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作家文波特在九歲的時候,下了一個決心;一旦發現頭上的第一根白髮,將馬上自盡。初入大學,趕上越戰後期學潮的當兒,她仍認同九歲時的想法。然而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她,著書、做研究,提倡女性可以有「新中年」,決定暫時不去理頭上的白髮。
一九五四年,邵美育在台灣「反攻備戰決策」帶來的生育高峰中,出世「報國」。踏入社會,她在起飛的成衣出口業,成為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一分子。去年她響應公司提早退休的辦法,離開了夕陽產業。單身的她,休息了半年,覺得心態上無法退休,轉向進入素來嚮往的旅遊業,打算下半輩子再創另一番名堂。
過去五年,一群美國中產階級,年過四十、或屆齡五十,身居企業高級主管位階的男性,興起重型機車熱。在美國各業蕭條中,把哈雷機車公司的業績,由一九八九年的八億美元不到,推升到九四年的十六億美元。
雖然分居不同地區、彼此也沒有相關,前面所提的這些人,卻有著共通點 他們都屬於一個赫赫有名的族群;在歐美,他們叫「嬰兒潮世代」;台灣稱之為「戰後的一代」--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十幾年的生育高峰下出世,目前於歐美、日本與許多亞洲國家,包括台灣的人口結構中,高居人數第一位的世代。
這個因人數眾多而出名的世代,在美國引起反越戰風潮、在台灣首創留學高峰、在東南亞見證殖民政權沒落,如今又因為一個原因而倍受矚目--他們就要「老」了。
二度起飛的人生
戰後第一年出生的嬰孩,一九九六年正式邁入五十大關。而這個世代更有一半以上的人,如今已年過四十。
更重要的是,這群經歷全球起飛年代的四十大軍,正以行動面對人生下一個階段的迷思與挑戰,帶動一波影響全球的「新年齡主義」--中年之後人生可以二度起飛。哈雷的四十狂飆已被視為這種心情的象徵。
行動,常是肇因於危機。
或許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世代像嬰兒潮這批人,在年富力盛,收入也優於社會其他世代的狀況下,卻不斷受到警告:「等著瞧,你們因為人數遠多過下一代,將來日子不會太好過。」
再過四年,美國社會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超過五十歲;法國與德國當二0三0年來到,全國有一半是老人;日本二十五年後兩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台灣已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標準;養老金不足、社會福利縮水、國家生產力下降……,這一連串的數字與預測,全都直指戰後的一代。
除了虎視耽耽的高齡社會問題,歐美的中生代親逢企業瘦身風潮,經驗了他們父執輩沒有遭遇過的,被迫提早退休危機;在日本,向來提供個人安全感的企業終身雇用制,則在戰後一代眼前逐漸崩解。
美國學者赫曼形容這個世代,到了今日正處於「失控與改變」之間。
這群人不只生的孩子少,也面臨了上一代所沒有的家庭制度解體;歐美社會本世紀第一波高離婚率由他們創造;亞洲國家目前四、五十歲的人口,許多因為離婚或未婚的關係,仍是一人家庭。新加坡四十到四十四歲的人口中,每五個女性,就有一個為單身。
傳統認為是人生後半段的經濟與人際保障,似乎與這群人愈離愈遠。
今年恰好五十歲,在台北青島東路自營印刷公司的周和鳴,對此形容:「自己有既是肇禍者又是受害者的恐怖感。不做點什麼會良心不安。」他以最傳統的方式,提高每個月定存的比例,並且開始慢跑、打太極。把「到八十歲拿拐杖可以自己走路」,當成強身目標。
的確,面對失控,嬰兒潮世代已開始施展應對的能力。財務的調整是最普遍的行動。
根據統計,美國習慣刷卡過日的嬰兒潮世代,過去三年的年儲蓄率,已經提高了一個百分點;日本中生代所購買的年金額度,是其父母輩的兩倍;台灣老年年金式的保險,近年中生代投保的人數以倍數成長。不過理財並非唯一的方式。
獨立互助要趁早
也是九五年,日本一群服務於三菱等大商社的中、高級主管,帶著他們一貫嚴肅的表情,自費遠赴德國「考察」當地的老人自助組織。回國後,這群還不滿五十、或剛過五十歲的企業人,在組織間發起成立「人生銀行」;參與者在六十九歲前每周撥出固定時間,義務服務有需要的老人,等將來從人生銀行「結帳」之後,可以相對時間,享受後開戶者的服務。
這一群擅於解決企業危機的中生代,這次提出的是他們自身面對日本高齡化社會危機的方案 提早獨立互助。
向來比上一代更擅於利用「人民力量」進行各種運動的嬰兒潮世代,已經開始從自身的人際網絡尋求出路,「人生銀行」只是一例,無論歐、美,為預備中老年生活而在嬰兒潮世代中興起的互助團體,諸如法國的「海豚社」、美國的「火熱媽媽」組織,近年愈來愈多。
小小的潮流反映出,這個世代面對未來,並非只能應對危機,「他們擁有的條件,將可開創大不同於前的中老年生活形態。」「兩千年大趨勢」作者奈思比在其書中指出。
從教育程度來看,戰後的一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受高等教育的一群人;無論在亞洲或美國,他們都首創大專學生人數的高峰,美國企管研究所第一批「穿裙子」的學生,也自嬰兒潮世代開始,將在未來幾年,帶動美國女性高級主管人數的高峰。
以經歷來看,「這一代,是「文明進步壓縮時代」來臨的先頭部隊。」「經濟學人」雜誌如此形容。
從各類避孕藥的發明到試管嬰兒的誕生;從人類登陸月球,到基因工程興起;從第一台個人電腦誕生,到網路人口暴漲,這一代人不只身歷其境,也是先驅。不斷地經歷科技、文化潮流的洗禮,使他們可以用一種更具實驗性的態度,面對下個人生階段。
創造不一樣的下半生
「家庭電腦」月刊發行人詹宏志,四十歲時才學電腦,隨即因認為電腦教育是台灣下個世紀競爭力的基礎,而投入電腦雜誌行業。
美國杜克大學的「另類職業」成人教育課程開辦,參加的多半是想在下半輩子開創另類人生的中年人;各行各業的經理人、律師、家庭主婦…,帶著探索的心情學習畜牧業、庭園裝潢、雜誌電腦編輯…。
該校成人教育主任易普生表示:「這些人不僅不打算到二十一世紀時,坐在公園板凳上餵鴿子,他們還想改寫年齡倫理。」
想要過一個更獨立、更不一樣的下階段人生,正是這一代挑戰未來最大的動力。
年少時曾參與馬來西亞政治反對運動,現為新加坡「開發房地產公司」副總裁的馬瀾,在其四十八歲生日時,向朋友表示:「在我的內心,我一直是叛逆者。」而他從四十五歲開始接受心肺復甦術等訓練,規畫自己從五十歲開始當二十年的醫院急救義工,「反叛等著被急救的年齡」。
現年四十四歲的嘉新水泥總經理張安平認為,現在的中生代每個人都想「跳出一些框框」,也說出了這個世代的心情。
四十二歲,泰國著名的劇場導演蒲隆苳表示:「我們的上一代是不敢質疑的一代,我們的下一代是沒有質疑的一代。至於我們,絕不會隨便接受別人為我們設定的未來圖象。」
九三年時,德國明鏡周刊曾發表一項對四十至五十歲中年人的調查,詢間他們對自己六十五歲之後角色的看法,出人意料的,只有不到二成的人將自己的末來定位為「退休的老人」。高居第一位的答案是「旅行學習者」,其次包括了「環保工作者」、「創業者」、「企管顧問」,以及「提供銀髮族協助的義工」……。更重要的是,近五成的人表示,他們已開始為自己的想法做準備。
當許多媒體與政府,仍把重點放在討論嬰兒潮世代未來的退休金、醫療、老年照護等問題面上時,這個世代有許多人,已經朝著更積極的方向進行了。
能量飽滿的領導世代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有愈來愈多的人,投下精力,或從醫學或從生涯發展的角度,重新檢驗、甚至打破過去對年齡的迷思。
四十六歲的哈佛醫學院教授范能,進行人過五十智能的第二曲線發展研究;耶魯心理學家羅汀從社會參與度來看老化的速度,都挑戰了過去人過中年「什麼都往下褡」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對年齡倫理的觀念改革興起。
包括「第二成年期」、「人生第三紀元」、「新中年」與「積極老年」等類似觀念,在過去幾年紛紛出現。
提出「第二成年期」概念的美國作家雪怡指出;從嬰兒潮世代開始,美國人因著教育、晚婚與工作轉換機會增加,花了比前一世代更長的時間成長;「當我們到四十歲,我們才覺得自己完全「長大」。……四十歲的婦女才開始懷孕、五十五歲的人可以透過人工受精得子;而一個活到四十歲健康的成人,未來有機會再過另一個四十歲…」。所以她以「第二成年期」形容今日人生四十五歲到八十歲的階段。而她特別強調從四十歲進入五十歲,正是這代中年人能聆聽自己內心、發揮最大潛能的黃金時段。(見四二頁圖)
發展社會學家葛特曼分析,當今對於年齡的觀念革命,以水平觀點替代了垂直觀點,「人生階段不再是從日出到日落,而是星星、月亮、太陽各爭其輝。」
這也是為什麼面臨高齡化危機的日本社會,現在給予嬰兒潮世代新的稱謂 「兩千年世代」,意味著這個世代到了下個世紀,依然是能量飽滿,領導未來。
而許多學者已預測;平均壽命延長所帶來的更多樣的職業、跨世代的婚姻、更寬廣的社會網絡、對科技更高的掌握度,以及隨著年齡漸升所激發的新生產力、創造力與新角色,都將透過「兩千年世代」,大規模地展現。而現有的一些教育、文化、消費觀也都將隨之改變。
美國勞工局就估計,六十五歲以上的就業機會,隨著身具專業知識的嬰兒潮世代年齡成長,將從二0二0年起大幅增加。七十歲上班族,從這個世代起,將不會是異數。
這樣的趨勢在目前已經逐漸出現。
一九八0年代中期才在日本出現的銀髮人才中心,到九0年代末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二十幾萬人的會員中,就業率在七0%以上。
中生選擇,從「心」開始
美國的「心靈延展大學」,針對國際觀豐富的嬰兒潮世代,以及現在許多活躍的老人,設計了各樣旅遊、冒險,加上短期技能學習(如電腦繪圖)的課程,已經被業界視為下個世紀市場的新寵。
瞄準公元二千年之後,美國白領嬰兒潮世代,收入達到了高峰,子女羈絆大為減輕,所可能帶來的市場力,一些機靈的美國公司,已開始調整他們的廣告哲學,包括起用五十歲以上人士來寫文案。
日本企業界興起「黃金企畫」的概念,意即;誰能領先抓住兩千年世代繼「嬉皮」、「雅痞」之後將創造的的新生活模式,誰就能在市場上一著先機。
而無論大環境將怎麼改變,許多「兩千年世代」面對人生第二波,他們的心情或許就像香港佐丹奴創辦人黎智英一樣:「我們經歷了從單選到複選的年代,」四十五歲的黎智英表示,「人過中年,未來依然有複選的機會和能力,只是哪一樣對人類更好?」
許多中生代的選擇已經從「心」開始。
近來在歐美、日本投入簡樸生活運動的,幾乎都是這個世代的人。「花更少的錢為自己、減少破壞社會與環境的浪費、只給關心他人更多的時間」 這是日本東京一個名為「安靜、簡單」的社團的座右銘。其中的成員,大多數正是一群四、五十歲的中年人。
服務於安泰人壽的章芎明發現,與台灣四十幾歲的客戶安排保險計畫時,許多人都會談及他們正在認真思考下個階段的人生:「我生命的角色是什麼?」、「我有沒有可能去實現一些過去無力實現的夢想?」……,而且,思考的角度多半不是利己,而是付出。
現代人力潛能開發中心負責人張小鳳,認為未來台灣戰後的一代,在公民角色上,將會發揮比上一代更大的力量。從現在他們在政黨義工、宗教與公益團體上的熱情就可以看出來。
羅馬俱樂部早幾年前就在「全球革命」一書中指出:未來除了政府與私人企業之外,民間第三部門,如各樣的義務服務、互助團體、環保、教育、社區的自發性組織,將會是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重要的支撐。而其重任將落在仍然活躍的嬰兒潮世代。
美國退休義工協會已估計,嬰兒潮世代在末來二十年的投入,足以使該組織的服務工作規模,成為全美首屈一指。
「順從內在驅力,跳脫八0年代只有工作的生活框框,將會使這群在二十世紀時,推動了女性主義、環保運動、心靈運動的族群,進入下個世紀,再創社會互助運動的高峰。」德國明鏡周刊對二千年世代新年齡主義的面貌,做出這樣的預測。
心理學家愛瑞生曾說:「人要到過了中年,才會真正成為「生命的生產者」。」一九九五,兩千年世代點起第一根五十歲生日蠟燭,愛瑞生的話,也許可以透過他們得到更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