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做得很明顯了,難道Edmond 看不出來嗎?有誰會每天幫他買早餐,還記得他喜歡在火腿蛋裡面加一堆番茄醬?」Mae 轉過來向Jane 說。大家都下班了,只剩她們兩個人邊八卦邊趕企畫。Jane 其實想跟她說,Edmond 最近對自己偷偷展開猛烈攻勢。
城市的另一頭,Edmond 正一個人借酒澆愁,中午他打算把展覽門票放在Jane 桌上時,她的電話剛好響了,親暱的大頭貼加上「北鼻」兩個字,讓他心都涼了半截。
先前與「女人迷」網站及暢銷作家貝莉合辦了一場沙龍,我們必須從讀者的近百封email 中歸結出幾個問題類型統一回覆。出乎意料的,最多人問的問題不是分手後要怎樣挽回,也不是該如何打敗小三,而是愛我的人不愛我,怎麼辦?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單戀是如何產生的?Baumeister 與Wotman 分析71 位大學生單戀故事,單戀主因有二:1. 其中一方產生愛戀及超友誼期待,但另一方只願維持純友誼;2. 吸引力不對等,用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我愛的人對我視若無睹,愛我的人卻又慘不忍睹。」
所以,單戀的人游移在兩種期待的矛盾中:要怎麼說怎麼做,才能讓對方也喜歡我?如果說了或做了,會不會打破目前這份其實還算不錯的關係?
獨自喜歡階段:偏偏愛上你
單戀在一開始會經歷「獨自喜歡階段」,可能有下列症狀:
認知症狀。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想跟對方增加接觸與建立連結,甚至會模仿對方的口頭禪、注意他喜歡的東西等,然後問自己或朋友好多不可能會有答案的問題,卻愈問愈焦慮。
1. 變得過度敏感,揣測行為意義:他搭我的肩,是不是表示他在乎我?他不接受我的禮物,是否代表我沒機會?
2. 評估成敗機率:他說把我當妹妹,是不是沒望了?她比我大2歲,會答應我嗎?
3. 重新確認感覺:我真的喜歡他嗎?還是一時鬼迷心竅?
4.印象整飭:刻意掩藏自己的缺點、贊同對方的價值觀,或在大家面前替對方辯護,私底下幫他設想。
5.自我分析:你可能會跟自己說:我一直放不下,會不會是因為「得不到是最好的」心態?
6.耽溺回憶:不能常見面,所以總想起過去的美好。
情緒症狀。
因為對方出現,改變了你對生活的感受。
1.患得患失:他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你內心小劇場就演好久。
2.情緒轉換:開始期待每個星期一早晨,因為可以幫他帶一杯Double Mocha;看到有關他的字、聽到一些原先無感的情歌,都會心一笑。
行為症狀。
你開始做一些之前不會做的事,例如繞路經過他家、關注他很關心但你從未涉獵的資訊。
1.巧立名目:朋友邀我看電影,剛好多張票,要不要一起去?我們要上山,可是少台車,能載我們去嗎?
2.假裝「不期而遇」:其實根本是算好時間地點埋伏,為的是見他一面。
3.記錄點滴:收集一起出去玩的照片、票根或紙條。
4.自我改變:你可能會減肥、認真工作、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自我放逐、甚至為了他換公司或出國等。
表白與否階段:說與不說之間
高師大老師卓紋君依照「表白與否」,將單戀分為兩種:偷偷喜歡卻沒有說開,稱之為「暗戀」;表白後被拒絕,則稱作「一廂情願」。不過,在什麼考量下我們才願意表白?為什麼有些人暗戀好多年都不說,等到對方跟他人木已成舟,才怨嘆兩人緣分淺薄?
1.說的理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感+旁人詢問。你很在意這段關係,也希望兩人不只是朋友,所以一天比一天更不能忍受和別人「分享」這個朋友;或是家人不斷的逼婚,讓你想要結束目前曖昧不明的狀態。
2.不說的考量=自覺已經表現得很明顯+怕失去對方+缺乏自信。這時你可能會考量,如果不說至少還可以維持當前關係,但說了可能破局什麼都消失,尤其當你覺得成功機率很低,更可能用一些被動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希望對方主動回覆。
不過,不論你表達得多麼明顯、對方聽得懂不懂,他永遠都有「裝死」的權利。曖昧或似戀是一種自私但聰明的選擇,試想,如果可以有個人關心陪伴,又不需負起責任,何樂而不為呢?
單戀結局:在表白之後,我們還是朋友嗎?
即使最後決定要說出口,表白方式也大有不同。有人習慣直接表白:「我喜歡你」;也有人間接表白:「我們這樣,算是普通朋友嗎?」,觀察對方反應。
另一方面,「被單戀者」也同樣可以選擇直接拒絕:「我對你沒有那種感覺」、「我有喜歡的人了,但不是你」,或是間接拒絕:「我現在不想談這個問題」,甚至根本就沒有回應,拖過一天算一天。不論是哪種拒絕法,被拒絕者也會有認知、情緒與行為症狀:
認知症狀。
第一個反應是「否認」,例如你可能跟自己說:「他最近很忙,或許過陣子再問問看」。可是當你逐漸發現兩人在一起的機率愈來愈渺茫,也可能會開始為自己或對方辯護,例如安慰自己「當朋友也好」,然後一邊「反覆擺盪」,跟自己說「算了,他不值得我等」,但想到他時又默認還是很愛他。
情緒症狀。
生氣、痛苦、失落、悔恨、怪自己太衝動等,而這些情緒將在持續一段時間後,從熱情的渴望轉為生氣與憤慨。被拒者會在「怪自己」和「怪別人」兩種矛盾的情緒間來回擺盪,接著重複問:對方為什麼不能和我在一起?然後在一次次被拒絕後,從不斷盼望到一再失望,一下怪自己,一下怪別人。
1.「怪別人」:當我們將被拒絕歸因為「對方」或「環境」等外在因素時,悲傷反應會最強烈、也最無助。因為你會覺得他的拒絕是「無法控制的」,你無法透過努力來改變現狀。
2.「怪自己」:若是將責任歸因為「自己」,會覺得自己好像還能做些什麼,會有較多的侵入性想法,許多「如果我??」的念頭會不斷出現,占據你所有思緒。
可是到最後你會發現,不論怪別人或怪自己,你都沒辦法讓對方喜歡上你。因為要打破單戀,真正該做的是影響對方的期待,或增加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吸引力。
但這兩者多半是「不可控制的」,更有可能在你做盡一切之後,他會因為被逼得太緊,而被嚇跑。
行為症狀。
持續等待、探問他的近況,或是「逃避人群」,不想見他,也不想見到大家,甚至「試圖補救」,做一些改變,希望至少能回到先前的朋友關係。
從過去中釋懷
既然他的心不可控,你應該先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整體來說,被拒後有兩種因應方式:餘情未了(延續關係、珍惜舊物、自我放逐或砥礪)與自我調適(轉移焦點、避免思考、從書或朋友關懷中找到意義感),後者雖困難,但比較不會讓自己繼續困在過去當中。
單戀者之所以能漸漸復原,通常會經過「心態轉變」過程,發現對方原來不適合自己,或是自己喜歡的是過去的他;而被喜歡上的人如果想擺脫單戀者的窮追不捨,至少要做到「不斷而明確地拒絕」與「必須的冷淡」,而不是為了維繫朋友關係,藕斷絲連。
心理學家Surra 與Bohman 指出,影響戀愛發展的關鍵在於我們對彼此行為的理解與歸因,可是單戀者常是單方面詮釋,甚至因害怕失去而減少溝通,反而缺乏驗證彼此想法的機會,到最後,很可能困在自己的內心小劇場中。所以,單戀者
需要一再地從對方的行為中歸結出「我真的沒機會了」,才能說服自己接受這個結果。
為什麼單戀讓人瘋狂?
Dion 曾從240 位大學生戀愛經驗中歸結出6 種愛情症候群,包括有時幸福、有時沮喪感覺、常常做白日夢、睡不好、感到興奮或浮躁、甚至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你可以發現,單戀的人也會有類似狀況發生。
來電時,心跳加快、臉紅耳熱的反應,常會伴隨著「想為你做很多事」的能量一起出現,所以不論單戀或熱戀,我們總想花很多時間付出愛、和對方相處;既然付出的時間與心思變多了,被拒絕後也會和失戀一樣痛不欲生─因為受傷輕重從來都跟在一起與否無關,而跟依戀的程度有關。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不論是Mae、Edmond 或Jane,我們都沒辦法提供一個好答案,而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可是,或許我們該慶幸,正因為我們無法透過任何行為「改變」對方心意,每一次的悸動與溫馨,也才更顯難得。然後,看見自己在每一次「不求回報的付出」中,其實還是偷偷地期待著一件最珍貴的回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