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大停電,導致全國592萬戶受影響,政府立即定調人為疏失的「意外」,開始究責、補償,經濟部長李世光「被辭職」下台,每戶將可扣抵一日電費。
貌似政府只要扣上「意外」兩個字,過一段時間,民眾就會健忘,然後地球照樣自轉、社會正常運作。
其實,停電並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凸顯的是脆弱跟不切實際的能源政策,而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重大政策都被「民粹」所綁架。
根據今年6月底,國民黨智庫所做的民調顯示,如果未來供電不足,多數民意(71.6%)支持核電廠繼續運轉,直到替代能源足夠為止。
這10幾年來,台灣自始自終就不是一個「少數服從多數」的社會,而是誰的聲音大、占據媒體版面,誰就代表「假多數」的一方。
政黨的意識型態、少數聲音左右施政的方向,正是台灣停滯不前的元兇之一。
「非核家園」確實是全民願景,但大前題是政府必須在「確保供電穩定」的基礎上,提出可行且完善的能源替代方案。
實際上則不然,新政府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先定下2025的非核目標,再透過「加減乘除」的數字遊戲,預計在2025年時,天然氣由目前的36%提升至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將核能降為零。
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種夢幻的能源政策,遲早要出意外。但是,真實的聲音很難被聽見,甚至有不少人刻意選擇不聽。
大家都知道台灣資源貧乏,天然氣近9成都要靠進口,一旦受天候影響,船隻難以靠岸,更不要說國際發生動亂,能源運送將被中斷。
就在2002年時,當時的台電董事長林文淵,就是因為無預警對工業大戶限電,成為最短命的台電董事長,上任僅69天就下台。當年限電的主因,正是中油的天然氣船隻來不及運補所致。
更棘手的是,台灣的天然氣接收站體積過小,安全存量不足,現有的天然氣儲槽,僅約16天的存量,只要補運船隻誤點,發電就會開天窗。
台電當然知道天然氣發電的不確定性,中油也清楚現有的2座天然氣接收站,接收容量都已達飽和,才會急著想在桃園觀塘工業區港口,興建第3座天然氣接收站,但是該計畫現已因環團護「藻礁」的爭議而延宕不前。
環團認為,該地是全台最大規模的藻礁群,應受到保護,如果全面開發,大潭將完全失去海岸,要求中油另選其他地方。
按照這樣的情勢發展下去,小英總統的非核承諾鐵定跳票,沒有天然氣接收站就無法補給足夠的發電能源,試問天然氣發電占比如何從36%成長至50%?
何止能源政策滯礙難行,垃圾、海岸線、空汙議題,哪一個不是被「民粹」所左右。
人民確實是國家的主人,但當談到能源議題時,不少人被自喻為環團的言論所煽動,選擇了不切實際的能源政策。
少數民意決定一切,連政治人物也不得不低頭。以事業廢棄物為例,台南的龍崎掩埋場合法興建,至今環評依然有效,也走完政府設置輔導的法定程序,僅因部分居民、環團反對,台南市長賴清德也硬不起來,台南市政府至今仍未重發水土保持的施工許可證。
多數民眾可能不知道,台灣已找不到合法的廢棄物掩埋場了。因無足夠的合法掩埋場,經常發現違法偷倒的廢棄物。業者找不到地方存放,只好放在廠區中,許多工廠不是作為生產賺錢,而是用來裝「事業廢棄物」。截至目前為止,全國有70幾萬噸的汙泥暫存在廠區內,貯存的爐碴也有19萬噸之多。
家戶垃圾也一樣,民眾只管倒垃圾,卻不管垃圾能不能處理?所以花數十億打造的焚化爐變成蚊子館,然後地方政府還要花大錢、哀求外縣市幫忙燒垃圾。
套用環工界最常用的比喻:人不能沒有廁所,不然就會隨地大小便;人所製造的垃圾、廢棄物也一樣,沒有合法掩埋場、合格處理廠,只好四處流竄,汙染環境。
這幾年下來,「民粹取代民意」「多數服從少數」的結果是,限電不會只停當初說「我是人,我反核」的家戶,而是不分藍綠、不分地區,都要共同承擔無預警停電、垃圾堆成山、廢棄物汙染家園的後果。
當筆者到東協諸國訪問時,不少當地台商感嘆良多地說,在海外多年,兩相比較後,才知道台灣人很幸福。發生什麼事都是別人的錯,找不到工作是政府的錯、空氣不好是工廠的錯,忘了自己是否夠努力,也忘記本身正是空汙的製造者之一,開車、騎機車、燒稻草、排油煙都是PM2.5的汙染源。
當民眾手指著中央、部會、地方罵時,四個指頭卻是指向自己,難道民眾都沒有責任嗎?執政黨是誰選出來的?不切實際的能源政策是誰支持的?合法的垃圾掩埋場是誰不要的?
大家都會說「台灣是寶島」,這個得來不易的封號,理應好好珍惜。但現在,台灣的處境已愈來愈嚴峻,不管是外交、經濟、民生議題,我們都沒有本錢再內耗空轉下去,也無法忍受意識型態繼續綁架前途。
最終,僅能卑微地期待「民粹退位、真理浮現」的這一天,能早點來臨。
圖:竹仔門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