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元強漲、聯準會每季升息,讓台美利差擴大,本國壽險公司爆出去年淨匯損金額高達2309億元的消息,創歷史新高,也讓壽險業淨值跌掉兩成。消息一出各界一片譁然,甚至引發保戶恐慌。
今年元月中,還傳出六大壽險公司的「五王一后」,將在春節前連袂拜會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商討動用「第二準備金」來彌補匯率變動損失的消息。
「五王一后」包括富邦人壽董事長蔡明興、國泰人壽董事長黃調貴、南山人壽董事長杜英宗、中國人壽董事長王銘陽、中信金控總經理吳一揆與新光人壽副董事長李紀珠等人,據傳,積極召集眾人的「帶頭大哥」就是蔡明興。
比對2018年12月的稅後獲利,六大壽險公司就有五家虧損,只有南山人壽小賺1.2億元,虧最大的就屬富邦人壽,虧了55.6億元;國泰人壽也虧45.4億元,損失居次。眼見2019年全球經濟挑戰加劇,以投資績效為主要獲利的壽險公司,除了向主管機關告急,又該如何因應?
26日,富邦金控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謝年會」,蔡明興以富邦金控董事長身分對外發言,在匯損風波之後首度露面。
談及壽險匯率對策,蔡明興一開口就澄清:「其實並不是匯率虧損,應該大家(匯兌)都有賺錢,主要是(匯率)避險比率與成本太高!」也就是,若將美元資產兌換回新台幣,因為台幣貶值,所以壽險公司可以賺到匯兌利益,但去年底壽險公司之所以虧損,主要是因為海外資產高比率進行美元避險,偏偏台美匯率互換(Currency Swap)的避險成本因為台美利差擴大而攀升,才讓壽險公司帳面產生單月虧損。
圖/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富邦金控提供
究竟台美利差擴大幅度如何?總經觀察犀利的蔡明興指出,美台的短期利率擴大,原本的避險成本平均約100~150個基點(1~1.5%),下半年漲到超過300點(3%),等於成本超過一倍。
富邦人壽要如何緩衝匯率壓力?他端出三個解方,首先是「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以此沖抵匯率避險成本,事實上,富邦人壽在去年12月已增提30億元準備金,今年將持續增提;第二,續期保費不再投資海外、將留在台灣;第三,海外投資將另尋市場、降低美元資產比重,將以利差大、匯率風險低、無須進行高度避險的新興國家或澳洲為主,而且新興市場債券與貨幣去年都跌了很多,原本對新興市場全面低配的富邦人壽,今年考慮拉高配置比例。
海外投資遭遇亂流,富邦人壽去年(自結)稅後獲利約252.21億元,較前一年度減少兩成,影響富邦金控2018全年獲利降至480.41億元、年減一成,而EPS也從2017年的5.19元降至4.55元,但富邦金控仍然連續第十年拿下金控「獲利王」寶座。
蟬聯獲利王的富邦金控,今年尾牙發紅包的豪氣不減,南北兩場的謝年會摸彩總獎金高達1200萬元,最大獎為20萬元的現金獎;而去年帶起電子紅包風潮的「富邦M+旺紅包」在台北場也發出1萬3千個紅包,創下萬人齊搶紅包的紀錄。
那麼,還見不見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蔡明興低調表示,此事已由壽險公會理事長(同時是國壽董事長)黃調貴與秘書長來處理。
不過,在日前傳出「五王一后」要拜會金管會時,顧立雄就曾明言,包括不動產增值準備金、併購利益準備金、保單復效準備金,以及死利差互抵準備金的「第二桶準備金」,「每一種準備金都各有其提存目的,不宜挪用!」。
顧立雄也說,保險業去年整體獲利雖然沒有破千億,但也賺了900多億元(稅前獲利991億元,較前一年減320億元)。他還指出兩條路,要壽險業降低海外投資比重,另一則是適度調降避險比重。業界解讀,顧立雄此番明示暗示,其實就是給「五王一后」一個軟釘子,不只拒絕動用第二準備金,可能還會給出一碗閉門羹。
依法論法,顧立雄確實不能隨便動用準備金,企業經營原本就要承擔損失風險,更何況金控公司年年大發紅包,今年富邦集團為感謝員工讓富邦金連續十年高居獲利王,蔡明興對外表示,員工平均年終獎金七個月,最高有主管可以拿到幾千萬元,還要加薪3%。相比各行各業低水位的年終獎金,如果還要政府出面、另借準備金來彌補匯率變動損失,鐵定會讓社會觀感不佳,這恐怕也是「五王一后」退居二線,改由壽險公會出面求見金管會的主因。
金控公司應該反求諸己,臨機應變國際情勢,例如截至去年11月,台灣壽險業的海外資產比重已達68.7%、創歷史新高(2014年僅50%),這表示多數壽險公司的海外投資比重(上限45%),加上國際板債券的投資比重已逼近65.25%上限;若再算進外幣保單等不計入額度的資產,海外資產比重已近七成,應該有效調整海外部位以避險。
在追求較高報酬與風險規避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點,是擁有24兆可運用資金的壽險業首要難題,因為這不只關乎帳面損益,壽險公司手上握著的更是全國保戶的救命錢和安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