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在追求願景的路上,黃達夫不孤單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5-10-01

瀏覽數 3,100+

在追求願景的路上,黃達夫不孤單
 

七年前,我專程去和信醫院拜訪慕名已久的黃達夫院長。一篇文章中記述了當時的感覺:「我第一次踏進位在北投的『和信』,立刻被那設計的亮麗、新穎、親切所吸引。它不像一所醫院,因為它沒有典型醫院中的嘈雜、沈悶、藥味。大樓中每項設計可以感受到它的用心,每一個陳設呈顯出它的氣質。這麼多年來台灣的公共建設,不僅嚴重落後,而且設計落伍,有哪一所大學、哪一座醫院、哪一幢政府辦公大樓,擁有現代化的質感而且講究維護的?」如果有錢,硬體的現代化還不難;軟體(包括觀念)要能現代化,則是難上加難。這正是黃院長回國以來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也正是他最大的優勢。

在紛亂下,勇於奉獻

在黃院長《有願景的憤怒》著作中,我們再度看到了他對理想的堅持,對壓力的抵抗,對困難的克服,對前景的樂觀。這樣的樂觀與堅持,當然得來不易。在自序中,他坦率地寫著:「我對返鄉的決定是無怨無悔的,我更覺得這十五年的光陰沒有虛擲,但是,如果當初我預先卜知我這十五年所將遭遇的困難的話,我不知道有沒有勇氣回來。」

如果作者選擇不回來,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教研環境是多麼地令人嚮往!

「我既然做了選擇,就要毅然決然走下去。」黃院長做了令我們放心的宣示。

他又進一步指出:「我的文章會有那麼多的責難之辭,是因為我為台灣的未來感到焦急。眼看著不良的政策與制度所造成的負面張力,不斷抵消我們進步的動力,也一點一滴地減損台灣人身心的品質,怎能不焦急?人的品質是決定台灣未來競爭力與台灣前途的關鍵啊。」

黃院長的這段話不只是真切地剖析了他的心情,同樣也剖析了這一時代知識份子(包括我在內)推動社會進步時,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情。

在冷漠裡,勇於諍言

三十餘年來,我這個學經濟的,在財經及相關的領域中,一直以低微的聲音,提出一些觀念與看法,鼓吹我認為台灣社會需要的進步觀念。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十五年來,黃院長這位謙和有禮的君子,在醫學改革上,以一篇篇的文章來表達他「有願景的憤怒」。我們都曾面對的阻力,就是那無所不在的「冷漠」。

十二年前我寫過:「台灣的真正危機在於:除了少數意見領袖及知識份子之外,絕大多數的人民,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對公眾事務的冷漠。西方社會有所謂『沈默的大多數』,而台灣卻有『冷漠的大眾』。」

正是這樣的集體冷漠症,使我有時氣餒;也使黃院長在推動醫學理念上、醫療效率上,不得不有時氣憤、有時動怒;但黃院長的這種「憤怒」自然是屬於南方朔所形容的,是一種西方人的「憤怒觀」——以願景為出發點,指出一種更好的遠景;當有一天現狀改變時,必定不會犯同一種錯誤。

在錯誤中,勇於挑戰

在上一本《用心,在對的地方》的書中,黃院長探討了四個相互貫通的理念:做個好醫師、追求醫療好品質、改革國內的醫療制度、以及釐清觀念。在這本新著中持續討論:(1)病醫之間流轉的溫馨、(2)「用心改革,就對了」、(3)選對的人,做對的事。

讀完十七篇說理清晰而又使命感沈重的文章,立刻湧現三個念頭:(1)每一位國民都應當讀,因為每一個人都應當關注健康與醫療。(2)每一位與醫療相關的人(從醫生到學生)都應當讀,因為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與改革的論點不能忽視。(3)每一位政府官員與意見領袖都應當讀,因為沒有立法或政策的推動,很多建議無法落實。

黃院長寫過:「改革不良的傳統和制度是知識份子的責任,但是他必須從自己做起。」是他這種博愛的精神、回饋家國的熱情,以及以身作則的示範,贏得了大家對他的「尊敬」。在「憤怒」的路上他不孤單,旁邊還有一位被冷漠侵襲的同行者,以及無數支持他的沉默大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