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人生如旅行,各有各的際遇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10-21

瀏覽數 26,400+

人生如旅行,各有各的際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一個有著高遠理想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也會經常受到很多這一類的批評,因此許多人常覺得孤單、寂寞,而放棄了理想和努力,是不是這樣?他接著說:「適莽蒼者,三凔而反,腹猶果然。……」這裡若加一個「人生」或會更清楚,他說,其實啊,人生好比一段旅程,就好像我們準備前往某莽原、野外去一般,有的三凔而反,就只是到郊外走走,一天就能來回。你們有沒有看過豐子愷的文集,其中有一篇紀念他一個兒子的出生,只是這個兒子一出生,心臟才跳一下就死去了,於是他問:你來這個世界的意義何在?要來為什麼不長一點,僅僅就這樣一下而已,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的確,看看這世上,有的人活到九十、一百歲,精神壯碩,有的人十幾歲就得到老人病,提前老化。有的人這樣,有的人那樣,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真是不可思議。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人生真是充滿了疑惑,在整個人生中,許多事物都不是我們能解答的。於是莊子說我們的人生就像旅行,有的到郊外旅行(凔,餐也。反,返也),一天來回,回來時,「腹猶果然」,他的肚子還是飽飽的(果,充實貌)。而有的生命旅途就好像往百里之外去一樣,「宿舂糧」,必須帶隔夜的糧食(宿,隔夜;舂糧,把米打碎)。又有的人一生,就好像要往千里之外一樣,須三月聚糧,也就是必須準備三個月的糧食,或說是長期的糧食,像這樣的人生「之二蟲又何知」,「蟲」字用得真好。這兩個小東西(之,此也;蟲,小東西,又能知道什麼?因從牠們的生活經驗裡,絕無法想像,有人能一飛千里,或必須一沖千里,才活得下去。讀過《中庸》的同學或許會知道,這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部分。

或問何以有人天生要走千里的路,有人走百里就得停,甚至有人只有短短幾天而已呢?總而言之,那其中有人類無可抗拒的部分。莊子在自然限制的前提中,教導我們如何從這裡脫困而出,以獲得大自由、大自在、大喜悅、大快樂。因此《莊子》整部書就由此講到心靈的活動,它的方式是透過心靈的自覺和認識來達到, 到了《中庸》,就根據這一觀念, 再加上儒家的基本精神, 進一步講「修道之謂教」。

其人生的目的一樣,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中庸》「修道之謂教」的部分,著重在「修」,在「教」,這是人為的努力,所以我常跟你們說:《中庸》是儒家接受道家的思想,加以融合而再發揮,那是儒家的再出發。基本上,如果以儒家為中國思想的中心(或本位),《禮記》這本書,特別是《大學》《中庸》,事實上是中國文藝復興的代表,所以中國文藝復興的第一期,可說是在戰國的晚期,漢朝的初年;同時,這時期的重要性,就是將先秦的所有思想大融合,而以儒、道兩家為其骨幹,為其基本。

「小知不及大知。」

《莊子》文章之妙,妙在這兒,此二蟲又何知?到這裡,下面馬上說:「小知不及大知。」牠們為什麼不知?因為牠們之所知乃是小知。何以小知不及大知呢?因為「小年不及大年」。

在此還放進了時間的問題。我們的認知,受經驗的影響,我們的經驗,剛才以大鵬為例,受空間、環境的影響;同時,進而也受時間的影響。你們十七歲對事物的認識,跟將來到四十歲絕對不同,今天聽我講課,你們好像都懂了;可是等到四十幾歲再回想,你會有更大的發現,更大的收穫。那是因為你們長大了,有更多生活經驗,會對儒家、道家有更大的感動。因為屆時你們已有了很豐富的人生經歷了,你們可能也已經歷經各種衝擊了。這時你再讀《中庸》、《莊子》、《論語》、《孟子》……你會覺得好得不得了。有的甚至成了基督徒,或佛教徒了,而這些都可能是年輕時堅決反對的。如愛因斯坦,他老了也就信教了。因時間的不同,所以小知不及大知,而二蟲之不知,乃是不及在牠們的生活經驗中。

而生活經驗中,除了空間的問題外,還有時間的問題。接下來的一段則是打破我們時間的限制,如此突破時空的限制,讓我們了解到人在時空中所受到的各種影響,常決定我們的各種經驗、感覺,以致決定我們的認知與判斷,而這也就是人生不自由、不平等的根源了。我們若能打破這些限制,生命就會更開闊、活潑。莊子根據他的理論,以生花妙筆,一層層推出,真是精彩極了。

人生如旅行,各有各的際遇_img_1

本文節錄自:《辛老師的私房國文課》一書,辛意雲著,臺灣商務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Deanna Ritchie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