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鈴響了,A接起電話,與打電話來的B談了一會。A說,我知道你是詐騙的,但沒有關係,我是一名記者,正要寫一篇有關詐騙的報導文章,你能跟我談談嗎?我願付你稿費。B沉吟了半晌,回說,不行,現在詐騙的太多了,我怎麼能相信你?說完掛斷了電話。
「現在詐騙的太多了」,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因而產生很多社會問題。最近坊間正傳聞一則動人事件,正當大家唏噓不止的時候,忽然發現這件事是虛構的。
黃瑞德校長,72歲,是台北市一所明星國中的退休校長,一生以帶出社會棟梁、精準理財及不與時代脫節為傲。他甚至曾在樂齡中心開辦多場防詐騙講座,卻諷刺地成為被騙最慘的「學生」,付出兩千萬與破碎家庭的代價。
這場騙局並非始於粗劣的電話,而是一場格調高雅、充滿智慧光芒的講座。
2024年秋天,黃校長收到老同事轉發的「未來方舟」邀請函,主題是「後人類時代,基因科技與您的百歲人生」。講座地點選在台北市信義區頂級商辦大樓的頂層會議中心,現場多是大學教授、退休醫師、企業顧問等「有學識的體面人」。主講人自稱是「未來方舟」的首席知識官,同時也是「未來學博士」。
他的演講水平極高,從《自然》期刊的端粒酶研究到加州理工學院的基因編輯突破,描繪了人類壽命在2030年可輕鬆突破百歲的宏偉藍圖。
他全程未提「錢」字,只談「未來」,精準擊中黃校長內心深處對衰老的恐懼與不落伍於時代的渴望,於是雙手奉上他平生全部積蓄2000多萬元。
把虛構內容描繪成事實
專家提醒,把虛構的故事描繪得極為生動,甚至標榜為真實事件,就會誤導觀眾把「編造內容」當作「現實案例」,無形中會破壞民眾對於社會的信任度。
即使故事內容圍繞著「不要貪心」或「防範詐騙」這種正面訊息,或是「好心」提醒民眾不要被騙,也不能因此忽視資訊來源有問題這件事。
一旦錯誤或虛構的資訊,被冠上「教育意義」名義在社群平台流傳,民眾可能會逐漸習慣接受假消息,反而降低對資訊的敏銳度。這項損失雖然無形,卻不是不嚴重。(參考MyG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