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12 日,科技男CK po了一張機艙照片,並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放在他的FB 上,向他1200 多名粉絲說再見。他要離開台灣,到新崛起的緬甸去創業。
27 歲的CK,在泰國長大受教育,父親為早期前往泰國開疆闢土的台商。10 年前,他回到台灣讀大學,選了資管及企管雙學位就讀,畢業後也順利在「A」字開頭的電腦品牌大廠工作。
做了2 年多,想了解國外市場,他轉換到另一家「A」字開頭的電腦大廠,負責中東地區的市場業務,也頗有成就感。但一直以來,CK 對創業就很有興趣,大學時修過「創業管理」的課,那時就想,有一天,應趁年輕去闖一闖,不要當上班族,吃人頭路。3、4 個月前,CK 接觸到緬甸大步開放的資訊,讓他動起念頭,「這是不是一個契機?」他心裡想著這次應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能放過。隨後他聯絡當時一起在泰國讀高中的緬甸華僑同學,透過FB 牽上線,並在線上交換資訊,了解緬甸就有如2、30 年前的大陸,正要開放市場之際,處處充滿商機。
「想到就很興奮,這種機會可能一輩子就遇到一次,」出發前CK與《30》分享了他的想法。但他沒有興奮過頭,理性地利用工作之餘蒐集資訊,甚至參加經濟部舉辦的緬甸投資說明會,建立與官方溝通的管道,也再次確認他可以做什麼。
有了想法並著手找資料後,朋友們好心提醒他,新興市場商機大,但風險相對也高,要小心。另也有人覺得,在台灣大科技公司待得好好的,領4萬多的薪水,為何想不開去落後國家,還放棄了一切。
CK認為自己還年輕,沒有什麼包袱,又單身一人。如果去闖個3、5年不成功,也沒什麼損失。「父親那一輩提著一卡皮箱就出國接單,我們這一輩條件更好,沒有理由害怕,」如果沒去做,CK會遺憾。
為了再次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他列了一張表,比較去與不去的不同。他發現,去闖一闖,可以捉到新興國家的成長機會,也可白手起家創業,更可當一名操盤手;但缺點是要離開舒適圈及台灣的朋友,到陌生環境重新適應。如果不去,繼續上班也沒什麼不好;但會成為一名執行指令的人,時間久了,可能失去勇氣創業,最後就此過了一生。
「一想到不做,就此過一生,我就決定去衝衝看。」愛挑戰、愛冒險的CK,不甘過平凡的日子,也不覺得一站到底的人生列車是他的選項,他決定走不一樣的路。
就這樣,賣了在台灣的家當,退了房租,踏上飛往緬甸的班機,也帶著他創業的夢想,就此出發。至於要去緬甸創什麼業?CK不急,到當地花1個月的時間了解情況,也許與台灣的產業優勢連結,就能找到商機。
CK的創業不是夢想,而是ing進行式。
一站到底的人生列車已停駛
在台灣,大部分年輕人仍循著過去的軌跡在走人生的路。考上名校、進大公司、穩定收入,就此過一生。但曾幾何時,這班通往成功的人生列車竟發生脫軌現象:考上名校,卻也找不到工作;進了大公司,卻無法發揮所長,加班爆肝,換來的是失去健康與生活品質;更慘的是,產業詭變,過去的明星產業成了「慘業」,讓年輕人失去工作方向。
過去人們常說「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表示念完台大後,再到美國留學讀書。但現在流傳於台大電機系學生中的順口溜已經變成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發哥(科)」,喝過洋墨水回到台灣也不一定是求職保證,大半學生較為務實選擇在台灣讀碩士,或直接找工作。也因此,台大電機系的學生畢業後,進入聯發科或台積電的比例不少,甚至進去後發現,怎麼大多數同學都進來了,甚至學長姊也都在這裡,感覺好像延續學校時光一樣,但曾幾何時,一站到底的人生列車已開始停駛?
《30》最近做了一個實驗,在FB上發起「不一樣的年輕人,不一樣的30」活動,立即獲得11位25到27歲的年輕人參加。7、8年前,他們都是人人稱羨考進一流大學的狀元小子,但沒想到進入職場後,第1名光環根本派不上用場,而且「低薪、爆肝、學非所用」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代工宿命、產業丕變,前途看不見
進到科技大廠工作後,隨即發現跟原先設想的完全不一樣。超時的工作、不明確的責任分工、極少數的升遷機會、不等值的薪資回報,都讓這群菁英有些受挫、失望。
陳鈺祥,台大物理系畢業,當完兵後看上幸福企業─某科技大廠,也因他對研發有興趣,投身此產業。剛開始真的很幸福,在公司吃飯都不用錢,想健身還有免費的健身設施可使用,讓他覺得在如此幸福的企業工作很光榮。
但沒多久,景氣轉為谷底,公司開始虧損,接著老闆換人,幸福的味道變了。吃飯及健身器材都不再是免費的,工作也變多、變雜。
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不合理的薪資制度。為求公平,竟按學歷來分發獎金及薪資,完全沒有參考績效表現。他只有學士,就是領得比碩博士還少,「我不相信每位碩博士都做得比我好,」陳鈺祥說。看到這點,他發現自己無法待下去,公司政策與原則不是他能認同的,只好選擇離開。李浩瑜,台大資管所畢,先前在某跨國網路公司上班。但她發現,待在這類的外商公司,如果有自我的創意或想法,很難受到總公司的青睞。因為外商公司一切要以總公司為準則,各地雖可以建議、提案,但被採納的機率不高。
做事有時綁手綁腳,即便台灣分公司是賺錢的,有時台灣的產品效果也比美國好,但卻仍是要看總公司的臉色,讓她很不習慣,也掛冠求去。
錢晟,清大原子科學系畢,他遇到的問題也是目前理工科系生常遇到的。高中時大家都說理工科前途無量,一定找得到好工作。
結果大家都填了理工科,畢業後找工作,卻發現科技大廠的職缺不如想像中得多。「本以為搭對車、選對系,結果畢業後才發現都搭上產業末班車,」他淡淡的說。
他選擇了原子科學,大一、大二時就發現畢業後可能找不到這類產業職缺,只好轉到行銷領域,學經濟行銷財會。還好畢業後找到電子商務公司,但最終也離開,籌辦自創電子商務公司,著手後發現困難重重,先暫時收手。
突圍→創業、中小企業、傳產都是機會
年輕人雖經歷懷才不遇、制度不佳及志趣不合等職場磨練,但卻沒有磨掉他們的熱情與心志。他們嘗試突圍,有的創業,有轉戰到中小企業,有的加入傳產發光,更有的出國打疆土。
黃喬邦,台大光電所畢,目前在美商公司上班。他感謝自己在美商公司接觸到不同客戶,也接觸不同產業,對他來說快速了解台灣產業特性,是新人很棒的機會。
但他未來有更多的期望,期望自己在下一個階段,運用自己的所學及經歷,創造新的附加價值。雖然還不明確自己會怎麼做?但可以確定,會想創造出更大價值,讓自己所學所長,能發揮更大效益。
陳景斌,大學念化學系,現在中部一家運動用品公司當業務。他認為,不論是傳統產業或高科技產業,努力工作就是對台灣有貢獻。其實他認為,傳產對台灣貢獻可能更大些,不僅造福更多就業機會,也對台灣稅收貢獻更大。
之前在科技大廠待了1年半的陳鈺祥,目前就積極學習寫程式,準備日後以寫程式來創業。李浩瑜則加入網路創業團隊,一起為自己的理想打拚。
這些菁英都是聰明人,他們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突圍,既然一站到底的人生列車已停駛,他們為什麼不可以自己轉換車道?雖然有時會失志氣餒,但他們仍然保有熱情,為自己而戰。以下是其中3人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