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園區二路六十號,與綠樹苗圃為鄰的獨棟建築物,和園區內其他辦公樓房無二致。循梯而上,第二樓層門廊闊綽,兩邊鎖碼透明玻璃門後卻久久不見半個人影。若不是前廳灰紅色的標章設計,昭告來客此處是「思源科技公司」,眼前寂靜的光景,會讓人以為誤闖科技片中未來式公司的場景。
思源讓人有「末來式」的聯想,似乎在所難免。全公司上下二十二人使用四百二十坪空間,原已空盪,大半的上班時間又只聞窗外車聲與麻雀聲,除非你細聽,聽出每一格OA隔間後細弱的鍵盤聲。
這間沒人管理,不見生產線、產品掛圖、廠房設備,慣以e-mail(電子郵件)控管工作流程(重要會議除外)的「虛擬企業」(virtual business),行業特殊,思源行政部協理王峰根(一人部門主管)傳神地形容「我們的原料與產品都是「人工智慧」,沒有環保污染、能源浪費等問題。」沒錯,道是間典型的軟體研發公司,也是資策會推動軟體工業上市上櫃計畫的第一批種子部隊中,唯一一支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簡稱EDA一種設計IC所需的軟體工具)技術隊伍,
資策會軟體五年計畫工作室,去年從三百多家軟體公司,篩選出十三家具備國際化條件的準明星企業名單上,思源公司八十五年二月二日設立,資本額一億元,第一項產品上市兩年,賣出一千多套,上年度營收三千萬元,每股盈餘一.二元。和其餘十二家比起來,資本額不是最大,稅前盈餘既末拔得頭籌,年度成長也非第一,但是它產品的獨特性,技術團隊的齊備與扎實,卻牢牢地吸引敏感的投資業者。
瞄準軟體業的創投業者納悶不解,台灣已然是全球第三大資訊國,硬體工業年產值突破兩百億美元大關,怎麼也沒聽過EDA?就算是使用EDA設計積體電路(IC設計)的半導體產業者也要狐疑,EDA市場不是美國獨霸的天下嗎?台灣小公司能拚嗎?
它抓得住利基
台灣幾乎成為硬體大國之際,卻依然擺脫不了軟體小國的尷尬,其來有自。
前軟體協會理事長殷允中卸任前曾感慨,台灣硬體商習慣「老二主義」,縱然身懷量產絕技,還是要花錢向外人買進「know-how」(技術)。經建會年初完成的「二00五年中華民國最具發展潛力之高科技產業」中具體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仰賴美西、日本尖端技術的「老二哲學」,使得本業基礎薄弱不振,更甭提半導體產業結構最上一環的前端技術--EDA。
然而,這份尷尬並沒有讓人氣餒到底。台灣從太平洋彼岸買來的EDA,不少是出自華人的彈指間,九0年初期,包括EDA龍頭益華(Cadence)等公司的台灣科技人,開始期待踏在台灣土地上耕耘EDA事業,而不是留在異國打工。
民國八十一年夏季,這批有志科技人成立竹笙(ETIM)電腦科技公司,一邊代理,一邊研發。三年後,正式設立思源科技公司,由美國三家EDA大公司創始人,被台灣新生代科技人尊崇為華人EDA「鼻祖」的黃炎松博士領軍,總經理呂茂田操舵,帶領工作年資超過一百五十年的技術團隊,全心投入EDA研發工作。
不過,「這碗飯,不太容易吃。」經建會一位官員體恤地說,台灣IC設計業隨半導體二位數成長率增加到七十二家,但是EDA工具大多是美國製。EDA全球市場產值二十一億美元,九成以上的大餅由美國獨享。換言之,台灣本土EDA業者要打進國際市場,路途還很遙遠。
工研院電通所副所長謝錦銘十幾年前接觸EDA以來,歸納出這塊戰場的遊戲規則是「互補而不能競爭」,唯有從大公司沒有做、不願做的步驟中,抓出「niche」(利基),新公司才有生存的餘地。
思源起步至今,三度爭取到工業局專案獎助,按照謝錦銘的說法,「它抓住了niche!」三次專案內容,雖非IC設計主要工具,卻可以協助使用者模擬、偵測密布千百萬個元件、線路的龐雜設計工程,包括先後上市兩項產品「IC時序工作站」、「VLSI工作偵錯系統」,以及明年即將推出的「VLSI高階設計暨偵測整合系統」。
除了切對市場、按時完成產品開發、以及自行外銷的務實做法,贏得技術官僚激賞之外,這家小公司的技術團隊也有獨到的運作方式。
軟五工作室副主任許良光分析,一支完整的軟體技術團隊,起碼要有三種人:行業領域流程(Domain)熟悉的技術人,協調技術與管銷部的財務人,以及區隔市場、定位產品的決策人,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是支跛腳隊伍。
在外人的眼裡,思源隊伍小而齊備,二十二位成員中有十九位電腦、電機、資訊工程設計碩博士,一位被資策會官員沈舉三形容為「祕密武器」的財務經理人,以及一位寫不出EDA程式的嚴格品管師;人事流動率「0」的數字,使得它在資策會的種子隊伍中,愈加耀眼迷人。
不在乎錯,只在乎改善
在自已人眼裡,人,就是思源的全部資產。
這點與艾文.托佛勒「第三波」資訊社會(以知識為中心資源)的觀點不謀而合。托佛勒在近作「再造新文明」中闡述,資訊社會的生產價值不在於卡車、裝配線等有形資產,而是員工腦裹的理念、創見及資訊,以及企業擁有的資料庫與專利權;所謂的生產力,則是「心情好的員工」。
為了讓員工維持好的工作情緒,思源公司僅有的綠意景觀區全劃分給苦悶的研發部,即便是公司的福利制度,也讓員工組成的員工福利委員會起草。當初,要不是福委會主委何邦華一句「不,我不通過。」推翻公司版病假規定,今日就沒有人人滿意的員工版規定:七天病假給薪、三十天住院假不扣薪。
提起員工福利,資歷淺的盧育聖就笑不合嘴。剛進公司第一天,聽不懂老闆描繪的遠景,工作職權尚未正式分派前,就立刻握有公司的認股權,自已、父母與妻子連帶都加入保險。工作上軌道後,這位研發人又訝異了,新公司笑語聲不但比前兩家公司多,竟然連公司活動都以員工三代眷屬為主角。
這種和諧的組織氣氛,就是沒有大老闆、小職員區別的官僚文化。大名赫然出現在餐廳牆上輪班表的總經理呂茂田,一語輕描心目中的人性化管理。
費了三、四個月心思才被挖角過來的研發部經理陳盟輝,十分清楚思源的組織體質,掌門人以「授權」為管理著力點,扁平化組織為兩級制,隊形呈任務小組(taskforce,即矩陣式)編排,公司制度由一線主管商訂的專案管理系統(Project Managing System,PMS)控管,各個隊員有具體的工作權責,按照自訂工作目標逐步完成。工作時,大家各自獨立作業,誰也不受誰的干擾,公文往返、技術討論,全靠e-mail進行;用餐時,統統要排班輪流抬便當、泡茶。
空有組織與制度,未必能保證溝通順暢、工作有效率。曾經待過中央級研究機構與國內知名大型軟體公司的陳盟輝進一步分析,科技公司專業人的能力與創意是否能良性循環,關鍵在於組織文化,這種文化不關心誰犯錯,只在乎有沒有改善行動。
輔導思源科技一段時間的沈舉三,順口丟出兩個問句,簡單勾勒思源的組織文化,「為什麼它有辦法請到齊全的專業人?而這群人又甘心地留下來效勞?」
和諧創造優勢
內部的和諧關係,促使軟體研發公司成員的能力與創意發揮到最大,對外的競合關係,則為新公司帶來立足國際化市場的優勢。學生時代外號「戰神」的呂茂田坦承,在國內發展EDA,確實遠離主戰場的煙硝,但是首要壓力仍是國際化。
電通所副所長謝錦銘觀察,產品定位優勢與行銷通路,是國內EDA業者國際化的不二法門。
對於本土市場,思源不但趁勢加開技術指導課程,提供隨叫服務,運用天時地利之便,加強與園區客戶的關係,潛心蒐集各方意見與訊息,強化產品功能。對於國外戰場,初步先鎖定美國矽谷,作大廠的ODM(原廠設計製造),策略聯盟,第二步再投資設點。呂茂田強調,明年將開張的新公司,初期僅協助建立行銷網路,互享研發成果,運作上軌道後,即維持矽谷式的獨立本質。
眼見台灣本土第一家EDA研發公司成軍不到一年半,就開拔到美國去,力捷資訊集團旗下一位經理人,幾次接觸思源後有些擔心,母公司的組織與經營規模,如何承受一下子國際化的衝擊。相關的國際化議題與憂慮,在園區二路六十號二樓安靜的辦公室裡,很少被提起。對於已經形成共識,能彈性調整組織、制度的思源人而言,討論下一次大家庭聚會的活動內容,搜尋第二條生產線的蹤影,期盼更多的「思源」來作伴等話題,會比較提神醒腦些。
EDA小辭典
EDA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縮寫,意指月電子設計自動化」,也就是積體電路(IC)設計所需的軟體工具。當電子產品趨向輕薄短小,百萬個元件電路系統高度壓縮到迷你的晶片上,不斷挑戰IC製程速度之際,EDA是縮短開發時間、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設計工具。目前應用領域有:半導體業、電腦業、消費性電子產品業、電信業以及航太工業等。
(何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