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聽得爛熟的科技業白手起家的故事,幾個理工研究生湊筆小錢,試著把研究成果推向市場,一炮而紅之後才正式開起公司。成立三年的北京科利華電腦,正是大陸第三代民營企業典型。
畢業於清華物理研究所的科利華總經理宋朝弟,曾任教哈爾濱電工學院,這個背景促使他鎖定教育軟體市場,創業之作就是協助學校行政電腦化的「校長辦公系統」。「開始只是為了解決學校的管理問題,解除老師刻鋼板等繁重的工作。」長得細高瘦削的宋朝弟回憶。
從消極面看,科利華選定的是個消費力不高的市場;但從積極面看,那也是個無競爭的空白地區。結果,大陸龐大的市場養活了這項區隔性極強的產品。
定位策略成功後,科利華去年又推出中小學生輔助教材「電腦家庭教師」軟體,這個定價三千九百人民幣的高單價軟體,一百天內就賣出一萬套。現在,年營收已達五千萬元的科利華,把發展遠景定為「成為中國最優秀的電腦教育軟件公司」。
朝制度化發展
走教育路線,「開始是一個戰術,現在變成一個戰略。」宋朝弟承認最初並無如此偉大的抱負。而這也使科利華在獲利之餘,還贏得官方支持與社會形象,一位北京企業界人士就形容這家公司:「在沒錢的地方賺錢,還賺得很體面」。
充分發揮教育定位的優勢,科利華還用教育方式行銷、開發人才。
推出第一項產品時,科利華放棄走經銷商路線,他們邀請客戶(也就是學校老師)到公司上課,「家教軟體」的促銷術則是舉辦學生「萬人試用大會」。宋朝弟相信,他的客戶特性是「全學懂了才會掏錢來買」。
因此,科利華選擇業務員的首要條件就是講課能力,當過老師優先錄用。為了開發客戶導向的產品,去年成立了大陸企業第一個教學研究中心,擁有五十位下海的專任教師與四十位兼任教師的龐大智庫,讓「家教軟體」每年推出增訂磁片,免費贈送客戶,這項售後服務讓仿冒廠商無法跟進,也就擺脫盜版的困擾。
能不斷吸引知識分子的加入,成了現階段科利華的優勢。而歸根究柢原因仍在定位,「既賺錢又能貢獻教育,下海下得踏實、自豪。」宋朝弟當初就是如此在下海與理想的矛盾中找出兩全之策。今年起,科利華開始從各地選拔十二位教師,資助他們進北京師大念博、碩士,為長期強化定位與人才開發再加把勁。
和一般個體戶起家的私營企業不同,宋朝弟已發現公司該朝制度化發展,但他也感受到長期計畫經濟下,要強調嚴格管理,分寸很難拿捏,特別是在跳槽風盛、產品開發期長的電腦軟體業。
「慢慢落實、逐步到位吧!」宋朝弟用科技人慣有的沈穩語調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