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一架鋼琴,演奏者正坐在位置上,彈奏著爵士名曲《My Funny Valentine》,樂曲時而緩慢憂傷,時而流暢,這座鋼琴,有點不一樣。
不同於古典鋼琴,樂手在整個演奏過程中,面朝著共鳴箱,以側面對著聽眾,這架「不一樣的鋼琴」,面是完全水平的鋼琴烤漆,前後左右,擺放了環型聽眾席,也就是說,聽眾和演奏者的距離,等於零。
「除了演奏者,還要考慮到聽眾,」川田學(Manabu Kawada),日本山葉株式會社(Yamaha Corporation)產品設計研究所所長,曾經獲得日本G-MARK 設計獎,正坐在鋼琴鍵盤對面,和樂手、聽眾,一同聽著這首曲子。
樂器,要怎麼設計?鋼琴不就是黑鍵、白鍵,哪裡可以改變?小提琴造型、弓要配幾條弦,也都有固定規則,樂器設計師所面臨的挑戰,是在保有樂器的「本質」下,同時從中找出創意的點子。
例如這座名為《Key for people》的鋼琴與環境設計,鋼琴原有的彈奏功能、音色都沒有被忽略,卻增加樂手與聽眾之間,在音樂傳達的同時,又能相互溝通的可能性。「沒有人不喜歡驚喜,但是樂器的設計,也要顧到本質,」川田學說,本質就是樂器使用的功能。滿足人們的期待,是設計師的工作,但是他追求的,不只這樣,而是在滿足期待的同時,提供意想不到的驚喜!
本質:滿足期待的設計
設計樂器,要考慮樂手和聽眾,如果演奏的音樂好聽,那當然彈的人開心,聽的人滿意,如果,演奏者只是個初學者,怎麼辦?
以小提琴來舉例,當然自然而然想到的「好聽的旋律」,但是,這些好聽旋律背後的演奏者,肯定也曾經歷過「五音不全」的時期。
「 再厲害的樂手,都有『第一次』的經驗,」在川田學眼中,無論演奏者的程度是高是低,都是「樂手」,因此樂器設計,不只是為了舞台上的音樂天才,更是要考慮後台的練習者。
1997 年山葉推出「靜音小提琴」,這款電提琴,去掉小提琴本來用以共鳴發聲的音箱,樂手按壓琴弦,弓弦摩擦所產生的震動頻率,再以電子方式傳達,因此樂手戴著耳機,能聽到琴音,又不會吵到隔壁周遭的人。
川田學認為,樂器的「本質」,是設計樂器最重要的第一步,而這款靜音小提琴,保留了音樂的演奏本質,卻貼心地為「第一次演奏」的樂手,設計出怎麼拉也不會丟臉的小提琴。
事實上,曾設計過許多鋼琴、吉他、小提琴、電子作曲器的川田學說,自己不會彈鋼琴,也不會演奏任何一種樂器,但也許就因為不是樂手出身,川田學設計的樂器,多了一份為樂手、聽眾設想的貼心,「醫療設備的設計師,也不需要是醫生啊!」他打趣地說。
如果說 ,設計,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那麼樂器的設計,必須經過更嚴峻的時間考驗。
「一架鋼琴,不會只是彈奏的工具,它可能是一個人終身的夥伴,」川田學認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有時需要緩慢,有時快,而設計一款樂器,經過的時間考驗,的就是一個人的一輩子。
創新:超乎想像的驚喜
設計樂器,人們的期待,很容易被滿足,但是要怎麼從中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則是川田學一直以來的另一門功課。
談到驚喜,川田學特別舉了最近在米蘭展出的《Key》概念樂器系列,其中一款名為《Key for Journey》,外表看來,就是一本皮面筆記本,其實翻開另有玄機,筆記本只是其中之一,令人驚訝的是,筆記本旁邊,竟然有一台迷你電子琴,樂手可以帶著它,走到哪裡,音樂做到哪裡,活像可編曲的iPod!
而驚喜,也可能來自價格,一台入門款手提式電子琴的平均價格,約3 萬多日圓,但是川田學最近完成的PSR-E303,簡化使用介面,保留樂器的功能,只要價2萬日圓,硬是比平均價格便宜好幾成。
從樂器的「功能」出發,滿足人們對樂器的需求,川田學聽見了樂手與聽眾,在音樂之間的交流,並且試圖為雙方製造更多驚喜,如同他所言,「不會辜負你的期待,但是也一定跟你想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