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什麼他不能體諒我?

繞過關係暗礁

海苔熊
user

海苔熊

2016-08-30

瀏覽數 29,600+

為什麼他不能體諒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這週末我們可以好好在家放鬆一下嗎?小寶送去給保母帶,我們來約會一下怎麼樣?」女人說,透露出期待的目光。

「可是我跟媽說好了這週要回去耶?爸最近身體不好,還是多回去看看他吧。」男人放下平板,一臉憂心的對她說。

「你平常每天都在當乖兒子了,下班都先回家陪爸媽吃飯,難道週末陪我也不行?我覺得我們都沒有自己的生活……」女人收起笑容,眼眶紅得委屈。

「照顧爸媽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媽把妳當女兒看待、對妳那麼好,出國都會記得幫妳帶東西,妳也應該……」男人還沒說完,女人就把自己鎖到房間裡了。

其實男人也不想這樣碎念,但他老是覺得自己上班被同事老闆夾擊,下班還要當夾心餅乾,又要當兒子又要當老公,有時真的想挖個洞躲起來!另一方面女人也很難過,雖然是叫婆婆一聲「媽」,但總覺得心裡和媽有一點隔閡,而她最在意的是,結婚前那種「屬於兩個人」的時光沒有了。

當然,這對夫妻可能還有許多重要的議題,但我想帶大家看的,是在這些表層議題之外、未曾注意的「價值暗礁」。

價值暗礁:看不見的撞擊

婚姻治療師Markman等人指出,大多數情侶或夫妻爭執的都是「小事」,但兩人真正在乎的點其實是這小事背後的「大事」。

換句話說,如果把伴侶比喻為一艘在海上行駛的船隻,那麼讓船顛簸的浪濤就像是「這週末要不要回婆家」、「明天誰去接小寶」甚至「為什麼你的浴巾都不掛好?」。可是真正讓這些「小吵」不斷發生、甚至造成「沉船」的,是海面下的「價值暗礁」。

以前面的夫妻為例,或許他們真正的差異不是「陪老婆還是陪媽媽」,而是關於「孝順」的家庭價值觀。也就是在先生的成長歷程中,好好侍奉公婆爸媽,是一種「應盡之義」,這一直是他核心的價值觀,但對太太來說,她比較傾向「兩代應該都各有自己的生活」。這些信念與價值觀的差異,很可能讓兩個人總是在吵「老問題」。

由於台灣的文化與歷史地理位置特殊,我們常常受困在一種「想要做自己,但又怕妨礙到別人」的兩難當中,這樣的情況,在原生家庭與婚姻當中更常出現(週末要出去玩還是陪爸媽?買蛋糕每次都吃不完,但公公每次做壽都要一個22吋大蛋糕⋯⋯)。有些人會比較「傳統」,順從長輩的意見與看法,也有些人會比較「現代」,認為應該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才不會心裡委屈。其實,這些觀點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是你得知道你和他是「怎麼想」的。

那麼,要如何知道呢?根據本土研究的先驅楊國樞教授的觀點,一個人的家庭價值觀可以大略區分為「現代性」與「傳統性」兩個面向。

楊國樞教授

傳統性:這項價值觀高的人,認為男性是一家之主(不論有沒有「表現出來」)為了顧全大局,有些時候要犧牲自己的需求。這裡的自己,在兩代家庭之間是指「子代的小夫妻家庭」,在夫妻之間則可能是妻子。他們傾向與親代公婆一起居住,以盡到孝順的義務;他們也認為「角色義務」應該先於自己,所以先生、太太、公公、婆婆、孩子各有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也希望家族可以擴張興旺,多子多孫多福氣。像文首的丈夫就是「傳統性」較高的人。

現代性:這項價值觀高的人,比較相信兩性平權,認為家庭中每個人都應該同等受到尊重,而不是「長尊幼卑,男尊女卑」;希望兩代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間,不要與公婆同住;認為一個家最重要的是夫妻的感情基礎,而不是角色義務,大家可以開放平等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認為家庭氣氛較重要,不用一直生小孩。像文首的妻子就是典型「現代性」高的人。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沒有全好或全壞的價值觀

「最近很流行『東方文化』的療癒,什麼斷捨離啦、內觀啦、靜心書寫纏繞啦,看起來好像現在很多西方心理學開始朝向東方思維「復古」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忘記有時候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是會傷害、壓迫我們的。其實,沒有什麼全好或全壞的生活價值觀,重要的並不是我們相信什麼,而是我們如何在我們的相信中,走出自己的路,如何在與自己信念不同的人一起生活時,給彼此一點彈性。」前陣子我去參加諮商心理學研討會,某個教授的一席話,讓在場大家進入熱烈討論。

我想婚姻與感情也是一樣,從前面描述中,乍看好像是傳統性比較不好,但一個價值觀之所以可以形成,表示它在我們生活應用上一定有它的優勢和功能。例如,我們的社會很在乎「和諧」,這可能是一種彼此壓抑的「河蟹」,卻也可能是一種顧全局面的策略。在家庭關係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相信什麼,而是你和對方相信的是否相同。

高旭繁與陸洛曾調查150對夫妻的配對資料,結果發現整體來說丈夫較妻子傳統,後續一些其他研究(包括我們自己收的資料)也發現,先生傳統性愈高,太太的婚姻滿意度也較低。但是,當我們進一步來看這些資料的時候卻發現比較重要的是「契合度」──如果先生和太太都「一樣傳統」,那麼也不太會有什麼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先生傳統,太太現代」的那種組合。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親子關係中。如果你在兩個家庭當中被夾得很辛苦,很有可能是「你的爸媽(公婆)較傳統,但你們(小家庭)的觀點比較現代」。陸洛、高旭繁與陳芬憶的另一項研究發現,由於整體來說年輕一代較為現代,所以爸媽愈傳統,自己也愈不幸福──可以想像會有很多的代間摩擦。

遇到水窪,繞過去的勇氣

那麼,如果自己和父母(或伴侶)的潛在價值觀不一樣,甚至形成了代間、伴侶關係的暗礁,那該怎麼辦呢?老實說,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難解的問題,所以在回答之前,我想引用澳門大學敘事治療大師金樹人教授在演講上分享的一個小故事。

你走在路上,看見前面有一攤髒水,你知道自己正在趕時間,可是自己腳上的鞋是新買的,你會怎麼辦?

有的人會選擇「理直氣壯」地踩過去,就像是他處理生命中各種人際的困頓一樣「勇敢表達,努力溝通」,走過去之後可能鞋髒了,或是發現那攤水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髒,「結果」乾淨俐落。有的人會選擇「委婉迂迴」地繞過水窪,一樣能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就像是他對待某些長輩、有權力的上司一樣,先順著他的毛摸,但永遠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只是這種方法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也會面臨一些內心的委屈與掙扎。

還有一種人,會選擇停下來,後退幾步觀看,從不同角度端詳這水窪,甚至練習與水窪同在,或許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水窪漸漸被陽光給蒸發了,或者根本這水窪一開始就不存在,只是自己的一種「執著」而已──而最後這種,就是「接納困頓,與之同在」的修練。

面對家庭或伴侶關係中的暗礁,雖然我們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走到最後一種境界,可是至少,我們可以培養出「遇到水窪,繞過去的勇氣」。例如,先生可以先去安慰、照顧妻子嫁進家中之後,所受到的委屈、所做的犧牲,並肯定她所說的「已經很久沒有兩人一起好好約會了」的需求,當妻子所在乎的事情被「接住」了,或許也更有能量去「接住」先生的父母。

像是我一個朋友和他的妻子也是常吵這樣的問題,不過先生在伴侶諮商之後做了一個小改變:每天晚上讓妻子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從後面環抱著她聽她說話半小時(這可能腳力要練過),幾週之後的一個週末早晨,妻子竟然準備好了嬰兒車、奶瓶,主動說要去爸媽家過週末。

當然,這樣的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一直相信「你擁有多少幸福,端看你們願意在關係中做出多少努力」。感情中的觸礁難免,但如果我們能夠早一點看見礁石所在,就能勻出一些空間,給關係一點,繞過去的勇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