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臉書上的嫉妒戀情

網路殘愛效應?

海苔熊
user

海苔熊

2013-07-01

瀏覽數 4,900+

臉書上的嫉妒戀情
 

她是誰?」Caroline 看著他塗鴉牆上的照片,勉強按耐住要爆發的情緒。

「我不是跟妳說不要亂拿我的手機嗎?妳真的很不尊重我耶!」Eason 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你不要轉移話題,我問你,她‧是‧誰?」,她拉高了分貝。

「就Apple 的朋友啊!妳疑心病很重耶,手機給我啦!」

他很生氣,不能理解只是一個朋友的朋友,為什麼她要大發雷霆?

她也很不解,如果只是一般的朋友,為什麼他要如此緊張兮兮?

無法下線的世界

如你所預期的,吃醋、嫉妒與猜疑,在愛情裡已經不是新話題;但你可能不知道,最新的研究指出,臉書的興起讓我們更容易活在這樣的不安裡!

如果你常搭捷運,你會發現總有一大群人滑著手機、盯著螢幕。低頭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效率,所以有些公司禁止員工上班玩手機,不少人也開始在聚餐時收起手機,以免遭白眼。

你以為,這樣做就夠了嗎?

事實上,網路對於人際關係的衝擊,遠比你想像得還要多─尤其是在戀愛裡。學者伍茲(Sonja Utz)與他的夥伴指出,像臉書這樣的社群網站,在戀愛裡至少會有3 種可能的影響:

◎增加伴侶的資訊量:根據我們實驗室的研究,一般情侶1 週大約見面2 到3 次,在每次見面或對話中交換最近的心情與瑣事;但有了臉書之後,大家幾乎是「時時刻刻」在「更新」伴侶所有的事情─他今天按了誰讚?去了哪裡?分享了誰的心情?

◎合理「監視」伴侶行蹤:臉書其實是一種「社會網絡監控」,透過打卡、上傳照片、分享動態,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知悉伴侶、伴侶的朋友、甚至伴侶舊情人的近況,得知他們在哪裡、跟誰做些什麼。以前需要透過朋友、靠徵信社調查的事情,現在得來全不費功夫。◎ 公開表達情緒:都柏林大學學者格雷格(Greg Bowe B.A. Mod)指出,臉書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我們可以在塗鴉牆上公開表達情緒,例如抱怨、分享喜悅、曬恩愛或是指桑罵槐。

於是,我們活在一個「無法下線的世界」。你下線時拍的照片,是為了上傳到臉書上跟人分享;他不在線上時,你會去追蹤他塗鴉牆上的留言─當愛情上了線,其實就沒有下線的一天。

臉書對愛情的4大衝擊

◎ 衝擊1:嫉妒,從這裡開始

當你的資訊被大家、情人、你在意(或在意你)的人所見,會發生什麼事情?幾項研究指出,臉書對愛情的最大衝擊就是嫉妒。學者發現,上臉書的時間愈多,對伴侶的嫉妒、猜疑也愈多。

因為在親密關係裡的嫉妒,大多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威脅性,你知覺到某個人可能會威脅到你和伴侶的關係;二是不確定性,你不知道這個人和你伴侶的關係是什麼。

發現了嗎?臉書上的照片常常「可以」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

讓我們來試想這樣的情況:今天看到伴侶被標示(tag)在朋友的一張照片中,旁邊有一位面貌姣好、但你不認識的異性,臉頰還靠他很近。或許你會想:「他怎麼都沒跟我提過這個人?」、「他們剛認識嗎?」、或是「他們的關係是什麼,怎麼這麼親密?」儘管這個人可能只是最後一秒才衝進來,不小心貼太近的朋友。研究者也發現,倘若你安全感不足,或是每次上臉書一定會點閱那些「你在意的人」來看,那麼這種嫉妒的狀況會更加嚴重。

◎ 衝擊2:進擊的舊情人

還有另一種麻煩,來自舊愛。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Mike真的很煩!我都已經跟Jason在一起了,還一直追蹤我的動態,動不動就在我這邊留言按讚。我把他的好友刪除之後,他又從我們的共同朋友那邊連過來,結果他還是看得到我最近在做什麼。我有一種被監視的感覺!」Cartier說,臉上盡是無奈。

Mike這樣的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窺探」(Snooping)。畢竟Cartier曾經是他最在乎的人,兩個人過去的生活曾緊緊羈絆,在剛分手這段時間,他還無法適應「自己已經和對方切割開來」的事實,所以還想知道對方的近況、還想介入對方的生活,於是關注她的照片、回應她的貼文,甚至把以前和她的合照一一標上標籤,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宣示主權。

可是,這種不健康的方式不但無助於戀情的挽回,反而會加劇兩人之間的裂痕。學者弗林(Genevieve Flynn)指出,這些嫉妒行為常會製造更多的壓力,使得彼此的關係滿意度降低。

◎ 衝擊3:為什麼不告訴我

「她很奇怪耶,如果不喜歡我跟Julia去唱歌,就直接跟我說啊!為什麼要在塗鴉牆留些有的沒的?這樣一弄,她的姊妹淘都站在她那邊,搞得我好像罪人一樣⋯⋯」Bradley說,順手把桌上最後一瓶啤酒灌完。

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只發生在他身上。我們之所以會在臉書上諷刺某人,一方面是要得到大家的關注、安慰與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用迂迴的方式讓當事人知悉:我‧正‧在‧不‧爽!

但不爽為何要透過這種方法?其實很多行為上的迂迴,只是為了維持和諧。我們怕損傷關係、怕直說會造成更大衝突、怕自己只是太在意而誤會對方,所以用刺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覺,用公開(或半公開)的塗鴉牆留言,觀察大家(與當事人)的反應──但這些曲折方式,反而會產生更多不安與衝突。

◎衝擊4:社會比較

「你看,人家的女朋友都有這個bling bling 項鍊!」、「這家店看起來好可愛,我也好想去!」、「你不是說要帶我去韓國嗎?你看Andy 他們都已經去玩回來了⋯⋯」、「寶貝你快來看,他已經打到100 關了耶!」

這些對話熟悉嗎?弗林也發現,臉書的存在讓我們更容易跟朋友、死黨比較。當你的塗鴉牆上都布滿朋友的美食、旅遊、新品入荷,你也會希望自己擁有這些東西與經歷。於是,你開始跟身邊的情人撒嬌、或是追問之前他開給你的支票。

自處的3 種因應之道

面對臉書的這些衝擊,我們該如何自處?

◎戒掉你的癮

我們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手機網路成癮程度愈高的人,愈容易感到焦慮和不安。他們會猜疑、想像對方是否不再關心自己,而且愈想愈不開心。所以走出懷疑的第一步就是:減少自己查閱手機的頻率。雖然這並非容易的事,但總要給自己一點機會嘗試。

◎降低能見度

「所以後來我學乖了。我更改了所有可能的設定,讓我在他的世界裡能見度最低。不標記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標記、不讓朋友上傳任何有關我的訊息、只有摯友才能看到我塗鴉牆上的動態。我知道這樣很殘忍,但是我只是想要我們早一點回到正常的人生─我不想再繼續解釋、爭吵,和猜疑。」Cartier 說,剛開始時,Mike 還會打來問她,為什麼最近都沒有看到她的塗鴉牆有更新,但後來,兩人的聯繫就真的淡了。

其實,這種臉書上的猜疑,是可以透過「降低交會頻率」,讓時間沖淡一切。學者盧卡奇(Veronika Lukacs)也提到,像這樣刪除好友、阻隔訊息,雖然無法達到滴水不漏,但至少能減少自己在對方生活中曝光的可能性。當他發現你的塗鴉牆上一片空白,再怎麼傻的人都會明白,過去的愛已經不再。

◎直說無妨

在所有溝通模式中,「直接表達」整體來說是較為正面的方法。因為逃避、旁敲側擊、拐彎抹角常會製造更多不確定感,讓原本就已經出現問題的關係,出現更多擔憂的空間。你可以選擇一個雙方都有空的時間,面對面討論你所擔心的問題。不管是多麼傷人的話,親自聽到對方說總比從朋友口中得知來得好。

臉書拉近了許多友誼,讓你找回許多以為一輩子再也沒機會見面的關係;但也因為這些朋友的資訊動態不斷輸入,我們也漸漸流失一開始與朋友、伴侶相處的那種溫度。

其實,臉書真正摧殘的並不是我們的愛情,而是那些,原先就充滿不安與荊棘的關係。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