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自我」在台灣會被更放大來看。
趨勢專家波普康在其《新爆米花報告》一書中提出,自我主張的風頭正盛。從許多現象同樣可以看到,台灣的個人化社會已隱然發動。
高舉個人工作旗幟的SOHO族,在台灣過去十年的成長率高達四○%。
不標榜名牌、高舉「我專用」的東西,已成為目前台灣市場的主流:印上自己照片的信用卡;以電腦印製跟別人不一樣的名片;某家航空公司打出「每個座位、每個艙等,都可享有個人專屬娛樂系統」;過去一年,幾乎台灣的各家新銀行都推出為個人量身訂做的貸款服務……。
近來二手貨的風氣也在本地興起。不僅台北一年內出現了十幾家二手店,市場上還有專屬的雜誌,網際網路上以物易物的族群人口,更是僅次於討論資訊的第二大族群。一位在網路上討論二手貨風氣的網友,點出了這股潮流背後的意義:「透過交換的過程,我們可以不受商業流行的操控,組合專屬自我的用品。」
商品其實反映的是觀念的變化——自我的特色成為一種受標榜的價值。當然,未來推動標榜自我的力量,絕對不只商業。
台灣資訊化社會愈擴大,資訊的個人性將會愈強。「自己編輯自己的報紙」已經出現在台灣多家媒體所提供的電子報,使用者主動選擇下載自己興趣的主題新聞,透過連線利用資料庫進一步瞭解新聞背景或深度資料。
此外,單是台灣蕃薯藤搜尋器上所提供的個人網站與首頁就高達兩千多個。而去年台灣本地的購物網站,每月購物人數較兩年前增加了六倍,平均達到六百人。可以說,個人化的資訊蒐集與傳遞,已悄悄地透過網際網路在本地發動。
資訊社會深度互動的特性,將讓「個人行銷」的概念進一步取代「分眾行銷」,這是趨勢學者所預言的。新一年的台灣,可以想像以自我為訴求的流行與商機還會出現更多。
(孫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