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生猛東港漁汛季

王新民
user

王新民

2013-10-18

瀏覽數 8,650+

生猛東港漁汛季
 

有人說:「東港的歷史留在海裡。」

自古以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般市井中遵行陽曆、農曆,但到了南台灣漁獲大港—東港,這裡有一種特有的「漁民曆」,這是漁民及文史工作者口耳相傳找出的法則,口訣是這樣說的:

「農曆元月,釣白帶(烏目仔);2 月,捕鬼頭刀;3月、4 月,釣鰹魚(炸彈魚)、撈虱目魚苗;5月起風, 捕鮪魚;7、8、9月做風颱,休息、捕雜魚;10月的鐵甲,卡好吃肉;11 月,烏魚拜王爺,琉球撈鰻苗; 12 月,好年冬。」

魚汛代表著一種海洋的節氣,也代表了東港的在地經濟。

「4月立夏小滿方」,農民依節氣農作;但在東港,漁民則是跟著魚汛生活, 「 4月,釣鰹魚(炸彈魚);5 月起風,捕鮪魚」 ,整個東港鎮於4、5 月後開始躁動,因為「黑金來了」!

東港漁港是台灣近海鮪釣漁業最重要基地,主要捕獲鮪類為黃鰭鮪、大目鮪與黑鮪。其中被視為生魚片極品的黑鮪因有季節限制,價值最高。每年4 至6 月就是黑鮪魚的產卵期,會洄游至菲律賓北部、台灣東部到日本南方海域一帶產卵。

這些都是上天給東港漁民的恩賜。東港漁會總幹事林漢丑說:「東港三千多艘漁船,平均造價在千萬以上,等於是三千多家中小企業。」東港黑鮪漁獲量曾多次蟬聯世界冠軍,給地方帶來巨大財富。

要說起東港的風光,看看光復路的海產餐廳,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就知道。路邊攤搖身變成如懷石料理般的高級食肆,一舉將東港推向「海鮮首都」的地位,「到東港吃海鮮」成為饕客的首選。

早年東港漁產主要以外銷日本為主,吃海產多半到鄰鄉林邊。2001 年起開始舉辦的東港黑鮪魚文化季,完全改變了東港的風貌。不過在最近引起極大爭議的台菲事件後,曾經盛況空前的東港黑鮪魚文化季,今年悄悄換主角,改由東港三寶之一的櫻花蝦粉墨登場。

由於黑鮪魚產量銳減,屏東縣政府甚至考慮取消黑鮪魚季開鑼的「第一鮪」競拍活動。但林漢丑說:「危機就是轉機。」今年以來,櫻花蝦的拍賣成交值已破歷年紀錄,達到4 億多元,已超出黑鮪魚的產值。

現在來東港,你一定要認識海鮮新后櫻花蝦。別小看這小蝦米,俗稱「花殼仔」,屬群聚性浮游生物,蝦體本身布滿紅色素及161 個發光器,當漂浮於水面時,如同日本國花櫻花般小巧可愛而得名。全世界只有日本靜岡縣的駿河灣海域,和台灣東港溪出海口附近、即東港至枋寮一帶海域,有其蹤跡。

人生如海湧般的潮汐變化,總是一波浪起,一波浪退。漁民早期並不重視櫻花蝦經濟價值,甚至把捕撈上岸的櫻花蝦與燈籠魚的下雜魚,混雜絞碎成魚漿,充作養殖漁業飼料,直至日本學者大森等親自來台考察,證實東港所產的櫻花蝦與日本同種,日商開始紛紛來台下訂單, 漁民才驚覺櫻花蝦的高經濟價值。

當黑金不再了,也提醒東港人「數罟不入汙池」的海洋保育智慧,凡事都不能趕盡殺絕。林漢丑說,漁會櫻花蝦產銷班,對櫻花蝦捕撈採取總量管制,限定每年10 月到隔年的5 月為捕撈期,其餘時間禁捕,目前產銷班有12 班,每班10 艘漁船,每艘船每次出海捕撈不得超過9 箱(每箱20 公斤),違者處罰,「這就是永續保育,」林漢丑強調。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魚貨拍賣生猛有趣

走進東港,你一定要趁著天未亮之前,走一趟魚貨拍賣市場,這裡是東港每天最精華的縮影。早上2 點即開始的魚貨拍賣市場,多樣的魚種,以及有趣的拍賣程序,更能讓遊客體驗漁港生存的魅力。

鮪魚、旗魚是東港最主要的魚產。拍賣方式甚多,一般買家會在魚搬上岸時,物色自己要買的目標,買家會在手上拿著短尖有凹槽的小刀,在鮪魚的尾部挖下一塊肉仔細端詳,看肉質是否合意,再決定是否要買,等到魚過磅時再當場競價、議價,或者在過磅前即和船家談定價格,然後在該魚上貼上買家的紙製標籤,以利辨識。

小刀挖下的肉都是上等的沙西米,你會看見有老婦跟著拍賣流程,一路撿拾,一盆子的魚塊就是今天的生計。如果趕不上淩晨的拍賣,也可以到華僑市場(觀光漁市)走走,這裡有近500 個攤位,50%是漁船直銷,除提供漁民新的銷售管道,也提供觀光客最新鮮的漁產。

平安祭典送走瘟神鬼怪

來東港,除了漁市場,更要看台灣沿海的廟宇文化。

東港的廟宇,「三步一堂壇,五步一宮廟」,鎮內的公廟、角頭廟、庄頭廟、鸞堂等大小廟壇,總數共計145 間,密度冠於全國。

說起東港,沒人不知東港迎王,東港文史學會前理事長蔡誌山說:「3 年一科的東港迎王,除被列入台灣三大民俗文化之一,更是一部東港漁民的移民與生活史。」

東港迎王祭典中,主要是由七個重要角頭,共同擔負遶境任務,與承擔祭典費用。早期七個祭祀角頭分別為小琉球、頂頭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下頭角及崙仔頂。日後小琉球退出,由埔仔口和埔仔取代,合稱「埔仔角」。七角頭分別擔任祭祀的總理、副總理等職務。東港迎王所恭請的7 位千歲爺(代天巡狩5 位千歲爺,加上中軍府、溫府千歲)神轎及王船船具,皆由東港七角頭轎班負責。

每逢丑、辰、未、戍年,皆為東隆宮舉行祭典「大科年」,近來幾科大多於農曆9 月舉行,擲筊決定日期,天數為8 天。

在地人會迎王送王,但絕不會去看燒王船,為什麼?

蔡誌山強調,東港迎王的平安祭典,王船只是迎王、送王的交通工具,因此應該正名為「平安祭典」,而不是「王船祭」。而平安祭典,目的是透過代天巡狩的「和瘟押煞」,將瘟神鬼怪送走。因此在東港人的心目中,「燒王船」是整個「平安祭典」中最不平安的儀式,千歲爺載著滿船數天來收服的鬼怪要回天庭繳玉旨,若因好奇前去觀望,則鬼怪可能會跟著人回去,因此對東港人來說,除了一般的轎班及必須參與的人員外,是不會有人想去湊這個「危險」的熱鬧的!

東港因魚而富的盛況,除了活在當地人的記憶裡外, 也記錄在各地的角頭廟裡。東港頂新里的「東隆壇」,有一尊造型非常特別的神祇—「烏府將軍」,手持令旗,腳踩烏魚。據說祂就是烏魚群神祕「洄游路線」的領航司令,奉令於每年的11、12 月間,引領著烏魚群來東港,為「溫王爺」祝壽。

海洋資源榮枯決定了東港的發展命運。隨著氣候變遷, 洄游路線的改變以及魚源的枯竭,「烏金」走了,「黑金」也逐漸消失,來東港,可能更要理解人與海洋共生共榮的關係。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