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6年,我正好滿40歲,正式告別30世代,每次和同學故舊相聚,好像李宗盛〈山丘〉那樣,總是喋喋不休,感到時不我予的哀愁。
這幾年有了自己的事業之後到處奔波,今年生日那天在倫敦,同事們一到午夜12點突然在酒店房門外猛力敲門,一開門他們立刻砸派伺候,我不甘示弱趕緊追出去,隔壁住客嫌我們吵還大聲投訴,整個晚上相當滑稽狼狽。回想去年我在舊金山,前年則是在北京過生日。
10年前呢?
2006年我剛滿30歲,在慕尼黑的一個小酒館裡,已故的明基西門子董事長王文璨,以及我的另一位人生導師、現在服務於緯創的前明基手機部門協理林昭志,3個流浪的男人一起舉杯,一輩子難忘!那一年明基西門子宣布破產,賠了新台幣270億元,一手促成此事的李焜耀,前一年才被媒體稱為「品牌王子」、「台灣之光」,一夕之間債務官司纏身,手機品牌之路黯然告終。就在同年宏達電崛起,股價屢創新高,當年推出了HTC自有品牌手機,正式放棄代工。宏達電帶領台灣品牌又走了整整10個年頭,直到今年,股價屢破新低、虧損空前,聲勢也由絢爛歸於平淡。
懸崖邊的流行文化,金鋒世代成追憶
我30歲的2006那年底,第一屆《超級星光大道》海選正式展開,這個真人實境的歌唱節目算是台灣歌唱選秀節目的濫觴,從隔月的2007年1月播出百人初選開始,創造驚人的收視率。星光一班的林宥嘉、蕭敬騰、楊宗緯紅遍華人圈,星光幫又是拍片又是出合輯。同年台視推出《超級偶像》,一共播出了7年9屆,跟《超級星光大道》分庭抗禮。10年後的今天只剩當時的選秀歌手還能走紅兩岸,後面的新人則是無以為繼。
30歲時愛看的《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全民系列》,都在2016年正式或再次畫下句點。台灣的電視綜藝節目也走到了懸崖,對岸的選秀歌唱節目製作精良、卡司驚人,因此人才大量出走,華人流行文化有逆流之勢,本地製作團隊早已心有餘而力不足。
難忘的還有2006年陳金鋒從美國回台加入La New熊職棒隊,當時台灣職棒還有6隊。年底他率中華隊參加杜哈亞運,冠軍戰對決日本,在第9局擊出關鍵二壘安打,再由前幾局毫無建樹的林智勝敲出再見安打,逆轉奪下金牌,日本投手當場跪地哭泣的畫面是全民甜蜜的共同記憶。此後2010、2014兩屆亞運,中華隊都無法再取得如此佳績。
直到今天,台灣職棒球隊只剩下4隊,台灣國球在棒協與職棒聯盟惡鬥之下一直無法團結。紛紛擾擾下,鋒哥也告別30步入40,2016年他在2萬名球迷見證下正式引退,「金鋒世代」跟著52號球衣一起告終,感動的一刻只待追憶。
少
了小確幸,多了
面對的勇氣
不過,回頭看我30歲那年,不是只剩唏噓。2006年蔡英文出任行政院副院長,2016年已經當選台灣第一位女總統。雪山隧道通車、台灣高鐵也在同一年拿到通車許可、李安的《斷背山》奪得奧斯卡金像獎、紅衫軍的反貪腐行動,都是一代人的記憶,每一件事都對後來10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若真有什麼感嘆,或許只是告別30進入40的這10年真的過得飛快,感覺這10年快過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好多老朋友北漂去了對岸討生活(或者又回來了),好多人分手了又結婚生子了,好多人失業了又創業了;少了好多小確幸,卻也多了面對現實的勇氣。
當我們變成了40世代,又有新的30世代、乃至20世代的晚輩接上來,而這一代台灣青年面對的機會更少、挑戰更大、競爭更巨。我們這一代人承擔的責任是什麼?
歲末年終,陪伴了我們超過10年的《30》跟我們一起走過「黃金10年」,40歲的我們承先啟後,跟《30》一起塑造「時代信仰」、引領「社會反思」、孕育「文化智慧」、建立「新價值觀」,扭轉台灣的頹勢。這是對《30》轉型的呼應,也是對我們這一代40歲人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