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經濟威力已盛極而衰,華人則正蓄勢迎接「龍的世紀」。不過,從日本手中奪下經濟盟主冠冕的並不僅是中國的國家力量,這背後有一股更強大的動力,而且世人應該及早認識。
那是張隱形的、複雜微妙的網絡。許多人察覺不出,但它將推促中國與華人登上全球經濟的顛峰。這面網絡是分散的、泛亞洲的,特別注重家族觀念與教育,目前正漸吹向全球伸展。最重要的是,這群人出奇地富有。這就是「華人現象」。
幾世紀以來,華人一直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但直到目前世人才意識到它的驚人之處。要瞭解這背後的動力,必須深入探究全球華人,他們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創業家。據估計,全球華人擁有兩兆至三兆美元的資產,很多人相信實際數字更高於此。
華人經濟跨國界
跨國界的華人經濟是目前全球第三大經濟勢力。
在亞洲的新興國家中,華人握有鉅額財富,遠超過他們的人數比例。比如,華人占馬來西亞人口的三0%,卻擁有一半以上的經濟力。在其他國家的對比更強烈。
某些歷史學家發出驚人之語: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活動,可說是租借給華人去經營,本國人只負責執政。
華人圈並不是一個國家,所以傳統上用來討論「國家」的語彙及概念,並不適於研究華人現象。
比方說,幾世紀以前,當科學家發現地球是圓的之後,早先認為地球是平的語彙就無法用來理解新現象了。
如今,冷戰已終結,市場經濟大行其道,但人們依然沿用舊有的詞彙與概念。因此,除非我們因應新局創造新語彙、新觀念,否則永遠無法搞清狀況。
舉例來說,目前的世界經濟並不是由國家主導,而是由一群人與一群人、企業與企業之間打交道。「網絡」成為全球經濟的新核心。華人則是「網絡中的網絡」這是新生的模式,也是世界經濟架構中的新形態。
華人經濟網中所有的主要成員彼此熟悉。他們的企業散布各地,但必要時即可通力合作。他們之間競爭激烈,卻也排斥圈外人,尤其是其他家族、村落或派系的人;一旦危機或商機出現,他們就會鞏固陣營、攜手合作。華人企業最講究「關係」。正如一位香港銀行家所說,「當有人考慮是否邀你合作時,一位圈內大老的私人推薦,比你拋到桌面的大把鈔票還有力得多。」
華人家族企業其實就是宗族和同鄉之網,許許多多小網交織成一大面鋪蓋全球的網絡。我們可以藉電腦網際網路(Internet)的例子來說明,網際網路由兩萬五千個網路串連而成,全球華人網絡也是由成千上萬的網絡組成的。
網際網路可以與無數網路與用戶連線,因為整個大網路並沒有中央控制。目前整個網際網路的用戶超過五千萬,到西元兩千年可能會有十億人。
網際網路的主控權「下放」至每個用戶,只有用戶本人能通往網絡。因為這種高度的分散性,再多人想加入都沒問題。同樣的,華人網絡也可以無限擴張,甚至大到足以改造亞洲經濟。
個體有效率,整體好運作
華人網絡與電腦網際網路還有另一共同點--沒有人能主控一切;或者說,市場掛帥。對網際網路而言,最重要的是觀念與資訊的市場,近年也開始重視商業市場。至於華人網絡,市場機能也是關鍵;不論華商是否把中國大陸當作祖國,他們決策時考慮中國,純粹是出於現實的市場因素。
這個華人經濟圈當中的個別網絡;沒有中央控制,而且效率特高。
我在「全球弔詭」一書中指出,系統愈大,個體就得愈有效率,整體才能成功運作。這也正是華人大網絡的情況。中國人單打獨鬥時最有效率,日本人則不論勝敗都習慣集體行動。華商這種特質在全球經濟競賽中特別靈光,他們反應敏捷,尤其善於應付政治變局。
所有強勁的網路都有一共通點;每部分都像是網路的中心。當我在科羅拉多州特魯雷得家中的網際網路上,與全球各地互通聲息時,彷彿自己就是一切的中心;其他五千萬用戶亦然。這威力真令人歎為觀止。
華人也有相同的體驗。當世界各地的華人透過網絡相互聯繫時,每個人都自覺是網絡的中心。個人主義的中國人,覺得為人作嫁沒有前途,都希望做自已的主人。在這種「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創業心驅使下,他們極為活躍、勇敢與積極進取。
如今的情勢是,中國大陸的創業家正加入這片全球華人網絡。而不是華人加入中國大陸。
華人網絡的企圖心特強。新加坡的華僑商會允諾發展一個名叫「世界華人商業網路(World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的電腦網路,將全球的華僑商會連線;這個高科技資訊網路將幫助所有華人交流資訊。此外,總部設在香港、有志成為華語CNN的傳訊電視,已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開播,著重報導全球華人動態。
世人或許認為,這齣戲的主角是中國;其實,不止於此,應說是全球華人網絡。
目前最重要的不是誰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是中國大陸的哪些地區、哪些企業家將加入華人網絡。他們將聯手推動亞洲經濟轉型,甚至會牽動全球經濟形勢。
華人網絡,組織典範
正如「全球弔詭」一書所說的,我愈來愈相信華人網絡將是二十一世紀的組織典範。
世界正由國家的組合轉變為網絡的組合。
全球有五千七百萬華人散布在六十個國家,其中八五%居住在東南亞。馬來西亞約有五百五十萬華僑,泰國有六百一十萬,印尼六百五十萬。新加坡、菲律賓及越南的華人超過一百萬。美國加州則是亞洲之外最大的華人社區,人數超過一百萬。九成以上的華人都已歸化僑居國,保留原國籍的大約只有兩百萬人。
華人在一般貿易與服務業上享有優勢。此外,許多重量級人物跨足金融業與不動產業,近二十年來更逐漸往全世界發展。譬如,華人擁有的盤谷銀行(Bankok Bank),也是泰國最大的銀行,在亞洲地區就不斷擴張。亞洲華人擁有的銀行與不動產公司也瞄準了北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北京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銀行,連遠在加勒比海的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都設有分行。
很多人認為台灣和香港已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今更應該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華人納入「大中華經濟圈」。
在這面華人網絡的頂峰、或該說是核心,有眾多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比如,印尼沙林集團的林紹良;馬來西亞糖業大王郭鶴年;在香港興建全球最高大廈的龔如心;泰國卜蜂集團的謝國民;香港富商李嘉誠;以及新加坡豐隆集團的郭今明。
如今我們甚至可以說,華僑掌管了中國大陸的經濟事務,正如他們也掌管了東南亞的經濟。
某些亞洲國家曾有排華現象,不過,非華裔的亞洲人近來也體察到,華僑與僑居國的利益絕不衝突。當今是一個資金與智慧無祖國的時代,華僑正可以扮演橋梁角色,幫助僑居地與華人大網絡連線,促進資金、理念、市場與智慧的交流。
華人是大贏家
冷戰落幕了,贏家是華人。
全球華人聯結成網的威力強大,關於這點,沒有人想得比新加坡的李光耀更透徹:「新加坡企業家若不及時參與這場當今最重大的變遷,將是一項錯誤……而且,如果我們不好好利用華人網絡來掌握機會,那簡直是愚昧不堪。」
事實上,李光耀企圖經由這面華人網絡,將小國寡民的新加坡的觸角伸向其他族群社會。他希望印度、巴基斯坦和阿拉伯的商人能定居於新加坡,然後藉助新加坡一流的航空與電信水準,發揮貿易大使的功能。李光耀也呼籲大家襄贊這種模式。
在國際合作當中,以及在僑居國和中國大陸之間,華人的確能夠發揮關鍵力量。即使最具種族意識的國家領導人,都樂觀其成。
這網絡還有另一面向。注重教育的華人,將成千上萬的下一代送到世界一流的大學與私立學校就讀。在伊頓中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史丹福、牛津和劍橋等著名學府,這些華人子弟結識了全球企業、政治精英的子女。也許並非刻意如此,但華人藉此建立了另一張全球網絡。我甚至曾聽某些台灣的父母表示,想送孩子去念中國大陸的大學,趁早和這條巨龍的權貴子弟建立關係,未來必定受惠無窮。
西方企業如果未能參與大亞洲的經濟飛騰,不但會喪失商機,更可能削弱競爭力。不可否認的,已臻成熟的西方經濟需要外來的刺激,西方技術和精密產品必須能更廣泛地應用與拓展新市場,而亞洲就是最具潛力的開發對象。
正如與電腦網際網路連線,西方也需要尋求與亞洲連線的門戶。
華人就是這道門戶。他們曾在西方住過、工作過,也曾與西方人士打交道。華人瞭解市場經濟,也知道如何運作。
華人最具全球性格局,而且正在醞釀一個真正全球性的運作模式。當西方人尚不懂得海外避風港的可貴時,華人已等在那兒了。全球有鉅額的資金握在華人手中,他們搜尋著最有利的投資對象。渴求外資挹注的國家,
應當盯緊華人。
目前,華人正在開發溫哥華成為「龍的世紀」的運作基地(華人占該地人口的二0%);許多香港大亨都已進駐該地,如李嘉誠、何鴻燊等。溫哥華所在的英屬哥倫比亞對海外收入免稅,因此特別受到華人垂青。這些華商把家人安置在景致優美的溫哥華,自己也服完「移民監」(申請公民身分所需的居留時間)之後,就在溫哥華與亞洲之間當空中飛人,或者藉由「資訊王國」操控他們遍佈太平洋邊緣的「企業王國」。在華人心目中 「國家認同」這回事,似乎只有在考慮稅率和流動便利性時才有意義。
華人手握的錢財,是西方國家理想的外資來源。華商正逐步進軍西方經濟,在許多地區產生了良性刺激。比如,華人已經改變了美國若干區域的經濟和文化景象,尤其是加州。
當全世界的國家力量式微、網絡興起,華人正在打造第一面真正全球性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