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山教授(1932~2018)是一位跨世紀、跨領域、跨地域的學者與公共知識份子。在1994~1997年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這篇短文敘述我在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中的講話,傳播他博學多才的一面。
(一)專業內要內行,專業外不外行
2012年6月應清大陳力俊校長之邀去畢業典禮講話。內心最大的願望是:想借這個機會,使清大同學更能分享仍在病中的沈前校長的才情與智慧。講題是「內外兼顧的知識人」:專業內要「內」行;專業外不「外」行。這也是呼應陳校長對清大人的勉勵,要「具備科學與人文素養」。
1964年去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任教時,自己最痛苦的發現是每到星期天打開200多頁《紐約時報》的星期天版,就會發現其中一半的題材是看不懂的,如科學、宗教、藝術、音樂、建築等等。
在「咖啡時間」(Coffee break)聽美國同事們談到他們觀賞過的歌劇、畫展、球賽,以及在國會辯論立法等等時,就像啞巴一般無從加入。我就強烈地體會到:僅有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要把知識領域擴大。
在相識的美國同事中,很快發現,除了他們的專業領域,他們都喜愛音樂、體育、藝術、歷史、文學、宗教,這即是我日後嚮往的所謂「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他們的淵博提醒自己專業外的不足。這即是為什麼我要求兩個孩子在大學要接受完整的Liberal Arts課程;這也是為什麼回到台灣一直在鼓吹:專業內要內行,專業外不外行。
沈校長的一生,從不羨慕那些大官、巨商、新貴;在專業領域,他沉醉其中;在專業外,他享有多姿多彩的人文情境。沈校長的一生言行,展現了從不間斷的學習、反省、包容、閱讀及愛國情操。
圓滿的人生就是在尋找各種因素的平衡:家庭與工作,所得與休閒,儲蓄與消費,小我與大我。要做一個內外兼顧的人,七或八成時間用於「專業」,二到三成時間用在吸取「專業外」的知識;避免「太多專業,太少人味」。
(二)面對「資訊超載」
今天年輕人面對的一個大問題是資訊太多,時間太少,即所謂Information over-load(資訊超載)。兩位美國管理專家(T. H. Davenport, J. C. Beck)提出了一個很實用的觀念:就要善用「注意力」,克服資訊超載的焦慮,「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一詞也就應運而生。「注意力」的定義就是把精神集中,投注在特定資訊的項目上。這些項目進入我們「意識」,經過篩選,然後決定是否採取行動。
讓我歸納善用「注意力」的四個要點:
(1)不需要把自己當成「消息最靈通的人」,做資訊的奴隸;當自己閱讀時間有限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流的讀物上。
(2)善用「注意力」,就是掌握「優先次序」,「捨」才會「得」。注意力難以聚焦的最大敵人,就是不肯說「不」。做人面面俱到,做事拖拖拉拉,決策左顧右盼。
(3)獲取資訊的原則:在當前假新聞滿天飛舞下,不在量,而在質;不在快速,而在精確;不在免費提供,而在是否實用。
(4)喪失注意力的人,等於喪失了自我;集中注意力的人,才能與時俱進。
各位優秀的清華畢業生,當你們戴上了「注意力」的鏡片,忽然周邊一切都變得比以前清晰,它使你清楚地分辨哪些該投入,哪些該放棄。
這樣你才會有時間,優雅地做一位「內外兼顧」、有氣質的人。你們的沈校長(任期1994~1997),就是這樣傑出的一位。
(三)沈校長的Legacy
我與沈校長相識40多年,深深地體會到他君子的氣度、奔放的才情、灑脫的文思、理性的觀察,以及對家國的憂思與愛情的頓悟。
可惜近年來他一直在清華校園的住宅中沉睡未醒,令所有海內外朋友不捨。剛才(2012.6.9下午)我和黃秉乾院士一起去探望了他,輕輕地告訴他:「等一下我會對你最掛念的清華同學講話。」
我要告訴清大同學,沈校長最大的掛念,就是希望你們每一位,都能擁有專業與通識的本領,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懷。這應當是你們對老校長最值得珍惜的遺澤(Legacy)。
沈校長在兩岸關係上投入了熱情與心血,且擁有左右逢源的機遇,但至今這個「中國結」依然無解,此一壯志未酬的惆悵變成了他離開人世最大的遺憾。
懷念一位跨世紀的中華知識份子
一位才子、一位君子、一位中國之子。
在南京誕生的沈君山教授,終於離開了這塊他眷戀的土地;但他留下來的遺澤(Legacy),是那麼鮮明地刻印在海內外友人的心中。
他一生瀟灑自在,出入於科學與人文之間、學府與廟堂之間、台灣與大陸之間、本土與國際之間、愛情與友情之間。
在台灣社會中,我們尊敬那些在專業領域中表現出色的人,也嚮往一些在他們專業領域以外,表現得博學多才、擁有人文素養的人。沈教授就是這樣傑出地二者兼有。沈教授最大的資產不是他擁有財富,而是他擁有專業與通識以及深厚的中華情懷。
我們與沈教授相識超過40年,病後他在清大的校園中度過令人心痛的11年沉睡日子,2018年9月12日上午,一位偉大的知識份子(1932~2018)悄悄地告辭。
君山
把心留給了中國,
把愛留給了台灣,
把情留給了清華,
把一生的典範留在人間。
張作錦、高希均、王力行
2018. 0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