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選舉把地方政府變大了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5-05-15

瀏覽數 15,800+

選舉把地方政府變大了
 

本文出自 1995 / 6月號雜誌 第108期遠見雜誌

參選一場日本東京市長選舉,需要花多少錢?

今年四月初,日本第十三屆地方選舉,東京都和大阪府將近兩千萬的民眾,選出了兩個無黨無派的喜劇演員--青島辛男與橫山諾克,做為這兩個地區的知事(市長)。前者的競選經費只有二十萬元,而後者只靠一輛腳踏車拜票。

對於大部分的日本政壇人士而言,這樣的結果不是一場鬧劇,而是一項不可輕忽的警訊 。從前年日本民眾把自民黨從數十年的執政寶座上拉下來開始,日本政治已經經歷了一連串的「地殼大變動」。如今從兩大都會區的選票中似乎可以窺見端倪,地方政府將會是下一波變革的重點。

東京區五八%的選票投給了青島,擠下來的是由自民黨、社會黨、先驅新黨等共同強力支持的石原信堆,及包括大前研一等赫赫有名的候選人。

然而,「無論青島或橫山,都不是市民心日中的理想人選,民眾只是用選票表示,他們不再接受舊有的模式,他們要求新而值得信任的地方政府。」朝日新聞社論指出。

揚棄高度一致性

要取得民眾信任,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日本政府中央強、地方弱的問題。

中央政府的官僚掌管了與一萬一千多條法令規章有關的業務,從衛生所、鐵路、防空消防,到計程車,甚至電纜車的門票無所不管。長久以來,日本民眾也習慣仰仗中央政府來照顧地方的需要,無論是要建設新的捷運或者是開闢工業區,大家的眼光都是朝向東京的中央政府。至於日本的縣市政府、村、町長,套句日本前任新生黨幹車長小澤一郎的話;只不過是中央政府的「駐外機構」罷了。

日本的文官制度,特別是中央政府龐大的政治機器,過去一言被視為日本安定的力量;不管大小事情,總有「中央媽媽」替地方頂著,中央提供補助金、交由地方建設的治理模式,使得日本連公園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廣場、一樣的鞦韆、一樣的翹翹板」,小澤一郎在其「改造日本」一書中如此形容。

但這樣一個以穩定為取向的模式,在社會日益開放、民眾自主意識愈來愈高的今天,已經不能滿足選民。

以九州地區的上田先生為例,他因為想在當地成立連鎖超商,結果經歷了從地方到中央,三十多道關卡、將近百張申請表格的手續,連建築物使用了多少進口建材,中央政府都要插手管。火大的上田先生現在聯合當地同業,倡言中央應該下放大部分商業主管權給地方。

這並不是一個特例。

單單追求「經濟發展」、不講究個人好惡的精神,已逐漸自日本民間消失。現在最流行的字眼是「生活取向」,「它代表了民眾需求為優先,講究品質、便利與彈性的精神。」早稻田大學學者橫須賀一指出。企業短工時與週休二日的趨勢已率先回應了這一點,而民眾下一步的要求,則是一個能機動應對民間需求的「服務業型.」地方政府。

例如,橫濱市約有兩千五百名家庭主婦,成立了一個名為「市民政治」的團體,督促地方政府在環保與資源回收,以及教育上提出更迅速、更有創意的措施。該團體的一名負責人就指出,依靠中央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地方政府,對民間的需求敏感度低,未來注定要失去民心。

「未來單是一項老人照護的問題,就需要更高度自主的地方政府,才能切實從地方的角度來經營。」名古屋地區一家醫院的院長青禾山原指出。

從泡沫經濟的消失、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犯罪率的增加,到東京地鐵的毒氣事件,都讓日本人迫切需要一個效率高且親民的地方政府。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貼近民眾才受歡迎

此次地方選舉之前,日本民意調查機構所做的研究也發現,近七成的選區民眾,把地方建設的品質、地方政府面對問題的反應能力,看得比日本與美國談判能否獲勝更重要。

美國國會研究單位最近向參眾兩院提出一份「聯合政權下的日本新時代」調查報告,其中分析指出,日本各樣資源和決策權集中於東京當局,反而使得領導中樞在面對國內外多變的情勢時,出現愈來愈多判斷遲緩的痴呆現象。

無巧不巧,就在今年地方選舉不久前,關西地區一場超級大地震,把日本中央集權式的官僚運作問題,赤裸裸地暴露在全國百姓面前。

日本自衛隊在地震發生過後四個小時才出動救援,據估計至少有一千五百人因為這期間的耽延而拯救不及。至於自衛隊為什麼那麼慢才行動,竟然是因為中央政府沒有警覺到災難的嚴重性,以致太晚下令。而村山政府在災害發生的第一天,什麼事都沒做,只等國土廳長的視察報告。

從中央到地方,繁瑣的行政程序深刻顯露了萬能「中央媽媽」僵化害事的一面。

「改造官僚體系的呼聲在最近達到了高潮。」一名觀察家指出。

即便是中央政府內部,現在同樣有許多人支持地方自治的落實。一位通產省高級官員表示,日本如果想在本世紀結束前成為全球政經同樣強勢的國家,中央政府就應該專心致力於外交、國防與經貿的建設,把其他的權力下放。

持有同樣想法的政治人物,還包括前任首相海部俊樹以及小澤一郎。

出身地方官員的海部,在卸任之後的重要工作目標,就是倡議修訂地方自治法與財政法,重新分配中央與地方的工作,把農工生產、育樂休閒、公共建設等權還於地方。小澤則是喊出建立「新分權體制」的口號,以制訂「地方分權基本法」,在全日本建立三百個自治行政區為訴求。

藉選票改造事實

民心的走向,已經對目前的中央政府造成了壓力。

去年年底時,首相村山富士承諾要在今夏重新修訂法令,將部分中央權限下放地方。儘管他並沒有明確指出,究竟有哪些部分會從中央回歸地方,不少觀察家也認為其「安撫」的意義大過於實質的意義,但大多數的民眾仍然認為這至少是好的起步。

「我們有很多點子,就等著他們(中央)把更多主管工商業的權力下放。」一名地方官員懷著希望表示。

目前雖然日本國會還沒有動作,不少地方層級已經透過當地的民意代表開始推銷地方分權後的藍圖,希望帶動更多民心嚮往,藉選票來造成改革的事實。

曾經被大家視為所向無敵的自民黨政權,在前年垮了。向來被視為不可動搖的日本官僚運作體系,會不會也在來年出現較大幅的變革呢?也許在今年下半年就可見分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