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前往克拉瑪依的旅途,過了烏倫古湖的傍晚,我正準備結束當天的騎行,途經一個不起眼的哈薩克族村落,或許是緣分將我帶往那裡。旅行樂趣在於計畫以外的驚喜,我臨時起意拐了個彎進入村子,在一間平凡普通的小飯館前,將車停妥準備進入用餐。撥開餐館門前懸掛的防沙門簾,身上的塵土令我感到有些難堪,放眼望去六、七坪的店面裡,僅端坐著一位七、八十歲的哈薩克族老奶奶,與她的年輕孫女,我猜便是餐館的主人。由於平時當地的漢人並不多見,也鮮少有遊客路過此地,因此雙方溝通基本不太能以漢語交流。
一陣比手畫腳以後,沒過多久一碗熱騰騰的麵條便端上桌前。老奶奶非常熱情地想要說些什麼,而彼此的十句話裡卻有九句都無法理解對方意思,但仍然可以感覺出,她柔軟的哈薩克語流露出的那份關懷,還有對於遠方陌生客人的疼惜。最後在她孫女使用簡單漢語單詞,從中充當彼此的翻譯,而雖說是翻譯,其實不過是「燙…熱…筷子…」而已。
四十度的高溫,我頂著滿臉汗珠吃下碗裡麵條,裡層的運動T恤早已不知被汗水浸透多少次,實在炙熱難耐。此時,回到廚房的老奶奶,似乎偷偷望著眼前的這幕景象,她拐著行動不便的腿一步一步朝我走了過來。她站在桌沿默默地解下輕繫腰間的潔白面巾,爾後伸手遞了過來,再於眼前晃了一晃。我當時並沒有理解她的意思,她於是緩緩地將手再伸了過來;這次,是直接輕輕擦拭著我額間上的汗珠,當柔軟面巾瞬間吸附額頭飽滿的水分,同時也帶出於我心底那份瞬間潰堤的悸動。
她的雙手,布滿歲月殘留的痕跡;而臉龐皺紋,則刻劃一道道時光荏苒的滄桑,但在替旅人拂拭心靈時,卻又顯得如此用心而柔巧輕盈。直至離去以前,我的心底仍然充滿好奇,在這裡,為何人與人之間可以如此沒有防備也沒有距離?最後當我步出餐館準備向村口離去時,再次回望村裡那間小店,麵店老奶奶正牽著她的孫女,不知佇立門口多久而遠遠地朝我揮手道別。
原以為自己不過是匆匆過客,但似乎更像她們早已熟識的遠方朋友。原來,於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所有的不期而遇可能也將再是後會無期。這是西域民族的溫柔,也是哈薩克族人的熱情。
本文節錄自:《夢想,在路上:一輛摩托車,100天,3萬公里,一場探索中國四極地的青春長征,一次與自我對話的革命之旅》一書,尤文瀚著,平裝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