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楊能舒也提醒學子,未來的學校,必須同時提供理論與實務,學生在學校就要有被培養成未來的專業工作者和創業家的準備。
民國67年,我到高雄台灣機械公司實習。有一天,工廠搬來一台電腦控制的CNC電子洗床。廠長說:「手冊在這,下禮拜我們來弄一下。」
大家都沒看過這種機器,只有一個大同畢業的同仁在大同公司實習時看過,以及另一個成大畢業的,在學校看過,但也沒碰過。
隔週早上九點廠長就找大家開會,拿出一個零件,告訴大家等一下來做這個,所有人就只有那兩位有讀過手冊。不過成大那位在調整偏差時切壞了零件,大同那位弄對了,沒多久,他就升了課長。
這個故事,不是要告訴大家私立技職更勝於國立大學,而是一個引子,當年不管你是技職體系還是一般大學,都還有機會在工廠裡透過實做,創造被看見的機會。然而,在工業4.0的智慧製造時代,可能你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