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有時候會罵學生,「像什麼樣子!」可是想一想,為什麼學生要有個樣子?教育應該是啟發年輕孩子,讓他們各自發展出生命的模樣。」
--開平高中校長夏惠汶
五年前,夏惠汶接任台北市私立開平高工校長後,覺得原來的校訓「精毅簡樸」太嚴肅,就將行之四十多年的校訓改為「健康、平衡、愉快」。然後又把職業學校改制為普通高中附設職業科,去年更通過教育部甄選,成為全國十九所試辦「綜合高中」的學校之一。
今年暑假,開平高中就要正式以「綜合高中」的類型招生。「綜合高中」的最大特色在於,打破傳統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的分野,讓性向未定的國中畢業生,能透過選課,再決定日後要升學或就業,亦即所謂「高一統整、高二試探、高三分流」的方式升學。
夏惠汶說到自己的經驗是,看到太多學生在考上高中之後,想轉職業科或普通科卻沒有選擇的機會,只好「不甘心」地繼續念下去或重考。改制為「綜合高中」,是希望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但是台灣教育欠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為了配合改制,學校採用許多新的觀念與做法預作準備。
學校的教育理念要做變革,首要之務是老師心態的調適。給學生更多空間、尊重他們的選擇權,意味著老師以往的權威管教必須要有所改變。為了協助老師成長,學校開始請卡內基中心設計訓練計畫,準備對學校老師推行「EQ教育」(情緒商數)的觀念。希望在改制為「綜合高中」之後,能藉由「EQ教育」引導學生情緒的發展,進而使學生認識到自我的需求與性向所在,為自己未來做選擇。
在課程的教學上,有些課程開始改採啟發式教學,希望給學生更多選擇的空間,讓學生學習怎麼去學習,而非背很多資料。一位教商科企管的老師王釗惠,鑑於部分學生對上課提不起興趣,提供另一種上課方式供學生選擇。不想「聽課」的學生,可以就指定的主題,在上課時間到圖書館找資料寫報告。地理課也由學生分組,每組一學期選定一個城市,做深入專題報告。
王釗惠說,目前為止還沒有學生申請新的上課方式,「但是至少給學生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機會」。剛開始也有老師憂心,如此一來,地理課一學期等於只「認識」一個城市,自己也覺得沒有盡到教學的責任。後來卻發現,學生在設定題目、蒐集資料時,更常和老師討論問題與想法,學生自己的觀點也一點一點形成。
要將一所私立職業學校改制為普通高中,生活教育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學生氣質的改變和自信心的加強。開平的做法是透過校長的口頭憚「遊戲玩耍」,鼓勵學生透過參與活動,例如上台表演「打架」,讓學生從排演到正式登台的過程中,發洩體力,學生從同學的掌聲得到成就感,鬧事情況就會慢慢減少。
最單純的期許
每個學期結束前一週,學校會停課安排滑水、騎馬等各種單項運動讓學生選擇參加。學生在一整個星期活動相處中,增加彼此的友善、了解,就算是吵架、對立,也是一種生活上的學習;如果學生玩出興趣,接下來的假期也可以從事正當的運動休閒。
夏惠汶對全校停課去「玩」,一點也不覺得不妥,他開玩笑的說:「壞學生是考試前把背的書忘了,好學生是考後忘記,背那麼多書幹嘛?」
對於新作法,學生剛開始還抱著懷疑的態度:「我們真的可以選擇嗎?」老師、家長更是難以接受,有些老師因無法接受,最後掛冠求去。遇到家長抗議校方給學生太大自由、不「逼」學生念書,學校回答更是坦白乾脆:「孩子如果叫他讀書就乖乖去讀的話,今天也不會來開平了。」
改變之初,各種理念上的衝突不斷發生,但是五年下來,一旬看似不經心的「遊戲玩耍」所獲得的成效卻相當凸顯。高中職的升學率(包括四技、二專)達到六、七成,而學生肇事率(打架、傷害等直接肢體衝突)則明顯降低八成以上,學校設施被惡意破壞的維修費用也減少近九成。
五年下來,這所位於復興南路小巷弄內的私立高中,經歷了一場內在革命。頭髮花白、穿著牛仔襯衫、吊帶褲、打著卡通領帶的夏惠汶一點也不以為作地說,學校外表雖然仍然「破破爛爛」;但「這裡最重要」,他指指腦袋:「學生了解自己,就會對自己的生命做下承諾、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開平高中名片背面印著一棵大樹,旁邊寫著:「成長從發掘自己開始」。夏惠汶對於學校改制為「綜合高中」,當作是能夠更尊重學生個人選擇的一種做法,把傳統教育中對學生成龍成鳳的沈重期待,還原為培養健全個人的單純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