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是工業之母,這句話大家都聽過。但真正來說,機械到底是什麼?以下答案可能會覺得有些誇張:「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游的、水中潛的,沒有一個不跟機械有關」。因為,飛機、汽車、輪船、潛水艇,還有家中的電器、馬達、電腦風扇、機構,再到自動化生產線、工廠等,都跟機械分不開,因此,機械是工業之母,是有它的原因。
更進一步說,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畢業的學生,可以就業的產業包括傳產及高科技,「還沒聽過出去的學生有失業的,」高雄第一科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系主任邱能信,以他17 年教書生涯,肯定地說了這番話。
雙專業,培養丌型人
為什麼?因為高雄第一科大的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採取跨領域的學習,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雙重專業的丌型人才。以精密機械( 或智慧自動化) 為軸心,習得一項專業,又能打造另一隻腳,站穩在機械領域的專業,走出校園自然能快速為產業所聘用。
邱能信解釋,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率先將學生分為兩班,一班是精密機械組,另一班就是智慧自動化組。這兩個組別未來的職涯發展不同,所學的課程內容自然也不同。精密機械是較為傳統的機械領域,學的是機械基本的課程,包括熱力、靜力、動力、材料力學及流體力學等,「機械五力」學完後,始有能力去畫一個機械設計圖,也就是所謂的機械製圖。未來就業的職務是機械、模具及製程工程師。
智慧自動化組的課程則有較多的電子、電路學,尚有順序控制、微電腦控制及自動控制等課程。未來就業職務則以自動化工程師、機電整合工程師及微機電工程師等。
機械工廠訓練實作, 當白領黑手
有人稱機械是黑手行業,這話一半對,也一半錯。對的是,讀機械的人一定會動手做,實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錯的是現代工廠朝向自動化,因此要把手弄黑、弄髒的機會,愈來愈少了。這也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 概念,工廠更大量的採用智慧化、自動化,以提高生產效率,白領黑手控制生產線,是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的未來職務。
第一科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得天獨厚,擁有全校最大的實驗工廠及高達25 間的實驗室,讓學生可選擇有興趣的實務專題,找到相關的教授及實驗室,動手進行實務製作。學生曾做過自走車、金屬鍍膜、清掃機械人、LED 車燈散熱模組等實務專題,全憑真本事與功夫,達到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目的。
2015 年已推甄上台科大機械研究所的系友施胤序就表示,自己是高工機械製圖科考上本系的,對模具及精密製造很有興趣,特別是常利用系上的機械工廠進行實作練習,幾乎能用到與業界同等級的設備,讓他可學到業界級的技術。
手做又創新,機械人不怕沒頭路
有一句話形容機械人是「夢想的實踐者」,因為機械人不僅是做夢,更是把夢實踐、動手實作的人。第一科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的師生皆愛動腦也動手,參加國內外發明競賽更是屢屢得獎。
姚文隆教授指導兩位學生林宇恒及吳哲霆研發出「智慧調溫保溫瓶」,獲得2014 年烏克蘭發明展金牌。他們將瓶身一分為二,上段裝著常溫開水,下段裝沸水,想喝溫順潤喉的水溫,只要搖一搖,下段的熱開水便會通過中間夾層與上方的常溫開水混合,可以手動調溫。
另一組由教授余志成帶領學生張書榮及林燁敏等人,共同設計的「智慧瑪麗亞─具攀爬功能的移動式清潔器」,是一具跨越功能的智慧型清掃機器人,在2014 年波蘭發明展中也奪下金牌。
會做又能創新的機械人,邱能信才會大膽的說,真的沒聽過找不到工作的機械人,一定有發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