邊學,像臨床實驗一樣,有supervisor講管理的個案研討,從這個個案中學習。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一方面溝通很好,一方面能夠落實公司的政策,員工也同時受訓練。
另外一個是工作的輪調。我常常說,輪調不能夠只是低階的輪調,一定要從高階的輪調先做起;如果上面都不動,底下的人異動得很厲害,那底下的人會反彈。所以我們從副總、協理的階層做工作的輪調,例如目前北部有兩個區、中部一個區、南部兩個區,這些區域經理都是輪調的,有的雖然住在台北,但可能負責南部地區。
問:為什麼要跨區域?
答:因為這樣可以成長,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遇到不同的個案。北部、南部還是有地域上的差異,遇到的問題也不太一樣。所以輪調也是在為將來準備,當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經理時,要具備某些能力,光是某一部分的專長沒有辦法去應付未來的事業。我認為這是我們一個很大膽的做法,一個公司通常要做這麼大的異動不簡單。
把公司變得更聰明
問:這樣做已經多少年?有沒有二十年了?
答:還不到二十年。大概在五年前企業開始成長時,我已經意識到未來一定要朝這個方向改變,因而設計這個模式。店的發展也一樣,我們以前都是直營店,在五年前,加盟店還不到一○%的時候,我訂了一個目標,兩千年時加盟店至少要七○%,我想趕快朝這個目標邁進。
因為我估算過,若店數一直增加,直營店所有的門市部都是公司的員工,以現在一千九百家店來說,我們總部及門市的職員已經超過兩萬五千人了,怎麼去管理?這是相當大的工程。所以我強調要趕快變加盟店,大家分享規模,每一個人管個人的區域,效率會很好,總部不會一直膨脹。
在五年前營運正好的時候,我就下令要精簡人力、組織扁平化,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後來我用一個很簡單的計算方法跟大家說明:一個公司的利益必須對股東負責,但也要對員工負責,假設今天賺了十億,拿一億分配給員工,兩萬五千名員工跟兩千五百名,哪一個分得多?一定是兩千五百個人分得比較多。不然就算賺的錢再多,員工還是會覺得為什麼公司對我們這麼刻薄?
當然這只是目的之一,最重要的是提升企業經營效率,讓總部不因為人愈來愈多而變成一個巨人,反應遲緩。這就是為什麼我後來把很多單位獨立出去,一方面當然是給他們一個機會,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變成非常聰明的公司,這樣效率才會更好。
問:你是不是在公司賺錢的時候就做了?
答:當然,報章雜誌有提到,很多大企業等都在裁員,南方公司十年前也在大裁員。為什麼要裁員呢?這表示雇用太多人了,如果生產效率很好,根本不需要裁員;我的第二個訴求重點就在這裡。我跟同仁講,除了利潤共享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景氣好的時候我們自己已經開始走向很好的制度系統;若生產力提升了,怎麼會有像這些大企業必須裁員的那一天呢?
我們根本就不需要裁員,少用人、讓組織扁平化。我們有一個指標,以前是兩個人管一家店,現在已經快變成一個人管兩家店了。慢慢的,大家也體會到其中的好處,例如待遇提升、福利更好,出國機會也愈多。
另外,人多效率一定會愈差,有人就一定要派工作給他做。當主管的也很煩啊,因為人愈少愈容易管。所以我強調 ,一個主管的影響力大小不是以員工數為指標,還好超商的同事都聽得進去。
怎樣的老闆值得為他賣命?
問:什麼樣的老闆值得你幫他做?
答:如果老闆認為給你工作是一種恩惠、給你好處,我覺得工作起來會不愉快。所以,我覺得自己今天會在統一集團,也是因為高董事長的心量很大,給我們發展空間、信任我們,讓我們想幫他工作。
問:所以,伙伴的感覺怎麼衡量呢?給股票就是伙伴嗎?
答:當然不是給股票就一定是伙伴,最重要的是,在工作環境中是否被肯定或重用。所謂重用當然是程度的問題,但基本上最重要是在環境中是不是覺得非常舒服,覺得環境很好、過得很自在,而且沒有後顧之憂,只要努力就好。
有人說在7- ELEVEN工作的人好像都很愛公司、很拚、很努力,事實上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過得很幸福、很自在。所謂自在就是不會有太多的牽掛,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得到應該得到的,包括升遷、待遇等等。最重要是有自己的舞台,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
舉例來說,大家都不喜歡內部稽核,但是在我們公司裡,大家有一個共識:內部稽核是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在會議中清楚地講出來哪一個單位的問題,單位主管當然聽了不舒服,那就要看老闆怎麼去面對這個問題。
我會說,內部稽核提出來的各部門缺失,是幫各位找出問題,我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大家也不要覺得好像在挖瘡疤,應該覺得有人幫你找出問題,就把它解決掉,這樣子對公司就好。我這種觀念講出去,他們大概也覺得我不會去指責他們,只是提醒他們,心情就不一樣了。有的主管不是,他們會叫人過來罵一頓,這樣就不好。
問:所以你覺得值得待的公司是……
答:對,要很舒服,實際上7- ELEVEN只是這個地方比人家做得好。有時候難免有同仁覺得別人的環境比較好或待遇比較高,就走了,有的還會回來。回來的話我們當然會考量,制度方面有這樣的考量,如果說這個人本質不錯,而且他過去也都很努力,就給他機會回來。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通用,要這個人確實不錯、本質很好才行。有的人很惡意,出去還把你的人也帶出去。
細心觀察一家咖啡店
問:既然你對流通業有興趣,你怎麼去增強這方面的知識呢?
答:看了很多雜誌,譬如日本的《日經流通新聞》等等,從學生時代到現在一直在看,從當中獲取很多的想法。
問:包括STARBUCKS?
答:因為我看到日本《日經流通新聞》寫STARBUCKS在日本登陸,引起業界的震撼。我講過,STARBUCKS只是一個coffee shop,為什麼會產生震撼呢?而且日本coffee shop已經那麼多、那麼密集了,我就很好奇,到東京銀座現場去看。
我去的時候它已經打烊了,大概八、九點就打烊。我就站在門外、也走到對街一直看,看它的感覺,因為它燈光還是亮著,看了一個多小時。
因為我要看它的感覺,看它的地點,人是怎麼走,而且是站在對街看。第一個看它的感覺;第二個看它的人潮,看它為什麼設在這裡?第三個再靠近去看整個感覺。第二天我們又去那家店吃早餐,一邊吃,一邊討論它的麵包、餅乾是否太甜。
後來我到美國去看,做個比較。因為我知道日本會修改,我就想看看美國到底是怎麼做。
問:都是同樣的STARBUCKS,為什麼要跑那麼多地方看?
答:因為我要看不同的,有的是小規模的power center,power center 等於是neighborhood store一樣,到shopping center就是人潮很多、大規模的店。後來得到一個結論,被它的store image吸引住了,感覺上很有自己特別的地方,品質、味道也不錯。
問:它哪裡特別?
答:很簡單,在那裡喝咖啡是種享受,有的咖啡很糟糕,感覺像在喝藥。
問:價錢差很多,差三倍。所以你是一個很細心的人,居然可以在一個已打烊的店外站一個小時,多枯燥。
答:因為那個行業不同,我們做的是retail,當然會比較細心。
面對問題,還要看得很開
問:不過這是適合你的個性。你提過timing(時機)和命運的差別,談談這兩個philosophy。你這樣做,那是因為你會掌握時機呢,還是因為你的命剛好到這裡?
答:我認為兩個都有。但基本上你應該想成是你能掌握timing,不要想成是你的命運。
問:如何面對你career(工作生涯)的起伏?在整個過程中,你也有沮喪的時候,現在則是順手的時候。
答:不是順手,基本上我已經看得很開。聖嚴師父說過,遇到挫折、問題時,要去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這個道理一定要用,我覺得我用得很好,很多事情不會再讓我煩惱。基本上你本身一定要無牽掛。
問:你說的無牽掛是你可以放下它?
答:我真的隨時可以放下它。如果今天我是站在私人的利益,或者跟人家勾結,我就會很害怕,人家講一句話,說不定就講到我不要人家知道的事,會覺得很不自在。我是完全沒有這種顧慮、牽絆。所以,別人怎麼講,我都無所謂。
但是若今天人家要我走路,我也不會shock(震驚)。我會覺得沒有關係,說不定我可以提早退休,我不用那麼操勞,我不必吃得很好,省吃儉用,我可以過得很好、很自在。那為什麼不好?人生追求的是什麼?
問:人生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答:對啊,到頭來是一樣。
問:以前高老闆有時候問你什麼時候賺錢,這種壓力滿大的;現在這麼風光,在高處會不會覺得壓力很大?像遭到內部嫉妒、打擊啦。
答:一定的,人都是這樣子。
問:可是你會不會說我不要太表現、收斂一點,不要再開創新事業?
答:我覺得也不用這樣子。當然跟老闆也有關係,我覺得高老闆他比我更厲害,企圖心比我更強,我這樣做是學我的老闆,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如果我的老闆不喜歡這樣子,說不定我就會算了。
問:對,每次在統發會(統一企業集團各關係企業總經理半年一次的聚會)你們報告的東西,高老闆都很識貨,他都會說:嗯,這個很好!有時候你們做的東西觀念滿新的,他老人家也都聽得懂。
答:他能夠接受新觀念。
幫忙人家就覺得舒服
問:你提過會換掉不適任的主管,換人有沒有技巧?
答:這一點我沒有什麼技巧。我做異動有時候會比較直接,因為我覺得婉轉或委婉都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有時候我就直截了當地講。
問:就是處理時不拖泥帶水。你從年輕時就這樣嗎?還是慢慢訓練起來的?
答:我不是下決策都很快的,但這個是經驗。
問:你會愈來愈覺得人生價值比較重要嗎?譬如經營企業有沒有價值,這也是慢慢體會來的嗎?
答:我看到一些前輩,他們有很多的財富,但是後來他們走的時候,什麼都不帶走。我就常想,為什麼有很多企業這麼追求短利,而且想要把所有的財富都變成自己的?我怎麼想都想不通。
我覺得,如果你是做一些好的事情,對社會有貢獻,這樣不是比去騙人家、或是把人家的財富變成自己的財富更好?如果你幫忙人家、讓人家好,那就很好。你自己覺得很舒服,就不用探求得太多……。
(方雅惠整理)
徐重仁檔案
學歷:
●逢甲大學企管系學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碩士
著作:
●《無店舖販賣》《夢在手心》
現職:
●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簡歷:
●統一企業超商事業部經理
社團活動:
●中華民國連鎖店協會副理事長
●中華民國國際行銷傳播經理人協會常務理事
●台北市百貨商業同業公會顧問
●台北市東海扶輪社創社社長
●台灣早稻田校友會總幹事
●中華民國扶輪米山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