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誰應讀康有為「慎左右」的上書?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99-01-01

瀏覽數 17,650+

誰應讀康有為「慎左右」的上書?
 

本文出自 1999 / 1月號雜誌 第151期遠見雜誌

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到一九九八年滿了一百年。提起戊戌變法,當然會想到變法的領導人康有為。提起康有為,自然會想到一個歷史名詞——「公車上書」。

其實,康有為給朝廷提過三次建言,「公車上書」是第二次,故又稱「上清帝第二書」,只因這回有眾多舉子聯署,聲勢浩大,特別惹人注意罷了。

早在第一書中,康有為已經對更張朝政提出不少重要而具體的主張,如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等等。在「慎左右」這一點上,康有為的態度尤為嚴肅懇切。他認為,當時出現「節頹俗敗,紀綱散亂,人情偷惰」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不慎選左右故也」。他說,國家已經危機四伏,大臣們不是毫無警覺,就是粉飾太平,既無人上疏引罪,更無人請自免謝,只知一味迎合慈禧的聲色之好,「徒見萬壽山、昆明湖土木不息」。

從事民主活動,需有民主素養

實則,古往今來,任何領導人要想功成名就,都要有好的「團隊」。就拿今天來看,從李登輝、連戰、蕭萬長、宋楚瑜、到陳水扁,哪一個不要「慎左右」?

台北市長選舉開票之夜,聚集在陳水扁競選總部的群眾,高呼「選總統」來安慰和鼓舞落選的阿扁。陳水扁第二天向新聞界說:「愛我就不要害我。」阿扁這話大概是自謙,意思是說,他不夠資格選總統,要他參選,就是害他。但是大家都知道,阿扁是想選總統的,否則的話,台北市長選舉謝票謝到全台灣幹嘛?再說,以民進黨的精英而論,談選總統,阿扁雖不能說「捨我其誰」,至少也是「當仁不讓」。

不過,在另一些事情上,大家若愛阿扁,倒真的不要害他。這次陳水扁在台北敗選,民進黨總部檢討過原因,阿扁競選總部檢討過原因,社會各界也代陳水扁檢討過原因,大家不是歸咎這,就是抱怨那,很少有人說實話,直截了當地告訴阿扁,他自身的缺點,才是他失敗的最大原因。

早先,當國民黨傳出胡志強、章孝嚴或馬英九可能出馬參選台北市長時,陳水扁總是很有自信地說,國民黨任何人出來他都不怕,他唯一的敵人就是自己。這話也許是不幸言中,這回打敗他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你我都不是聖人,都有缺點,阿扁也一樣。外界很多人認為,做為一位政治人物,阿扁最大的不足是民主修養不夠。從當台北市議員、當立法委員,到當台北市長,阿扁玩的是民主遊戲。玩民主遊戲的人自身不夠民主,這如何可以?

大家應該記得陳水扁委員在立法院質詢部會首長的情形,經常是聲色俱厲、咄咄逼人,沒有對方回嘴的餘地;大家對陳水扁市長在市議會接受質詢的情形,也應記憶猶新,不僅和議員對著幹,也可以退席,可以不去議會,甚至議會的決議也可以不理。兩相對照,不免叫人心裡害怕:阿扁有一天若「更上一層樓」,能接受一個監督制衡的民主制度嗎?

民主政治有一項最重要的內涵與指標,就是言論自由。一位政治人物如果不尊重言論自由,就很難說他對民主政治有真正的信仰。陳水扁市長上任不久,因不滿《中央日報》的報導,下令不准市府所屬單位訂閱該報。新聞記者惹了陳水扁生氣,因而不准進入市長室採訪的事,已經不算新聞。選舉期間,因為林瑞圖的「澳門傳聞事件」,阿扁競選總幹事當眾撕毀《聯合報》,電視把那種近乎歇斯底里的畫面傳送到千家萬戶,叫人「印象深刻」。馬英九還把這個鏡頭印成宣傳海報,當做「打扁」的工具。

民主必須與法治齊頭並進,否則就是亂政。阿扁在台北市政府「便宜行事」的地方不少。譬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新建大樓的案子,先是百般挑剔不發給使用執照,更聲言要予以拆除,後來卻忽焉輕易過關。是則,前後兩種態度、兩種做法,必有一個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有識之將才夠資格做「左右」

民主也講究包容,對政敵、對異己都應心存恕道。陳水扁甫上任,就把總統府前「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路名不是不能改,只是太急切了一點。更急切的是忙著拆蔣緯國的「違建」,結果拆錯了,最後還賠了錢。

民主也應尊重少數,同情弱者。陳水扁拆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違建惹出人命,以及處理公娼問題的做法,都使人覺得過分了些。

陳水扁落選了,現在談這些,不免有落井下石之嫌。不過,請大家注意,從目前民進黨內的情勢以及社會輿情來看,陳水扁將來競選總統幾乎不可避免。一國元首和一市地方官的條件是不一樣的,前者必須氣度恢宏、目光遠大,不衝動、不矯情,正心誠意地做為一個民主的領航人;這樣,人民才會「快樂」,國家才有「希望」。

要做到這些,陳水扁一個人是不夠的,他需要一個「團隊」,這就回歸到「慎左右」的問題。回顧陳水扁在台北市四年,幕僚人才似乎不足,尤其缺少不「逢君之惡」這種類型的人。如果有正直穩健之士,時時提醒他、規勸他,他可能就不會犯了上述那些錯誤。

「慎左右」的必要和不易,可以從「吳下阿蒙」的故事窺知一二。

中國人可能人人都知道關公,處處有關帝廟。這個劉備手下的猛將關羽,卻死在孫權的猛將呂蒙的手下。所以呂蒙也是非常了得的人物。

呂蒙雖然驍勇善戰,可是同儕卻不太看得起他,因他從小沒上過學,「少不修書傳」,只是「果敢有膽」而已。孫權因為器重他,真正想栽培他,就勸他念書。呂蒙回答:「在軍中常恐多務,恐不容復讀書。」孫權駁他:「卿言多務孰若孤?」呂蒙再忙當然也忙不過孫權,於是接受建議,用功讀書,結果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呂蒙從有膽之將變成有識之將,這才夠資格做孫權的「左右」。

所以說,真正愛護團隊成員的人,不能縱容他們,還要督促他們進修,增長氣度與識見。如果有人說,他的「左右」都是碩士、博士,哪裡還要再讀書?有此一念,則不足與談「慎左右」矣!

最後再提醒一句:凡有民主修養的人,多能聽也願聽別人的建議;話雖不怎麼悅耳,也不以為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