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確定提撥制」的勞退新制帳戶,其資金水位取決於兩大關鍵:「帳戶累積金額」與「基金報酬率」。前者主要是靠提撥金額來累積,後者則看操作績效。
然而,自2005年勞退新制開辦以來,勞退基金曾三度出現虧損,最近一次為2015年,報酬率為-0.0932%、平均每帳戶虧125元;賠最多的一次,是在歐債危機爆發的2011年,每帳戶損失超過3000元。
自己的錢 何不由自己投資
既然由「勞動基金運用局」管理、逾半委外代操的勞退新制基金績效不如預期,何不由勞工自己來投資?
前年始,勞動部研擬推出勞退自選平台,然而提送「勞退條例修正案」,卻被行政院退回擱置,儘管投信投顧業者動作積極,立法程序始終卡關。
「已有許多國家在退休制度中,納入『自選投資方案』!」施羅德投資集團退休新制全球團隊最高主管萊斯禮(Lesley-Ann Morgan)表示,主要是因為民眾想要自己掌控退休投資的主導權,也會因此更樂於提撥勞退金,諸如香港(強積金)、澳洲、瑞典與智利等國,皆已有勞退自選方案。
台灣關於勞退自選機制的討論,經常針對自選的部分是否應該享有「最低保證收益」而爭論不休。
目前,勞退帳戶享有「兩年期定存利率」的最低收益保證,也就是,即便結算退休金的當年度績效虧損,也會補足至最低收益保證。
不過投資界大多反對「最低保證」條款,認為既然是「自選」,就該貫徹自己的投資、自己負責的精神;況且,這條款可能不利於整體基金的長期報酬。
萊斯禮分析,「最低收益保證」雖能滿足短期的收益需求,但基金管理者為了滿足最低收益,投資策略傾向保守,不敢投資風險較大的成長性資產,長期而言,就會擠壓資本利得的空間,無法做大退休金規模。
那麼,勞退自選平台該如何設計?國內第一個施行自選機制的「私校退撫儲金」,其經驗常為人稱道。
風險分級 推人生週期基金
「私校退撫儲金」的自主投資計畫在2013年開辦,共有三種風險屬性的投資方案,風險從高至低分別為「積極型」「穩健型」與「保守型」。
「私校退撫儲金監理會」執行祕書賴俊男表示,從2013年4月完成自主投資布局至2016年底,積極型的年化報酬率為4.3%、穩健型為5.5%,而保守型約1.8%,都比現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來得高出甚多。
由於私校退撫的自選設計是,只要成員沒有做選擇,就將其資金自動歸入保守型,以保守型為預設方案,並享有「兩年期定存利率」的最低保證收益。
「但最低保證反而是傷害,讓多數教職員傾向留在保守型投資中,」賴俊男指出,有八成五的私校教職員屬於「保守型」,其中不滿50歲的成員高達64%,這些人離退休尚遠,投資卻過於保守,將導致儲金不夠支應退休生活。
因此,今年928教師節,私校退撫儲金將發表第四種、擬設為「預設方案」的投資選項:「人生週期基金」(Life Cycle Fund),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動將資金配置在不同風險等級的資產。
賴俊男舉例,30歲以下成員的儲金將全部投資積極型方案;30歲後,每隔幾年會撥一定比例資金到穩健型;48歲後再將資產逐步過渡到保守型,直到56歲以上全投資於保守型。而配置在保守型的資金,仍享有最低收益保證。但若不想把錢只放在預設方案中,私校成員仍可自主選擇投資其他方案,且每個月都能彈性轉變。只是,得先做風險屬性評估,依適合的風險級別做相應投資。
「人生週期基金」已是許多國家退休投資的基本選項,但國內將由私校首先大規模採行。若符合人性、對應退休需求,或許可為設計勞退自選平台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