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如何跟機器人搶飯碗?

UP GRADE五策略

戴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柯比(Julia Kirby)
user

戴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柯比(Julia Kirby)

2015-06-30

瀏覽數 5,800+

如何跟機器人搶飯碗?
 

智慧型機器會搶走人們的飯碗?會讓人們淪為聽命於機器的奴才?

當許多工作被機器取代,除非我們有辦法創造出更多人力職位,否則經濟衰退、年輕人失業、個人認同危機等,各種由失業引發的社會和心理衝擊,將層出不窮。尤其值得警覺的是,自動化已藉由人工智慧跨入知識工作的領域,最後堡壘也要失守了。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待上述情況呢?如果我們不問傳統的問題:「哪些現在人們的工作即將被更便宜且更快速的機器取代?」,而是問新的問題:「當人們擁有更善於思考的機器來提供協助,可以做到什麼新的成就?」與其視職場為機器不斷取代人力的零和遊戲,何不從中發掘更多的職場可能性?我們可以把「自動化」(automation)的威脅,轉化為「強化」(augmentation)的機會。

把「自動化」威脅轉為「強化」機會

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奧托(David Autor)長期觀察自動化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他指出:「評論者誇大機器取代人力的程度,而忽略了兩者之間強大的互補性。這一互補性可以增加生產力、提高盈餘,並擴大對技術人力的需求。無法以電腦取代的工作,便以電腦來補強,這點非常重要,卻常被忽略。」

過去企業為了提高效率而採行的自動化策略,是以人們目前的工作為基準點,一旦寫出電腦程式,便一步一步地刪除人力。追求自動化固然可望節省成本,但也讓我們的思考受限在既有工作的框架之中。

相反地,所謂的「強化」是從人們目前的工作出發,思考如何使用機器來進行深化那些工作,而非加以取代。在某些情況,這些機器取代了一些工作,讓人們得以去做其他更精細、更有意義、更符合自己專長的工作。在其他情況,人們負責做電腦不擅長的事情。但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由人負責的工作都較不程式化和結構化,否則早就由電腦接手。

員工和雇主都要改變心態,從追求自動化改為追求強化,心態改變了,結果就會不同。這看似簡單的詞彙轉化,卻對組織管理及個人成就,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知識工作者將會視智慧型機器為合作夥伴,共同運用創意解決問題。這個新的心態可能改變未來。

5條路徑與機器人共舞

假設電腦即將入侵你的工作領域,而且電腦的決策品質不亞於、甚至優於90%目前負責相關決策的員工,你必須採取什麼策略才能保住工作?從強化的觀點來看,人們可考慮5個路徑,來重新定義自己和機器的關係,以及重新定位自己的貢獻。

路徑1:向上走

追求更高知識水準,思考更全面宏觀

你的最佳策略,可能是追求更高的知識水準。只要能思考得比電腦更全面宏觀,抽象概念的層次也更高的話,一定會有工作等待著你。癌症研究者納拉因(Niven Narain)是個好例子,他採取向上走的步驟,運用人工智慧來開發新藥;同樣的道理,華爾街投資銀行家和避險基金巨擘成功原因之一,便是他們向上走,超越自動化交易和投資組合管理系統。

如果你選擇向上走,或許需要接受長時間的教育,碩士或博士學位會為你的求職加分。一旦進入公司,你的目標應是廣泛吸收資訊,並展現創意,成為公司創新和策略團隊的一員。你必須找到方法,讓機器為你完成基礎的知識工作,而你能掌握機器的運作。理想的狀況是,你將晉升為資深經理人,得以掌握你自己發現的機會。

路徑2:向旁邊走

運用IQ以外的多元智能

向旁邊走的意思是,運用純粹理性知識以外的心理力量,也就是IQ之外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例如你可能擅長人際或內省,知道如何和他人合作,並了解自己的興趣、目標和專長。就像傳奇馴馬師盧卡斯(D. Wayne Lucas)能辨識幼馬潛力,蘋果設計師伊夫(Jonathan Ive)深具品味的設計,他們的這些能力無法言傳,也是機器無法做到的。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是否使用電腦?當然會,機器可幫忙處理許多工作,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如果向旁邊走是你的求職策略,你需要專注在開發無法程式化的能力。首先,發現自己的能力,然後努力地加強。在過程中,你應該會找到自己目標行業中的佼佼者,設法跟隨他們工作,當他們的夥伴或學徒都行。你或許需要學習更欣賞自己IQ以外的智能,因為10幾年的學校教育,可能貶低那些能力的價值。

路徑3:向裡面走

了解電腦運作,並能監控修正它

當電腦做決策時,總是需要有人參與其中,才能避免出錯。因為電腦嚴格遵行邏輯的特性,有時仍會做出糟糕的決策,不需要天才,一般人就能輕易改進那些決策。

選擇向裡面走的知識工作者,需要知道如何監控和調整電腦的工作。報稅的工作已逐漸由電腦來完成,但聰明的會計師,會注意自動化程式和使用者常犯的錯誤。在數位化行銷中,購買廣告幾乎完全自動化,但只有人才能判斷哪些廣告其實會傷害品牌,以及如何調整廣告背後的邏輯。

你或許會問:在這個情況下,到底是誰強化誰?其實,在強化的環境裡,支持是互相的。人可以確保電腦運作良好,並讓它做得更好。但如果你要採取這種策略,就應該培養觀察力、轉化力和人際連結。

路徑4:向窄門走

鎖定特殊利基,埋頭深入鑽研

採取這個步驟的知識工作者,必須找出行業中某個特殊專長,而這項特殊專長的自動化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就像裘伊爾(Gary Joyal)靠著中介連鎖店的買方和賣方賺錢,他促成的交易價值已高達5億美元;或是像把紙當成事業的巴斯塔雷特(Claire Bustarret),她可以從一張紙的質地、觸感和纖維,判斷它在何時何地製造,這個能力對歷史學家和藝術鑑定家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選擇向窄門走的知識工作者,必須找到自己的特殊利基,埋頭深入的鑽研。在眾多通才之中,他們是專注在單一領域的少數偏才。如果這是你的策略,那麼就要開始建立自我形象,成為對很狹窄領域有很深入了解的人。這不表示你不能有其他興趣,但在專業上要有鮮明的形象。如何運用機器來強化能力?你可以建立自己的資料庫,養成吸收新知的習慣,並連結到一些能夠結合你與他人專業的系統。

路徑5:向前走

建構新一代人工智慧工具

向前走的意思是,建構新一代的電腦和人工智慧工具。每部機器的背後還是人,這是事實,而且是很多人。有人直覺的想到需要更好的系統;然後有人辨別哪些部分可以程式化;有人撰寫程式;又有人設計運用程式的條件。

顯而易見地,選擇這個策略的人需要擅長電腦、人工智慧和分析。向前走也意味著機器將更進一步侵占職場,但其中有些工作是要用軟體來大幅強化的。但要正確看出自動化的下一個機會,不能只靠片段的技術能力。如果你選擇向前走的策略,就必須跳脫常規的思考、看到目前電腦不足之處,並想像尚未存在的工具,這樣一來,你將成為領域中的頂尖人物。

贏一場不一樣的比賽

強化有效的前提是,雇主必須相信人和電腦的結合,勝過分開各自工作。過去,雇主多半視機器與人力為彼此取代的貨物,如果一個較貴,就理所當然地拿另一個來換。但只有當狀況一成不變,可放心假設明天的工作和今天一模一樣時,這個想法才會合理。

是的,人充滿變數、難以預測,容易陷於自私、無聊和欺瞞,有時很難教會又很快厭煩;而機器沒有這些問題。但許多正面特質仍然非人不可,強化策略可讓這些特質發揮最大功效。在電腦化時代,所有可以程式化的事物都只是基本配備,只有人的特質能發展為獨特的優勢。

藉由強調強化,我們可以去除自動化的威脅,把人和機器之間的比賽,從衝刺賽變成接力賽。能順利從電腦接棒和交棒給電腦的人,將是贏家。( 摘自《哈佛商業評論》2015 年6 月號〈超越自動化的人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