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在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的頒獎典禮上,有個「很有戲」的賭局。
小米創辦人兼CEO雷軍上台,他請央視的億萬觀眾作證,如果5年內小米營業額贏過格力電器,那麼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只需要輸一塊錢,董明珠強悍的回覆說,「我告訴你不可能,還有,要賭我就跟你賭10個億。」這個10億人民幣的賭局,到底在賭什麼?
董明珠的格力電器,是24年歷史、中國最大的家電商之一;富比世剛選出的2014亞洲年度商業人物雷軍,則是中國最火的互聯網明星企業,這個賭局,讓台上、台下的氣氛炒得火熱,兩位CEO的劍拔弩張帶動了典禮的高潮。當時,所有的觀眾其實都是一頭霧水,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產業,打什麼賭?
答案揭曉,雷軍小米用小米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在2014年底宣布以12.66億人民幣投資中國家電集團美的,從軟體結合異業硬體,積極打造「硬體+軟體+互聯網」智能家電產業鏈。
有意思的是,最近剛IPO成功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也加入了這場賭局。阿里巴巴在2013年攜手海爾電器,2014推出海爾阿里電視,結合電商與家電,線上、線下聯合推廣智慧電視,只要對著遙控器說出「我想買圍巾」,電視螢幕上就會出現各品牌的圍巾,顯示評價和各色美美的照片。
馬雲、雷軍賭的是,從IT(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到DT(大數據,Data Technology),全新的網路家電市場。
DT時代,打的是看不見的仗。去年躍居中國首富的馬雲,與富比世選出的2014亞洲年度商業人物雷軍,一個打造了前所未有的電商大生態圈,另一個是以小米模式開創手機新時代,兩人都是破壞式創新的代表人物,檯面上爭的是硬體家電市場,實際上爭的是雲端上的data。
■「硬體+軟體+互聯網=物聯網」的DT時代
「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時代,」在浙江嘉興舉辦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雲將新舊企業畫出一條分水嶺,「上個世紀做企業,一定要做好IT(資訊技術),這個世紀做企業要做好DT(數據技術)。」
IT與DT的差別,在訊息量、也在訊息質。
以訊息量來說,阿里巴巴的阿里雲計算每天可處理上百PB的數據量(編按:1PB=1024TB,1TB=1024GB),每年的淘寶雙十一光棍累積了2.78億張鉅額訂單,「其中96%的訂單,都是從阿里雲計算來的,」阿里巴巴副總裁梁春曉指出,阿里雲計算處理每秒鐘8萬筆的訂單,沒有一張漏單。
訊息質的躍進,因為在大數據時代,「樣本=母體」,讓所有的故事都可一次道盡。《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指出,大數據會自動找出相關性,遠比因果關係更重要,徹底顛覆了過往解讀資料時的合理化機制,讓我們放下對於因果關係的堅持,從資料中找出模式。
人類在過去的30年,只是在為全世界製造未來30年的互聯網終端,終端在哪?從馬雲、雷軍相繼投資家電產業就可看出下一個戰場所在。不管從手機還是從電商入口,「進入DT世代,我們更需要大數據,」梁春曉說。
當然馬雲、雷軍拼的就是未來終端的「最後一哩」。互聯網結合家電產品,改寫了電信產業的「最後一哩」,原指電信網路抵達用戶的終端設備,像是傳統的電話線、手機,現在就連家裡的冰箱、微波爐都是「最後一哩」的新戰場,萬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ings)」,將物品與網路連結,進行資訊交換,實現智慧管理、監控等目的。
物聯的概念,將獨領未來10年的全球產業發展,掌握著所有企業的發展命脈。在無物不聯的時代,最大商機就是智慧家電,以美國為例,智慧家電系統與相關服務產業在2014年就達到180億美元的銷售數字,雷軍明確指出,「智能家電將是下一個千億美元規模的產業。」
國際網通設備大廠思科(Cisco)研究指出,在2020年,將有500億的物品可連上網路,想像一下,500億個IP位置所產生的資料量有多驚人?原來,雲端運算發展近10年,我們才真正來到所謂的「大數據」時代。
■DT組織裂變,重視數據、移動互聯網
DT時代有個有趣的現象更需要注意,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對手在哪裡。
中國電信商中國移動,原以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是其他家電信業者,想不到是網路公司騰訊,知名的教育機構新東方以為其他連鎖補習班是敵人,結果是搜尋引擎百度挑戰了它的地位。
阿里巴巴在電商的對手,每個人都直覺是實體零售巨頭沃爾瑪,這個陳舊的想法來自於「將世界一分為二,一個是線上,一個是線下世界。」將網路視為通路的觀點,讓傳統銀行變成網路銀行,讓品牌商除了有實體通路,也在網路上賣東西。
「這是錯的,」梁春曉說明,當客戶的面貌都是90後的年輕人,這群人在互聯網世界的游刃有餘證明只有一個世界,沒有線上線下之分,網路不只是通路,而是這個世界運轉的基礎設施。
回過頭來,沃爾瑪一天進帳90億人民幣,賣場是鋼筋水泥,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付費、用手提回來的購物流程,對照淘寶雙十一的571億營業額,裡頭是互聯網、雲計算、第三方服務商、線上支付、物流快遞,截然不同體系的競爭關係讓馬雲一點也不擔心,但他心裡知道,真正的對手是倚賴移動互聯網興起的大批草根賣家。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2013年創立的手機社群電商平台「微店」,在9個月時間吸引超過1200萬家「微商」入駐,賣家在5分鐘內就可以開店做生意,原來,「我們」才是淘寶最大的競爭者。
世界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因應無所不在的潛在對手,組織的解構、重組,是DT時代的存活規矩。阿里巴巴從2011年以來,不斷進行事業體的「裂變」,一開始將淘寶網分為淘寶、淘寶商城、一淘,維持靈活與精準服務,隨後又分為7個事業群,隨著業務範圍急速擴大,2013年分成25個事業部,讓事業部直屬掌管各項服務、第一線面對客戶。
如同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所言,「讓聽得見砲聲的人做決策!」在DT時代,指揮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總裁,而是在第一線面對客戶的員工,以及忠實呈現客戶行為的數據資料。
DT時代的分享精神,讓新型企業不再擁兵自重,框架自己擁有的東西,而是擁抱更大的協同網絡,從對抗性的競爭,到合作性的競爭,「既競爭又合作」是DT企業的生存之道。
■分享、透明和擔當的利他主義
DT的崛起,點出互聯網產生出的最不可取代的價值,就是「利他主義」,當你相信別人可以成功,你才能成功,因此,DT時代的新型企業要想的是,「如何幫助別人獲得成功?」
2014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TO王堅表示,雲計算的價值是讓創業者、開發者,讓每個用戶的理想變得平等,無論是世界500強的企業,還是一個90後想創業的年輕人,都可以用雲計算實現夢想。
IT時代與DT時代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在IT時代,以自我管理為核心價值,此發展下的經濟面貌是自私、封閉的,然而DT時代是以服務大眾為初衷,開啟了開放、分享及透明經濟體系。
「未來的經濟和社會,一定是利他主義的,一定是講究分享、透明和擔當的,」馬雲認為,從IT進入DT時代,要思考10年後會發生什麼事,要問自己要為10年後的社會解決什麼問題,新興的眾多新創社會企業觀察到趨勢,想要用企業力量解決社會問題,預見了開啟新經濟環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