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於今年1月26日落幕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各國重要領袖齊聚一堂,為世界經濟問題進行討論與倡議。其中,對於糧食安全以及農業的未來,世界經濟論壇制定了兩個目標:一是通過發展新的見解來加強全球糧食體系,促進優先行動領域的合作,包括利用技術和創新改變糧食體系,並在全球範圍內調動領導才能和專業知識。另一則是通過加強國家和地區層面的多利益相關方合作,動員新的投資,合作夥伴關係和最佳實踐,以實現具體成果,實現農業新視野。
專家預測,2050年全球98億人口的糧食需要,將比現在消耗的糧食還要多70%。也因此,建立高效且安全、有營養的糧食系統,並能永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戮力的方向。
荷蘭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出口國,僅次於美國,在世界食糧的供給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其實荷蘭的土地面積不算大,只比台灣大一點點;人口數1,708萬人,比台灣少649萬人;但身為小國,在農業上卻有著龐大的力量,荷蘭17萬農民,一年創造了超過2兆新台幣的產值。
當台灣因水果盛產,導致產銷失衡等困境時,荷蘭農業依舊追尋著高產量、高品質的種植生產,未曾停止,而且不斷進行研發與創新,讓農產品的質與量持續地提升。
荷蘭先天良田並不多、氣候條件也不是絕佳,位處強國環伺的歐陸,競爭也不算少,他究竟是如何憑藉著科技與知識,讓農業成為一門興盛的「產業」呢?
讓我們前進荷蘭,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