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個外延廣袤而內涵籠統的名詞,不過,總有抽象與具體兩部分;也可說有其精神理想的部分與實用工具的部分。台灣自從富有之後,這三十年間,文化性格不幸走上了實用工具取向的偏執之路。
西方文化的批判者批判感性膨脹所導致的文化危機。「凡是在感覺之外的東西,懷疑它的真,不承認它的價值。」這句話確是台灣當代文化的寫照。拿到手的才是真的,所以無論用什麼手段,要拿到手,感官的真實才有價值。我曾在某個地方看到:「爽就好,姿勢難看有啥要緊?」這樣一句粗俗而傳神的話,這就是台灣今日文化墮落的寫照。這比「感性膨脹」更等而下之,因為這個文化的深層動力是「慾望」的無限上升。
口嚼檳榔,開著賓士蛇行於大街小巷,以及在廢氣迷漫的路邊以保麗龍碗吃豬血糕,都一樣是「爽就好,姿勢難看有啥要緊」的心態。品質、秩序、和諧、氣氛、從容、優雅則比較不是感官直接所能認識的「真實」,屬於精神理想方面的,所以很難受到關切。
而即使精神層次的文化產物,卻一樣表現了慾望主導的趨勢。純理念的探討與辯論很少出現於報刊(政治的爭吵除外),商業化的暢銷書、流行音樂的膨脹,差不多打敗了所有知識性與學術性的出版物,也扼殺了純正的創作。
原本具有典型精神性的宗教也面目全非。巨額的善款使宗教成為大企業,甚至取代了政府部分功能。精神的力量要藉著金錢的力量才能顯於世,這無疑是宗教的變質與沒落。
在食慾、情慾之外,現世的榮耀、支配、壟斷、霸占以及政治的權力,都是人性本有的慾望。這些慾望在一定的規範下,可以是文化創造的原動力,但慾望成為主導,而且沒有規範,社會便成為叢林;文化儘管熱鬧,卻急速退墜。台灣文化失去規範,主要病根還是體制,我們厭惡泛政治文化,但政治的混亂失序是文
化危殆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