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麥肯錫(Mckinsey)報告指出,2025年,物聯網對全球的經濟貢獻,最高會超過11兆美元(約新台幣330兆元)。物聯網的領域包含製造、醫療、能源、交通等,一旦在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慧醫院的機械、設備、器具裡,裝上感應器,連了網,就進入萬物聯網的世界。
那麼,隨著物聯網時代到來,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在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主辦的孫運璿先生管理紀念講座上,全球工業電腦龍頭、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以「物聯網、分享經濟及第三波數位革命之共創模式」為題,分享他對物聯網的看法。
劉克振一開始就強調,未來10年,物聯網是巨大產業,「而且台灣很有機會的。」
他以史帝夫.凱斯(Steve Case)的《第三波數位革命》一書為引子,指出網路出現後的三波數位革命,分別是1985至1999年的PC及網際網路時代,2000至2015年的App經濟與行動革命時代,以及2016年後的物聯網時代。
PC及網際網路時代,主要建構網際網路,為線上世界打下基礎,驅動因素為產品、量產和水平分工,台灣的硬體供應鏈,在當時有良好表現;App經濟與行動革命時代,搜尋引擎、社群媒體及電子商務等新創公司不斷茁壯,講求快速與大流量,在軟體、應用較弱的台灣,沒能跟上這波潮流。
但到了物聯網時代,特性為無所不在的連線,實體產業會跟著轉型,講求軟硬整合,並專注垂直領域。
「物聯網不能沒有硬體。這是台灣的機會所在,像台灣傳產很厲害,工廠、醫院、零售都領先世界。」劉克振說,研華科技將物聯網的產業結構分成三個層次,包括雲、端、專業領域應用等面向。台灣在軟體、應用面雖較弱,但「端」是智慧裝置,台灣是全球製造重鎮,有超過15家工業電腦,位居世界第一。
他也強調,第二波網路革命多為單打獨鬥,第三波務必找尋跨領域夥伴,建立合作關係,因為遊戲規則需要生態鏈重新整合,政策跟產業規則也要重新制訂。
麥肯錫的報告提到,物聯網最大的系統整合應用市場是「智慧工廠」,預計2025年產值將達1.2至3.7兆美元(約新台幣36兆至111兆元),其次的智慧城市也有1.7兆美元(約新台幣51兆元),另外較大的市場還有智慧服務領域。
這和目前被廠商列為重點宣傳的智慧家居、車聯網似乎不太一樣?
「物聯網B2B比較大,要經過系統整合發生。」劉克振解釋,台灣不習慣B2B,總認為B2B市場很小,但歐、美都長出許多B2B公司,例如GE、西門子,B2C的大公司反而較少。雖然美國有蘋果,相較之下,也只有台灣有蘋果供應鏈。
同時,走B2C端的智慧家居,其實物聯網情境不多。劉克振舉例,家中冰箱告訴通知青菜沒了、牛奶沒了,窗簾會自動開闔,「技術很容易,但對一般人沒什麼用呀!不是必要服務,系統整合也無法進入。」
眾多學子都很好奇,在物聯網的時代,學生該學什麼好?
63歲的劉克振畢業於交大電信工程系,在過去是很夯的科系,「現在年代不一樣了,需要跨領域人才,懂一點專業知識,又懂一點物聯網,蠻好的。」他鼓勵學生,不必一直念同一個系,要學習兩種專業,例如醫療加商研,或農業加商研,在物聯網的專業領域應用層次能派上用場,「我現在錄取人才,最喜歡跨領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