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另一種總統候選人

何懷碩
user

何懷碩

1994-09-15

瀏覽數 9,650+

另一種總統候選人
 

本文出自 1994 / 10月號雜誌 新台灣人

台灣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威權統治時代的社會矛盾業已消失,社會力獲得空前的解放。過去所期盼的民主政治本來極有希望在台灣建立起來,實現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所未曾有過的、也是大陸十多億人暫時尚無機會爭求的現代化民主法治制度。但是,主觀與客觀種種因素使台灣並沒有順暢地朝這個方向走。解除戒嚴以來,新的社會矛盾與政治角力造成前所未有的動盪。台灣社會在連壇難進之中時有誤入歧途的危險。

台灣(不是台灣人)的悲哀來源有二:一是當代的霸權沒有尊重台灣為一個長期既成事實的政治主權獨立體。國家的地位固然喪失,連「分裂國家」與「政治實體」都不予承認。諸霸之中,過去長期與台灣合作、今日且有巨額經貿往來的美、日等國都如此,本來敵對的中共更不必說,在政治上,台灣差不多是國際孤兒,這已夠悲哀,而引發了台灣內部的「國家」定位問題,對內造成「認同」的困惑,這是又一層的悲哀。

第二是我們自己主觀的因素。台灣朝野所有之人(不論應稱為「中國人」或「台灣人」,就指這二千一百萬人;我們現在連到底應自稱什麼人都相當困擾,這就是認同危機的反映。)並沒有誠心誠意、一心一德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社會的強烈意志。當權的執政者為維護既得的地位與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在野者也以種種違法的行為來抗爭、顛覆,造成法制的破壞。

解嚴之後,派系分化、權力鬥爭、朝野對抗、政經勾結、貪瀆賄賂、金權黑道橫行、政府能力威信急速下降、社會混亂、道德退墜,千百個問題使台灣的民主之路舉步艱難。

人的素質出問題

擁有主權的國民本該發揮制衡的力量,但是,政客的謊言、媒體的掩蓋與粉飾、賄選的區區小惠已足使國民自願充當民主祭壇的「犧牲」。「我們自己的主觀因素」不是政治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歸結而言是「人」的素質問題。民意代表就是「人」的素質典型的反映。

缺乏理想,沒有遠見;朝野太多私心、私利、私慾;公平與正義不成為人心普遍的嚮往。一個強人倒下去,千百個小霸王站起來。我們喜歡人治,喜歡西瓜靠大邊,看重實利,只顧眼前。派系、人情、門路、捷徑、倖進、機巧、虛偽是大多數人在現實中所認知甚至信服的謀生之道。許多自由知識分子在解嚴前後勇於寫政論文章,近年來這些聲音已漸漸沉寂,並覺悟到我們政治的問題根本是文化問題,最後完全與「人」的問題大有關聯。

台灣的好景能否持續,關鍵在於能否成功地回應未來幾個嚴重的挑戰,諸如能否在經濟上不衰退萎縮,繼續保持競爭能力;建立法制,司法獨立,澄清吏治,肅清貪污;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維持良性、和平的互動;化解省籍矛盾與統獨之爭,以及爭取國際社會以平等與公道善待台灣等。坦白說,以過去的經驗來看,我們沒有理由樂觀。

最近有一種說法:下一次台灣全民選舉台灣總統之日,就是中共犯台之時。我們不必相信這種預言,因為,未來幾年,內外主客觀條件如何變易,沒有人能夠預測;即使一切條件不變,武力犯台顧忌甚多,也不是一件容易評估利弊得失的事。

不過,就台灣未來難免有外來嚴重的挑戰,以及就台灣內部的民主憲政未來仍不可避免有相當坎坷之路要走道兩個角度來看,我相信下屆總統直選是一個關鍵性的歷史時刻。如果那時候台灣內外危機發展到非常尖銳,基於現實的需要,必須有一位非常特殊的人出來挽狂瀾於將倒。

這個人我想是李遠哲。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在這裡必須鄭重說明:擁護民主法治的人,都不會把國家社會的安危寄託在一位「救世主」身上;李遠哲也並不是天生適合做總統的人選。而且我們深信他這樣一位在科學研究中出類拔萃的學者,從來沒有念頭,也沒有興趣做大官。

那麼,基於什麼理由,認為李遠哲是台灣危機時期最佳總統呢?

我想起碼有三個理由:

一、當台灣遭遇外來的窒息與壓力,內部權力鬥爭嚴重的紛擾,或統獨的決戰,省籍的分裂等危機的時候,需要有一位超越黨派、形象清新而廣孚眾望的人物來穩住大局。原來政治污泥坑中的任何政客都不可能得到民心的擁戴,更不可能擺平政爭,也不可能滿足尚停留在「前民主」階段的台灣社會對權威(台語還有「人格者」的說法)的期望。那麼,只有李遠哲是具備最佳條件的一人。

二、李遠哲最能化解對岸的敵意,延續兩岸和平共處的生機。因為大科學家李遠哲最沒有僵硬的統獨的意識型態。在他決意回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之前,他老早去過大陸,為中國大陸科學發展一樣付出心力。道樣的科學家若當了台灣的民選總統,中共最沒有話說。

三、李遠哲在科學上世界性的成就與里不高的國際聲望,最能為遭遇窒息與外來壓力的台灣向國際社會為台灣發出聲音,以尋求國際的關注與奧援,緩和台灣的危機。對內也只有他對所有的黨派與歧見有凝聚力。

困局中的犧牲

一位大科學家放棄他的學術研究去當現實社會中的國民公僕,即使做了總統,對他來說還是極大的犧牲。但是,如果國家社會以及兩千多萬國民迫切需要,這種犧牲也非常值得。而前半生為人類科學的發展,後半生為同胞的安危與福祉,李遠哲的貢獻當更為完美無憾。

我們期望如果有那樣需要李遠哲的一日,全民一致擁戴他;我們也期望台灣未來沒有重大的危機。當政治走上法制的正軌,權力與民意的制衡慢慢健全起來,各級官吏到總統,其實只由比較像樣的政客去當便夠了。譬如美國,卡特、雷根、柯林頓還不當了總統?社會如果安定,第一流人才都應投身創造性的志業,不應一心想望現實政治中的名位。

台灣在跨世紀的行程中面臨新的十字路口,台灣上述的困局,看來難免。我們如果沒有遠慮,未來必有近憂。這篇小文權當「負暄獻曝」,願在台灣所有同舟一命的同胞三思。

(作者為藝術學院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