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從台大醫學系畢業,考過醫師執照, 卻暫時放下醫師的工作,轉而投入追求教育理想的行列時,常有人問我:「冠緯,你這樣不當醫師會不會太浪費了?」
我在學習成長的生涯中慢慢領略到,當我決定要冒險時,大部份的人都會提出疑問,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大多不是冒險家。可是當我翻閱許多創業家、政治家、科學家的故事,我看到沒有成功不是透過冒險得來,所以我開始更多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被他們的信念、所行、所言鼓勵著。
美國詩人Robert Frost 的〈The Road Not Taken〉(未擇之路)中談到他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抉擇, 詩末寫到「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_erence.」(林中有兩條岔路,而我選擇了那條人跡罕見的道路,從此展開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們大多選擇車水馬龍的那條,因為人多比較有安全感。
我並不是推崇我們一定要走未擇之路。如果為了叛逆而叛逆,那並不叫做冒險,那不過只是另外一種舒適圈而已。我所謂的冒險比較貼近賈伯斯說:「你的時間有限,別浪費時間活在他人的期望中。鼓起勇氣追隨你的心與直覺,它們已經知道你渴望成為怎樣的人。其他的聲音與事物都是次要的。」選擇什麼道路是基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而非外在的聲音。
外在的聲音很難不聽到。雖然我常說我是因為對人有興趣而選擇了醫學系,但坦白說對於一個高中畢業生來說,醫學系到底在念什麼,醫師的職業生涯到底像什麼我一點概念也沒有。我們以為考高分有最多選擇,到頭來還是照社會期待,走上車水馬龍那條路。
醫學上,我們依照身、心、靈、社會4 層次看人。我漸漸發現,現代醫學更聚焦在人身體的層次,而我卻對於人的心靈更有興趣。既然有興趣,我便展開行動。
透過探索找到內心渴望
大二寒假,我得到一群家長支持,就這樣,一個未滿20 歲,乳臭未乾的小伙子展開了第一個小家教班事業「夢想學園」。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是不讀書,是因為沒聽懂,一個漏洞沒補好,教到下一課就出現更多漏洞,而覺得自己天生就學不會。因此,在夢想學園中, 我想做的是讀書方法的傳承與分享。
我找來一些懂讀書的學長姊、同學,和一群小六學生一起共讀,我們不只解決作業難題,還會把難題帶到教室外,學長姊、同學幾個彼此研討,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弄清學生不懂的地方,最後整理出對個別學生來說最好的讀書方法,教會他們怎樣讀了會有效。
雖然3 年多後,我與我的夥伴們因為即將要踏入實習生涯的關係,在帶完第一屆國三畢業生後就將夢想學園結束了,但在這當中我學到太多教學、組織經營、行銷企劃等實務經驗了,也因此更加確認了我對於經營組織、影響學生的興趣。
我並非對醫療沒有興趣。相反地,在大五到大七見實習的過程中,我很享受臨床體驗。我是皮膚科最佳實習醫師,也在家醫科實習拿最高分。因自己對於靈性照護的興趣,如果要回醫院,我會申請台大家醫科住院醫師,並且朝安寧緩和醫療走下去。沒有意外的話, 我花幾年便可拿到專科醫師執照、花幾年當研修醫師、最後努力找間有安寧病房的醫院當主治醫師。薪水不會太差,也保有醫師這個社會較為尊敬的身分。
然而在帶領學生與照顧病人的同時,我很清楚地知道,如果在我心裡照顧病人的熱誠是90 分,那麼啟發學生的熱誠便是120 分。我在90 分的熱誠、規畫好的道路與120 分的熱誠、未知的旅程中來回徘徊。而最終,幫助我下決定的不是我知道我冒險一定會成功,而是我知道我不冒險我一定會遺憾。我一定會一邊當醫師,卻一邊想著「如果我冒險一下的話」,而當我年老時,我一定會後悔。因此,我學習不用安全感當作我做決定的依據。
離開白色巨塔,投入教育
一次,在媒體上看到美國可汗學院的教學方式,就是透過影片讓學生在家先預習過,進課堂就直接與老師討論與複習,讓我覺得教育應該如此,跟我做的夢想學園概念一樣:教室是用來討論的,是要幫助學習者學習,不只是教而已。
要怎麼幫助學習?教育的成功不能單從教師端來評估,重點在於學生有沒有學好。請想像如果有一個醫生自稱他開刀的每一個過程都正確,但病人最後卻仍死掉了,請問這樣算是成功的醫療嗎?所以我回到探索天賦這件事上。學習令人欣喜,茅塞頓開意味著成長,可以走得更深更遠;但每個人都不同,開竅時機也不同,可是現在教育體制卻是,必須全班一起上課, 不管有沒有聽懂,上完就往下一課走,為趕進度老師沒辦法等待,我發現教室內連知識的傳承都出了問題。
我的目標是創造沒有空洞的精實學習,因此我加入了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大家庭,參與在均一教育平台教育內容的建置。我與夥伴錄製許多教學短片,盼望同學能隨時、隨地、按照自己的速度學習;還有其他的夥伴設計練習題,配上點數與徽章制度,讓學生寫練習題像打怪,可以集點,提升學習的趣味。
傾聽自己,不要追求安全感
我要把學習的喜悅還給學生、解放老師、翻轉課堂, 讓學生自主學習,更讓老師因材施教。我不放棄任何學生,不放棄任何不懂的錯誤,更不讓學生因為不懂造成學習障礙,自我放棄,失去任何探索生命、了解自我天賦的可能。
香港企業大亨李嘉誠說:「年輕人不要試圖追求安全感。特別是年輕時,周遭環境從來都不會創造絕對安全感。如果你覺得安全,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對自己的信心,是你每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而真正的歸屬感,是在你內心深處,對自己命運的把控,因為你最大的對手永遠都是自己。」
我愈來愈明白,傾聽別人的聲音是重要的,避免我們孤行己意,但若只聽別人的聲音,從來不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那麼所有的決定雖看似安全,卻是最不安全的,因為我們永遠學不會對自己負責。
知名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Oprah Gail Winfrey) 曾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引用神學家瑟曼(Howard _urman)名言:「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問你自己,有什麼事會讓你充滿活力,然後就去做吧。因為這世界需要的,就是充滿活力的人!」探索、追夢並非自私,真誠面對內心,勇於向家人、朋友分享內心想法, 並在興趣上發展能力才是對自己負責,如此我便能成為那位世界所需要的人。
我不討厭當醫師,但我更喜歡去啟發孩子,看見他們豁然開朗的笑容給我極大的滿足。如今,我跨出我的舒適圈,我找到的不僅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生的志業。或許會跌倒,也或許會失敗,但每天早晨睜開眼睛,我感覺我的生命充滿動力,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
圖片提供∣呂冠緯、可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