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課本只是死知識 實務要懂靈活變通

社會與心理/教育學群學長姐帶路〉食品公司營養師 鄭庭宜

邱學慈
user

邱學慈

2018-02-23

瀏覽數 7,700+

課本只是死知識 實務要懂靈活變通
 

本文出自2018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入學後發現與想像有何不同? 

鄭庭宜(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營養科學與教育組2017畢,以下簡稱答)答:我高中念一類組,大一大二都是實驗課,如普通化學實驗、生理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等。每次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做實驗做到頭昏腦脹,真的會忘記自己剛剛才用過這根滴管,一不小心汙染到溶劑,實驗結果就全錯,又要從頭來過。

後來考營養師證照,過程也很痛苦。比方說你喝下這杯巧克力,裡面有醣、有脂肪、有蛋白質,每種物質怎麼變成分子、怎麼吸收、代謝途徑又是什麼。然後醣又分那麼多種,葡萄糖、乳醣、麥芽糖一大堆,單醣怎麼變雙醣、雙醣怎麼變單醣,這些就快搞死我了!

客製菜單 讓小朋友開心吃青菜 

問:你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 

答:我大三時參與「社區營養實習」,幫小朋友設計客製化的營養菜單。例如小朋友便祕,理論上就是要他多吃水果,但有氣喘的孩子,就不能多吃水果,就要依據他的狀況,讓他吃燕麥、糙米、青菜才對。

當時也遇過減重班的小朋友,如果我們只是照著衛教講義上碎碎念,不准他吃甜食、炸物;他聽聽就回家了,根本不可能做到,就會變成完全沒有成效的營養教育。我們要做的是,跟孩子討論出一個可行的方案,一點一點進步。我會用地瓜、米飯,做成不加糖的馬卡龍,外表五顏六色,又甜甜的,孩子都會開心地吃完。

問:在系上學到最有啟發的事情是? 

答:我去醫院實習時,才真正體會到,實驗室裡的化學分子和病人的需求是天差地遠。我曾遇到一個肥胖患者,剛動完手術,需要規劃術後飲食。這時絕對不能依照課本上教的,BMI值超標就幫他減肥,因為術後病人需要優先補充營養,之後再階段性地調降熱量。這些都是課堂上不會告訴你的實務,如果不懂得變通,真的會害死人!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問:這些訓練對你的幫助是? 

答:營養教育是一門畢生有用的學問,讓我隨時注意身體警訊。大三時,老師教完腎臟,我就把課堂所學對應到自己的健康狀況,覺得不太對勁。去檢查之後,果然發現尿液中的尿蛋白過高,腎臟出了問題。大概是常熬夜,又愛吃肉造成的。

之後就每天節制肉類攝取量。我的體重42公斤、中等活動量,以三根手指的寬度估算一份,一天只能吃三到五份肉。以前我很愛喝湯,但湯裡面有很多鹽分,如果是肉湯,還含有大量普林,非常糟糕!但大學生幾乎都外食,有附湯就喝了,誰會注意這些?所幸我知道怎麼調節飲食,一年之後再去健康檢查,尿蛋白全部消失了。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