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遠見會員
免費瀏覽更多專題好文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作者關鍵字:
感性膨脹的文化危機
文化是個外延廣袤而內涵籠統的名詞,不過,總有抽象與具體兩部分;也可說有其精神理想的部分與實用工具的部分。台灣自從富有之後,這三十年間,文化性格不幸走上了實用工具取向的偏執之路。西方文化的批判者批判感性膨脹所導致的文化危機。「凡是在感覺之外的東西,懷疑它的真,不承認它的價值。」這句話確是台灣當代文化的
另一種總統候選人
台灣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威權統治時代的社會矛盾業已消失,社會力獲得空前的解放。過去所期盼的民主政治本來極有希望在台灣建立起來,實現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所未曾有過的、也是大陸十多億人暫時尚無機會爭求的現代化民主法治制度。但是,主觀與客觀種種因素使台灣並沒有順暢地朝這個方向走。解除戒嚴以來,新的社會矛盾與政
藝術不是生活的花瓶
藝術在我們社會與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身份,常有錯亂。這種角色身份的錯亂,造成了我們藝術發展的偏差。許多人抱怨政府與民間對藝術不夠重視,抱怨藝術發展所必須的物質支持與精裨鼓勵,不足以讓藝術茁壯成長;另一方面,儘管因為有了文化建設的政策,為了回應藝術界的呼求,而有了許多美術館、文化中心及表演藝術所需的豪華
期待大師在本土誕生
中國文化與近世西方文化交鋒以來,這短兵相接的一個半世紀中,可說是歷盡辛酸與挫折。開頭,為了維護「天朝」的威嚴與自大,雖然看到西方的堅船利砲,卻不肯承認人家也有第一流的文化,總要加以貶抑。於是發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所謂「體」與「用」,就是「內在」與「外表」;「靈魂」與「軀殼」;「精神心智」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