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球目前的經濟泥沼,無論是政府或一般民眾,多數人認為這只是金融風暴後景氣循環落入谷底,假以時日,景氣又會恢復到以往,世界又是一片欣欣向榮。
但是,柯文可不這麼想。在他所寫的《大停滯》一書中,他告訴大家, 未來經濟會有「新常態」,像美國就要從3%經濟成長率下降至不到1% 的水平,薪資跟生產力將會陷入大停滯。而經濟跟美國高度連動的台灣勢必也會受到波及。
Investment
人氣部落客綠角:工作收入>理財收入,儲蓄>投資賺錢
對於大停滯的低成長時代,人氣部落客綠角已經明顯感受到。9 月初,債券天王葛洛斯宣告:「股債至上」的時代已經結束。過去往往以平均10%報酬率去規畫的退休基金跟投資人會大失所望。葛洛斯預期,未來債券報酬率約只有2%至3%,股市報酬率可能在4%到5%。
面對投資也是微利的時代,綠角建議在理財投資上可以這樣調整:
要有工作收入,投資收入是額外多得的
過去高成長時代,很多人乾脆退出職場成為專職的投資者,或者是找一份安穩工作,不求升官加薪也不加班,下班後就專心操作股票。這些人認為投資收入比工作收入賺得多,成本效益比較划算,「這個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不可能!」綠角說。
就像債券天王葛洛斯預期的,未來股市報酬可能只有 4% -5%,如果把通膨算進去,要從投資賺錢變得難上加難。綠角判定,未來工作收入在一個人的總體資產上所扮演的功能比以前重要得多。
父母親那一代,一生最大資產可能是房子跟土地, 其次是股票或基金等有價證券,最後才是工作收入。所以,理財規畫總會認為工作收入存第一桶金,然後錢滾錢靠投資賺房子賺退休,眼下,這個世界已經逐漸消失。
未來,一個人的總體資產可能大半來自工作收入, 其次才是投資。「無論如何,維持一份工作收入是將來理財最要緊的一件事,更不能放棄任何一個提升工作所得的機會。」
降低預期報酬,退休規畫才不失真
從2006 年開始,基金投資開始大風行。這項投資工具,以長期投資穩穩賺景氣循環的平均經濟成長率而深受投資人青睞,因為懶人也可以賺長期穩定報酬。
綠角認為,這個以分散風險、長期投資為核心的投資策略依然可以執行,只不過要降低預期報酬率。
台灣理財規畫專家,很喜歡用基金當投資工具,他們認為長期投資基金,等到退休需要用錢時,即使經過多次景氣循環,但因整體經濟向上成長,投資人自然可以參與成長果實。
過去,樂觀的理財專家會以股票型基金約12%報酬推估未來投資總收益,悲觀者也有6%預期,至於多數人則落在8%左右。
現在看起來,這些預期都過於樂觀。而面對未來低成長時代, 綠角建議,股票型基金的平均預期報酬率頂多在5% -6%間,至於債券型基金則用2%平均報酬率才合理。
當預期報酬率下降的時候,以前55 歲可退休,現在可能要工作到65 歲。
資產組合, 分散風險仍有必要
面對新理財世界,最被人討論的是「分散風險」還有效嗎?這個懷疑其來有自,因為資產組合的目的就是藉由投資負相關的工具,來維持資產總價值不至於過度虧損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現在,因為全球連動,要跌幾乎大家一起跌,有投資人認為, 既然分散風險的功能不見了,倒不如就集中資金投資在自己看好的市場。
國際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就將資金集中在原物料,國家則以緬甸為主,他不認同分散風險的「多元投資」策略。
綠角則認為,那是專職投資的國際大師,但一般人都不是,更何況投資專家也有看錯市場時,他認為投資組合仍然有必要。
現在,綠角依然維持股8 債2 的資產配比,每年調整一次。獲利就賣掉把比重再調回8:2。而股票裡以新興市場占7 成,美國市場2 成,歐洲1 成。
存錢能力比投資能力更重要
很多人說,「存錢只能存小錢,還不如投資可以賺大錢」,未來恐怕不能這麼說。投資很微利,「比通膨再高2%就很好了,」綠角建議更要著墨在存錢能力上。
控制消費欲望,檢討存錢漏洞,才有辦法累積資產,每一個小錢都要注意。
早期,綠角曾經投資基金,雖然工具本身沒問題,但因為收取手續費過高,綠角開始將基金改成ETF。他利用網路券商開了一個美國帳戶,藉此投資美國ETF。ETF 性質跟基金類似,但手續費更便宜,積少成多也是一筆收入。
Work
劉奕成:能力>興趣,跨界能力>專才,才能組合新工作
如果工作收入在人一生中的資產比重愈來愈重要,而偏偏職場又瞬息萬變很難掌握,這該怎麼辦?
上一次,《30》雜誌訪問劉奕成時,他還是悠遊卡董事長;這一次,已經換了另一個身分—巴克萊銀行的董事總經理。
劉奕成做過記者、金融跟產業(悠遊卡),工作地點則橫跨美國、香港跟大陸,雖然他並非是年輕世代, 但他工作型態已經很符合大家對未來職場世界的想像:多變而成長的樣態。
面對未來快速位移的世界,劉奕成建議在職場生活中必須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跨界能力,而且要成為專才
「未來產業消失速度很快,跨界能力才能面對未來。」劉奕成建議培養可以帶著走的能力最重要。所謂帶著走的能力就是今天不在A 產業工作了,也可以運用到B 產業去。
最好你的核心職能就具有跨界的性質,例如管理能力與銷售能力就是,例如懂得帶領團隊、激勵人心, 有了這種能力,即使跨到別的產業都不成問題。
但是,現在有部分管理者並沒有精進帶人技巧,只是憑著他對該產業了解,做做「前輩」樣子,批批公文。未來,這種人會逐漸被淘汰。
現在做管理不代表就懂管理,而是要非常努力成為管理專才才可以。「無論你選擇的跨界職能是什麼, 都要進一步努力成為這個核心職能裡面的箇中高手。」就好像職人精神一樣,不斷從知識學習跟經驗累積上,逐步堆疊出自己在此領域的深度與厚度。
未來廣而不精的通才空間愈來愈小,只有跨產業的職能專才,才是未來變動世界裡長青不敗的人才。
一定要懂得自我宣傳
多數台灣人會努力做事,但都只默默做,立了功勞也不好意思宣揚。劉奕成觀察,過去我們會稱讚這種人很謙虛,但未來職場只會更不利於這類苦幹實幹而不居功的人。
劉奕成就拿他最近親身經歷的案子說,一位巴克萊的年輕員工好不容易讓一個多年都談不下來的合作案成功了,但他什麼動作也沒做,似乎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劉奕成建議這位年輕人一定要發一封信給亞太區總部,簡單說明這個合作案終於在多年後有了進展,藉
此也能讓別人知道他的存在。
「這種事都還要別人提醒教導,在這點上,大陸年輕人就比台灣年輕人厲害,」劉奕成說。
未來工作職場的樣貌,可能是更跨國性的企業加上無數跳蚤組成的小型工作室,無論在企業裡或當獨立工作者,懂得自我宣傳才能得到機會。
找尋一位人生的mentor ( 教練)
《未來工作在哪裡?》作者非常具體地想像未來的職場世界:那是一個由較少數的大規模企業,跟無數小型工作室相互合作連結的世界。
比較起現在,未來可能會有較少的大象但比較多的跳蚤(編按:組織大師韓第比喻公司人跟獨立工作者),但無論在企業裡或自行工作,工作型態會更傾向專案式、有期限的臨時組合。
未來變動很快,也許每一年都在換不一樣的工作內容跟工作型態,時時刻刻都在面臨工作生活的選擇。每一個選擇就是一個十字路口,往左走還是往右走?需要別人的幫助。
劉奕成建議,「找一個mentor 當自己的教練。」這個人的人生經驗比自己豐富,對自己的優缺點看得比自己清楚,在面臨選擇當下的困惑,可以幫助自己做決定。
「工作的大遷徙時代來了!」劉奕成看到這個現象已經在發生, 很多年輕人到大陸或其他國家就業,未來這個趨勢只會更明顯。
短期看沒有大問題,但當這群活在少子化年代裡的年輕人步入中年,自己的父母老了之後,「父母的安養怎麼辦?他們勢必面臨價值的選擇。」這些困難的決定也需要有別人的幫助。
工作的選擇以能力為主,興趣次要
最幸運的人剛好能做既有興趣而且自己又有能力的工作,但是這種人很少。多數人只能顧全其中一個,而劉奕成認為,「先做你有能力的事,或許這件事未必是你的興趣,但只要不討厭就可以。」
以他自己為例,他是個很喜歡看電影、小說的「文藝人」,但是他對數字很敏感,很早就展現在金融財務方面的能力。「做自己有能力的事情比較順利,興趣的事情可以留到下班後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