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力講座第三場主題為「不設限的世代 再創青銀合作新方法」,由信義企業集團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高治華擔任引言人,邀請「玖樓共生公寓」談青年與銀髮族共居的新模式,以及「洄游農村計畫」介紹大學生如何透過駐村,找到振興農村社區的創新手法。
創新租屋媒合平台 打造青銀共居實驗場
柯伯麟和王維綱、潘信榮三人在2015年共同創辦「玖樓共生公寓」,創辦初心是希望減少因高齡社會形成老人獨居或與子女不同住所衍生的閒置空間問題,並提供出外打拼的年輕人更友善的租屋環境,因而推出「青銀共居」的新型態租屋服務。
看好青銀共居將成為台灣下一個被認可的生活方式,玖樓目前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在三峽北大青年社會住宅展開青銀共居計畫,試圖以創新模式解決青年蝸居、空間閒置及退休長輩安養三大問題。
以社群經營為導向,玖樓嘗試組合多元生活形態的室友,並將高齡房東納入社群之中,透過共生公寓的公共空間,不定期舉辦交流活動,讓共生公寓成為室友與房東互相照顧的小型社區。
玖樓也從空間營造、社群經營、物業管理三方面,著手改善租屋流程。包括提供空間風格及配置規劃建議;以會員制篩選住客,透過社群經理協助室友建立人際網絡;提供智慧化管理平台,協助屋主完成簽約、收租、設備報修、及保險等流程。
九零後的在地探索 青年下鄉解決農村問題
農委會水保局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已舉辦七屆,目的是讓青年透過駐村看到真實的在地議題,提出解決方案,並透過實踐找到自我價值。方式是以六到十人的學生隊員,加上一名指導老師,並和社區一起報名。
洄游農村計畫負責人柯勇全指出,計畫的特色是信任,由參加團隊自己訂定計畫內容及時程,只去訪視一次,並鼓勵隨時調整計畫,減少創新可能性的阻礙。由信義房屋全額贊助獎金,也是完全放手不干預執行過程。
要確保計畫完成,最重要的是競爭機制的設計。計畫開始提供每組團隊十二萬獎助金,完成後舉辦成果發表及競賽,學生必須通過社區及網路社群的認可。強調真實回饋,找尋社區共同在意的事情,並創造社區認同。
成功案例有台中教育大學學生為了促成農棄物再生,回收梨穗製成梨煙筆,從鉛筆、原子筆做到鋼筆,並組成「梨理人農村工作室」展開群眾募資。廖怡雅則應用工業設計所學,投入再造苗栗苑裡的藺草編織產業,讓原本一頂兩百元的藺草帽,變成林百貨熱賣的萬元文創商品,還送工藝師阿嬤出國比賽展覽。現在她自創品牌「藺子」,致力打造共同工作空間及技術傳承。
洄游農村計畫關注的是學生如何建立長期機制,以及平衡社區發展與商品化的需求。以農棄再生製品為例,朝向開發更多產品線,並協助社區建置大量回收系統;藺子創業之後則另覓藺草工藝師,開發新通路,繼續與社區共生共榮。期待未來計畫能從公部門轉由學生自辦,與企業合作,自成一股力量。
啟動善的循環 讓創意永續發展
人際相處問題常使立意良好的計畫陷入困境。洄游計畫也曾遇到學生下鄉期間遭逢社區分裂,透過事後介入讓學生了解問題所在,也讓失敗的下鄉經驗成為寶貴的人生經歷。玖樓則是透過智慧化管理系統簡化管理流程,及社群經理協調人際關係,創造和諧的合住關係。
主持人高治華總結,兩個計畫的共通點是「永續」,不管是解決社區問題或創業,
當大家都把未來放在心裡,希望啟動善的循環,才可朝永續經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