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綿延的農地、低矮破舊的房舍和一下雨就泥濘不堪的道路,距河內一百二十公里遠的清化省景色,和一般貧瘠的越南鄉村無異。就在這裡,今年年初才從台灣運來的兩百五十噸甘蔗苗,已開始長出嫩株,在微寒的初春午後顯得格外青綠。從台灣派到越南的越台糖業公司副總蔡忠俯身指著蔗苗:「我們都說這叫台灣蔗種移民。」
去年底,台糖正式與越南敲定粗砂糖廠聯營計畫,總投資額約十五億新台幣,其中七五%由國內的台糖、義美、金車共同出資,另二五%資金來自越南政府。聯營的蔗田面積達一萬五千至一萬八千公頃,橫跨清化省五個縣市,這是台糖第一個海外糖廠,也是越南首次核准外國設糖廠。
越南人嗜甜
其實越南本身也產糖,「但甘蔗品種都是東找西湊」,原先擔任台糖工務處副理的越台糖業公司總經理劉禮恭指出,有台灣二十多年前的舊品種,也有大陸品種,單位產能只有台灣的一半;且多數糖廠以手工運作,加工效率低,無法滿足嗜甜的越南人需求。
去年越南從國外進口的糖就達十四萬噸,預計到公元兩千年對糖的需求量將達一百萬噸,內銷市場胃納量大,加上越南八0%為農業人口,勞動力充沛,「發展糖廠有獲利的機會。」劉禮恭表示。
新糖廠的年產量可達九萬噸,每天六千噸的榨蔗量比台糖最大的屏東總廠多出近兩倍,在越南政府的要求下,將全數內銷,外銷計畫可能得等到公元兩千年以後。
除了滿足內銷,這項投資至少為越南創造九百萬個就業機會,當地農民月薪約三十到三十五萬越盾(約合新台幣七、八百元),台糖則採高效率、高工資的精兵政策,薪水平均高出一、兩成以上。
不過勞動人口雖多,「量大,但是質不行。」副總蔡忠百吉,一個大學畢業生的程度,大概等於台灣的高中或專科,要訓練耕作指導員不算容易。加上語言不通的障礙,到現在還找不到一個懂華語的農業翻譯專家。
雖然越南對台糖的投資大表歡迎,但相關環境還有待努力。清化距河內一百二十公里,最少得在沒鋪柏油的路上顛簸三個多小時;從河內匯款到清化,要等四天到一星期;而泥土的路面一遇雨就鬆垮難行,運輸問題更是傷腦筋。
另一個問題是,當地土壤較黏重,且清化省屬低海拔區,排水不良,政府又編不出足夠的改善經費,「這裡簡直沒有農機設備可言。」越台糖業副處長殷森安大嘆。未來除了廠房有機械設備外,種植、採收都還要倚賴人工。
台糖「八勇士」
而當地生活窮困,台糖給農民的生產貸款,「不知道會不會被拿去喝酒、買東西或是玩「六合彩」。」越台糖業處長陳元和透露,財務部門已經開始擔心呆帳的風險。
從台灣來到清化,台糖的八位幹部戲稱自己是「八勇士」,他們租下一棟小旅館的二、三樓,當臨時辦公室及宿舍,在比台灣落後三、四十年的清化省逐步開拓。慶豐銀行河內分行襄理謝仲文常去清化和台糖的人碰面,看到那裡的落後,「自己心裡都難過」。
旅館正對一號公路,是這一縣最熱鬧的區域,日夜的喇叭聲吵得人「一天睡不到兩小時」,晝夜溫差也大,濕度高得讓衣服都容易發霉。幾個幹部剛來時因為語言不通,雖然菜市場就在旅館隔壁,伙食還是一大問題,後來家眷們陸續來了之後才算解決。看到台灣來的訪客,把自己下廚做的家鄉菜都端了出來,環顧四周比台灣簡陋太多的環境,想起初來時「眼淚往肚子裡吞」的日子,五十多歲的副總蔡忠已能淡然處之,「就當作是積點德,替公司打天下,也幫助越南快點發展,脫離這種窮日子。」他說。
至少,台糖已經在越南的糖業發展中搶得灘頭堡,把開拓的辛酸化成「甜頭」,散播在越南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