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建大輪胎雲林新產線,這家國內第二大輪胎廠正導入機聯網,當務之急是讓原本「孤島生產」的各個機台可以全部整合起來。建大副總經理陳昭榮希望寫個「翻譯軟體」,讓不同機台之間能夠溝通。但人才在哪裡?建構平台需要資訊人員,然而資訊人員沒有機台控制器的專業,當懂機械的製程工程師告知資訊人員機械原理、物理特性時,資訊人員不一定聽得懂。
陳昭榮曾想外包,但花費數百萬找外部系統整合商寫軟體,寫出來的程式最後仍不符合期望。「這條路是無止盡的,」陳昭榮不禁感嘆。幸好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很支持,即使接下來還要花費一番功夫,他也堅持打拚。
未必依賴國際大廠 須靈活變通
至於拚智造常見的迷思,是依賴國際大廠。
台積電大數據幕後推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講座教授簡禎富觀察,大數據分析和虛實整合系統是達到工業4.0的途徑,彈性生產則是目標。
台灣企業採用虛擬整合系統,喜歡向國際大廠「靠行」。但他觀察,這些大廠的工具其實沒辦法符合台灣隱形冠軍的需求,在導入過程中,若把自家的生產智慧都開放給別人,也無疑是自廢武功。
「一定要用德國人的方式才能做得到嗎?」簡禎富認為未必,台灣可以直接做彈性生產,想辦法加強彈性決策能力,到達的途徑有很多種,「用很簡單的應用系統,就可以做了。」
一定要「大」數據才能分析嗎?「也不見得,」簡禎富說,資料少有資料少的分析方式。他並指出,在工業4.0還沒提出來前,台灣很多產業已朝彈性決策走,只要在這基礎上,藉由軟硬整合,以台灣企業的靈活,很快就可做到工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