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了,彰化溪州鄉大庄村少有人走動,除了農田與水圳,平日只看得到老年人坐在三合院或廟埕裡發呆、打盹。不過有趣的是,5年前在曲折的巷弄與房舍中,竟開了一家小小的髮廊,美髮師不是鄉下的大叔大嬸,竟是一位31歲的年輕人!你不得不好奇,在這裡做美髮誰會來光顧?他又為什麼要回來這個缺乏人潮的地方開業?
意外的開店契機 來自父親生病的難關
其實故事的起頭並非如勵志故事般冠冕堂皇,一切都是「不得已」。這間「百分百玩髮」美髮店的老闆鄭棋鴻,從高中畢業後便到台中美髮店工作,原以為會一直在外地生活的他,由於父親生病,他決定一肩扛下照顧的責任,搬回溪州老家就近陪伴。只是,要適應鄉下的生活型態成為第一個關卡。
「頭兩年真的很難熬,因為我很早就離開家,已經習慣城市的步調,真的很想逃離鄉下!」但鄭棋鴻告訴自己,既然遇到事情就得忍耐,相信時間久了也能慢慢習慣。只是日子一天天過去,總不能坐吃山空沒有收入,這時他靈機一動,決定將過去媽媽開設理髮店的閒置空間,重新整理成屬於自己的髮廊,雖然不確定會不會有生意,但也只有這麼做才能就近照顧爸爸,這是唯一能夠兩全其美的方法。
鄭棋鴻記得那時街坊鄰居多不看好,紛紛對他說鄉下地方生意怎麼做得起來?但是棋鴻沒有想太多,就去試試看。幸運的是,一開始小店只有大庄村鄰居還有自己朋友來捧場,但由於他的手藝好,美髮店口碑漸漸傳開,之後連田中、北斗、員林的顧客都會透過介紹專程前來光顧。短短幾年,棋鴻與「百分百玩髮」落地生根,雖然父親兩年前仍因病過世,棋鴻卻再也沒有打算離開溪州大庄。
父親傳承愛的生態圈 用美髮義剪回饋鄉里
回到故鄉開店,其實為鄭棋鴻帶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改變。他說當老闆與做員工不同,尤其當你回到沒有資源的鄉下,一切都得靠自己。
原本在大城市工作、不擅長與人互動的鄭棋鴻,為了自己開業、想辦法留住客人,開始學習與人溝通,同時增進表達能力和經營客戶的手腕。現在的鄭棋鴻不僅開朗、與顧客成為朋友,還很會與老年人打成一片。
棋鴻說父親過去會到廟埕掃掃地,碰到清苦人還會主動給他們便當吃,甚至把人帶到美髮店,要棋鴻幫他們剪頭髮。「爸爸告訴我,以前這些人曾經幫助過我們,現在當人家有需要時,就要回饋他們。」或許是這種感恩、好心腸的遺傳,棋鴻很願意行善,他過去曾到養老院、偏鄉、部落做過義剪,因此當他回到溪州開店,更自然而然將義剪行動帶進自己的故鄉。
由於家裡旁邊的廟埕總會聚集許多老年人在那裡聊天,鄭棋鴻決定每個月都到廟埕幫大家義剪。棋鴻在每次義剪3小時中總是來者不拒,無論是老年人、清寒者或是一般民眾,都可以接受他的服務。有時他也會拋磚引玉邀請同業朋友參與義剪行動、一起行善嘉惠更多人。
在剪髮過程中鄭棋鴻不僅與老人家有說有笑,無形中也帶來了陪伴,長輩們無不誇讚鄭棋鴻是個乖小孩,希望他能長長久久留在大庄。
增進多元技術能力 創造偏鄉生活附加價值
鄭棋鴻提到,回家鄉工作,最要緊的就是不能讓自己的專業與時代脫節,他現在每個月會到台中上一次美髮課,學習包含剪髮、燙髮、染髮在內的技巧,甚至還會安排去看國際髮型設計秀,目的就是要跟著趨勢走。「因為我很怕被客戶問倒!」鄭棋鴻以他一貫開朗的笑容說到。
其實除了美髮老本行,鄭棋鴻也持續精進新娘秘書、整體造型、男子理髮、挖耳、修面等功夫,他把自己打造成「斜槓青年」除了想要提高客單價、透過多樣化服務抓住客人,更希望讓顧客大老遠跑來溪州大庄村一趟,可以賓至如歸。
問到回溪州剛滿五年的鄭棋鴻,開店的收入是否滿意?他笑笑地說,當然會想賺更多錢,但是他很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因為回老家不用房租、鄉下也沒有太多消費慾望,一個禮拜甚至花不到一千元,即使收入不高反而可以存到錢,而且重點是可以陪到家人。」相較於過去將大把時間花在工作與消費的日子,鄭棋鴻覺得現在過得自在又充實。他真心鼓勵年輕人嘗試返鄉生活,或許將為人生帶來全新的亮光!
中華三菱偏鄉觀點: 秉持者孝心、卓越的美髮技術,以及慈善義剪的執行力,返鄉青年將事業帶回家鄉,擦出燦爛的火花。中華三菱持續用行動關懷這片土地,鼓勵大家以行動發揚在地美好價值,一同「為幸福出發,青春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