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30雜誌》3歲了,在這一刻,編輯部同仁想一起做點特別的事。
為此,當八月號才剛完成,同事們還來不及坐下一起吃個飯,三支採訪團隊已經先後出發。
第一支出發的隊伍,來到蘭嶼。原因是編輯部同仁曾經一起到宜蘭拜訪「阿吉的綠世界」,林春吉,這位致力記錄台灣動、植物生態的痴人,在這裡種植了逾一千種水生植物,為大批蟲、鳥、蝶類提供了絕佳的棲地。
自學出身的阿吉,終日以田野調查為樂,二十年來如一日,連中研院學者都要專程拜訪,委請他採集學術研究用所需的樣本。
阿吉跟我們聊到蘭嶼,二十年來,他年年到此地,年年有新發現,堪稱是台灣生態最後淨土;但他也很憂心,近幾年,遊客人數增加,卻未建立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以致遊客集聚地的污染日漸嚴重。
蘭嶼的美,我們聽了很感動,決定親自探訪,請阿吉帶我們深入人煙罕至的熱帶雨林區,卻因此吃足了苦頭。雨林悶熱、水路滑溼,主編林婉蓉面對不斷出現,逾半人高的攔路石,身上留下多處瘀傷,卻沒有一句抱怨,默默記下一路所見所聞,低著頭靜靜挑戰她的不可能任務。我多次擔心她無法走完全程,最後才發現,我是多慮了。
第二支採訪隊伍,向望安島開拔。此地離澎湖馬公約一小時船程,在這裡,我們記錄了一個家族,奮力尋回自己的根,帶動整個古老聚落從頹敗邁向新生。
這個聚落── 中社村(舊稱花宅)的特殊處,不只是對於這個家族,以及村內不到二百位的村民,更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共同的驕傲。根據「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MW),2004~2005年世界100大最值得關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名單」,中社村就以其聚落現存的完整性,多元的建築風格,列入榜上,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同列。
在出發至望安島前,資深記者江佩蓉,頂著幾乎灼傷人的豔陽,已經遍訪散居台灣本島各地的中社村移民,以及曾為此地的文化保護付出多年心血的專家學者,大家都盼望中社村是一個好的開始,未來還有更多台灣的國家寶藏,都能獲得重視與珍惜。鄰國日本的經驗足為借鏡,完善的保護,不僅為子孫留下珍貴文化遺產,同時也帶進可觀的觀光利益。
第三支隊伍,由副主編瞿欣怡帶隊,這是一個關於更生人的採訪計畫,為了這個計畫,她籌備近五個月,從尋求個案、約訪到觀點形成,這都是一個困難重重的採訪。
它的難處在於我們肯定、鼓勵更生人改過遷善,但是沒有人能保證他們不會再犯,包括更生人自己。這讓我們必須保持在一個微妙的距離,盡量忠實地記錄,降低過多的主觀判斷,與拿捏筆下的情感訴求。
就在計畫進入最後階段,突然發生台大副教授謝煥儒遭更生人打死的事件,欣怡幾乎要放棄了,卻因為謝煥儒妻子張美瑛慈悲的寬容,鼓勵了欣怡,繼續走下去。張美瑛的一席話,令我感觸尤深,她說,「他(謝煥儒)是示現菩薩,用死亡喚醒社會大眾要對更生人伸出援手。」
在三周年的這一刻,我們以「夢想」、「探索」、「挑戰」為主軸,製作了這次特別企畫報導,希望青年世代,乃至於每個人,不論環境如何艱困,都能秉持,一個人也可能改變世界的夢想,永不停歇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以及,謙卑地,面對生命中最險惡的磨難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